“黃種人”——歧視性的偽科學(世界人種劃分的演變歷史)

相信很多人都聽過謝霆鋒唱的《黃種人》,“黃種人,來到地上,挺起新的胸膛”這熟悉的旋律應該影響了很多人。其實用膚色來分類人種是帶有歧視性的,並且沒有科學的理論依據。自1775年德國生理和解剖學家弗雷德里奇·布魯門巴赫教授提出"人種"生物概念200年餘間,由於1785年康德著《什麼是人種》的哲學化以及達爾文進化論的深入人心和推波助瀾。“人種”及其“人種分類”被世人廣為接受。歐洲學者把人種分為四類,即白種人(歐羅巴人種或歐亞人種),黃種人(蒙古人種或亞美人種),黑種人(尼格羅人種或赤道人種),棕種人(澳大利亞人種或大洋洲人種)。

白種人之所以被稱之為高加索人種,是因為世界上白種人的發源地就是在今天的俄羅斯南部的大高加索地區。而黑人被稱為尼格羅人種源自西班牙Negro一詞,本意為黑色,後指代黑種人。蒙古人種,又稱黃色人種,是世界四大人種之一,約佔世界人口的37%,中國被劃分為此類人種。所謂的黑白黃三大人種劃分,並無科學道理,而是作為西方的一種政治概念登上歷史舞臺的。

“黃種人”——歧視性的偽科學(世界人種劃分的演變歷史)

世界人種分佈

在古代,中西方友好的時候,西方人認為中國人和歐洲人一樣都是令人自豪白色人種。但是進入17世紀,由於清朝限制歐洲人在中國傳教,歐洲人對中國非常不滿,對中國人膚色的描述也不再有白色,而開始用黃色、棕色等標註。從18世紀開始,中國人,包括東亞人的皮膚逐漸被統一稱為“黃色”,其肇始者德國科學家對人種的分類。當時他們把世界人種主要分為兩類,一種是白色人種,另一種是黃色人種,黃色人種的英文名為Mongolism,即蒙古人種。原因是中世紀時期,蒙古人給歐洲帶來了巨大的陰影,使得他們用這個名詞來命名黃種人,意味著對黃種人的歧視。中國、日本都被劃分到黃色人種。在“黃種人”和“蒙古人種”被創造出來後,兩個概念迅速結合在一起,並普遍被歐洲認可和引用。同時,歐洲人把匈奴人、蒙古人西侵歐洲的歷史記憶相聯繫,發展出流行一時的“黃禍論”。近代歐洲人對“黃禍”的恐懼,主要針對日本人和中國人。加重西方人對“黃禍”的恐慌的事件有兩個,一是中國1900年的義和團事件,使在華歐洲人受到很大震動;二是1905年日俄戰爭,黃種之日本戰勝白種之俄國,讓西方各國大為震驚。這種含有歧視意義的人種分類,卻難以置信地先後被中國和日本認可。至於西方人所宣傳的“黃禍”,晚清知識分子則將之視為中國巨大潛力的表現。梁啟超解釋說,“西人深畏中國人,向有黃禍之語互相警勵也”;鄒容《革命軍》中,判斷,未來必有一場“黃白種戰”,而中國人要同日本人聯合起來,才能戰勝白種人。日本人之前並不認可黃種人的分類,不屑於和中國人列為一個種族。但是後來,日本開始侵略朝鮮和中國,為了滿足侵略需求,日本人打出了“黃種人”牌,大肆宣傳中日蒙朝都同為黃種人,應該合作共榮。

從“黃種人”“蒙古人種”概念出現以來,對中國人的觀念產生了極大影響。現在,大多數中國人以黃種人自居,唱著《龍的傳人》中“黑眼睛黑頭髮黃皮膚”的歌詞。其實,西方人劃分膚色的本意是種族歧視。

當代學術界已充分證明,以膚色劃分人種的方法,既充滿種族偏見,又缺乏信實的學理支撐。我們不應該繼續使用“黃種人”、“白種人”、“黑種人”這類偽科學概念。

那人種到底是怎樣形成的呢?在人種形成的過程中,自然因素作用的大小、性質和誘發條件,隨著人類物質生產和社會文化的發展而變得越來越不同於其他動物物種形成的過程。人種的形成和分佈比在其他動物同一物種內不同亞種的情況複雜得多。因此,不能簡單地用自然條件來解釋某些人種的某些特徵。雖然非洲尼格羅人皮膚黑色素的驟增與太陽照射有關,但是實際上非洲尼格羅人大部居住在蔽蔭的森林裡。世界上個子最高的人是居住在蘇丹尼羅河上游的尼羅特人,成年男子平均身高達180釐米。有趣的是,世界上最矮的俾格米人也居住在這個區域。斯堪的納維亞半島低矮的拉普人也與高大的北歐人種毗鄰居住,非洲尼格羅人面部突頜的特徵適宜於炎熱的氣候,但北極人種中的阿留申類型的突頜比尼格羅人還要明顯。這樣一些表面上與自然條件相矛盾的人種特徵的形成過程更復雜一些。美國人加恩綜合了多方門面的原因把全世界人類,劃分為9大地理人種,32個地域性人種.。人種的劃分是極其的複雜的,幾十萬年來人類的遷徙加上自然的分割等等對人種的變化都是極具影響的。不同的人種除外表形態特徵外,在生物化學及人類遺傳學研究的基礎上,發現過去以純形態學為標準的三分或四分的人種劃分方案已經不能全面反映真實情況了。

“黃種人”——歧視性的偽科學(世界人種劃分的演變歷史)

不同的人種

至於完全以膚色為標準的“白種人”、“黃種人”、“黑種人”、“棕種人”,甚至還有“紅種人”的名稱也並不十分恰當,應該摒棄。基於科學的發展,在外表形態特徵基礎上,加上血型、遺傳病等的差異,再考慮地理阻障等因素,把世界人種劃分為9個地理人種。分別是亞洲地理人種,歐洲地理人種,非洲地理人種,美洲印第安地理人種,印度地理人種,澳大利亞地理人種,密克羅尼西亞地理人種,波利尼西亞地理人種,美拉尼西亞地理人種。還有就是基於生物學的或其他如地理阻障、社會、民俗等因素,甚至歷史和政治因素等而形成一些稍小的居群集團,可以稱之為地域人種。比如日本的阿伊努人,美國的夏威夷人等等。在人數較多,人口密度較大而又少流動的地方常有小的居群集團;他們常表現為具單獨的遺傳因素,名之為少數人種 。斯堪的納維亞的拉普人可作為少數人種的例子。在歐洲殖民歷史中,不僅導致了某些生物的滅絕,甚至導致了人種的滅絕,比如塔斯馬尼亞人,在1888年徹底滅絕。

“黃種人”——歧視性的偽科學(世界人種劃分的演變歷史)

“黃種人”——歧視性的偽科學(世界人種劃分的演變歷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