涉嫌違規丨監管終結相互保式創新,可憐2000萬保險用戶

一場遊戲,一場夢。

兩場監管約談,相互保們命運陡轉,2000萬保險用戶“掃地出門”。

涉嫌違規丨監管終結相互保式創新,可憐2000萬保險用戶

繼京東相互下架13天后,今日(11月27日)2000萬用戶的“相互保”更名“相互寶”,從保險變身為網絡互助平臺。

這場以“互聯網+相互保險”名義進行的“保險”創新之旅,諸多爭議、謎底浮出水面。

拋開源自監管的不可抗力,或許還會有涉事險企的“難以描述”,這場戲劇性事件背後是平臺方一躍成為最大互助平臺之一;合作險企出盡風頭,相互保險名揚天下;2000萬保險用戶,轉化為網絡互助用戶,一大監管隱患排除。

但最應該重視的2000萬原本屬於保險、受到保險法保護的被保險人,誰來保護這群被動者的權益?

站在保險的角度,他們或許是這場四方聯動的利益格局中,唯一的輸家。

監管定調:涉嫌違規,“相互保”升級為“相互寶”

近期,我們接到合作伙伴信美人壽通知,監管部門約談並指出其涉嫌違規,所以信美人壽不能以“相互保大病互助計劃”的名義繼續銷售《信美人壽相互保險社相互保團體重症疾病保險》。

今日,支付寶官方微博發公開信,將“相互保”升級為“相互寶”。原因,信美人壽與支付寶合作的相互保產品涉嫌違規。

這也印證了此前關於舉報、約談、下架的傳聞,是違規。具體原因,公開信並未透露,有待相關方進一步披露。

而之前關於相互保是不是相互保險的爭論也有了定論,不是,是一款團險——《信美人壽相互保險社相互保團體重症疾病保險》。

隨後信美人壽退出,支付寶平臺將“相互保”升級為“相互寶”網絡互助平臺。

從2018年11月27日中午12點起,“相互保”將升級為“相互寶”。

新的“相互寶”是一款基於互聯網的互助計劃,背後不再對接《信美人壽相互保險社相互保團體重症疾病保險》,但用戶獲得的保障不會有任何改變。

升級為互助平臺後,“相互寶”針對之前爭議較大的地方進行了優化:

1)每位用戶在2019年1月1日至12月31日期間的總分攤金額不超過188元,如有多出部分全部由螞蟻金服承擔。

2)管理費將從原來的10%下降到8%。

3)未來如果“相互寶”的參與人數低於330萬,計劃也不會立刻解散,我們會繼續為用戶提供一年的大病保障。

聯想相互保上線以來的熱議、國社參與的巨大輿論能力、消費者間的奔走相告,“舉報”、“約談”、“下架”、“改名” 的背後預示著這場螞蟻式的相互保險創新之旅或者說試探監管實踐結束。

2000萬人背影:消費者或許是唯一的輸家

試問有多少人是因為保險名義進入、因為相互保險的名義進入?縱然期間用戶的保障權益未受影響,甚至有了進一步的優惠,但終還是這場創新與規則博弈下弱勢的犧牲者。

不可否認,作為國內屈指可數的互聯網巨頭“支付寶”平臺有著足夠的實力和底蘊可以支撐起網絡互助計劃。

但這與之前“相互保”已是天壤之別,責任主體、行業性質均大變。

一個是受保險法嚴格保護的被保險人,是受到保險法嚴格約束、受到償付能力監管的保險公司發行的產品;一個是隻能靠運營平臺自我約束的網絡互助產品,且這一領域魚龍混雜。

這場戲劇性轉變的背後涉及四大利益方:支付寶平臺、信美人壽、監管和消費者。目前看,消費者很可能是唯一的輸家。

平臺方一躍成為最大互助平臺之一。

大客戶群、高流量傳播與保險牌照、相互保險加持為平臺方帶去2000萬級別的擁有明確保險需求的客戶,一躍成為最大的網絡互助平臺,或許還是用戶質量最好的互助平臺。

看最近微保曬出的一週年成績單,依靠中國最大流量的平臺——微信,微保月活2000萬。這事兒,相互保一個月就完成了。

上線十分鐘,千人加入;上線三天,加入者超300萬;上線九天,攬客千萬……更名前用戶量已達2000萬級。

同期,和螞蟻關係莫逆的信美人壽名聲大噪,憑相互保、相互保險迅速被社會廣泛傳播,形成口碑傳播,甚至還演化出相互保險崛起的聲勢。

棘手的2000萬保險用戶,也在轉化為網絡互助用戶後,杜絕了未來這方面的保險監管隱患。無論是消費者權益維護還是監管規則方面,均與保險再無干系。

最後只剩下那些因保險而來,卻成為網絡互助平臺用戶。

留下一個行業隱憂:進一步模糊了互助與保險界限

“相互寶”的出現,算得網絡互助第一次登上大雅之堂,且是以“保險”之名。

聯想消費者教育嚴重匱乏的國內保險領域,本就不太明白商業保險之邏輯和概念的消費者經此一役是否更為混淆互助平臺和保險之間的界限?

事實上,網絡互助平臺發展初期堂而皇之以“保險”甚至“社保” 名義斂取客戶的行為並不少見。

早在2015年,保險監管部門曾發佈風險提示,部分“互助計劃”經營主體借保險尤其是借相互保險名義進行公開宣傳、銷售,極易造成保險消費者將其與保險產品混淆,存在諸多潛在風險,主要集中在意外互助和重大疾病互助等領域。

隨後,要求各大互助、眾籌平臺先後撇清和保險的區別,且不得使用任何保險術語,不得將互助計劃與保險產品進行任何形式的掛鉤或對比等。

“互助不是保險,加入互助計劃是單向的捐贈或捐助行為,不能預期獲得確定的風險保障月,不承諾剛性賠付。”

今年6月份,《中國銀保監會2018年打擊非法商業保險活動專項行動工作方案》:

將嚴查非法無牌照金融活動,旗幟鮮明打擊非法、淨化市場;

打擊重點中包括未經批准經營保險業務或保險中介業務。

是故,這一次互聯網+相互保險聯合發起的創新之旅,頗具戲劇性,也為後來者留下了更多的空間。

後記

10月16日,螞蟻保險、信美人壽聯手推出的“相互保”攪動了重疾險一池春水。一場低消費群體的保險“福音”,以低門檻加入、低保費分攤的保險互助創新在各大網絡平臺傳播。

上線28天后,京東聯合眾惠財險推出京東相互。這場相互保險公司、大流量平臺之間的博弈走向另一個高潮。

隨後的故事情節陡然而轉,上線僅兩天的京東互保“夭折”。“ 灰度上線測試,眾惠將對京東互保進行用戶體驗升級後,再擇期推出。”的消息再無下文。

13天后,“相互保”成為“相互寶”。

以上為故事的概要,我們無意討論產品的優劣,更關注創新與規則之間的平衡。

這個嚴苛約束的高壁壘行業中,監管法規是對行業專業性和規律性的維護,創新者是對行業專業性和規律性的尊重,他們共同的基礎是對消費者利益的保護。

所以,在“試錯”與“糾錯”、“堵”與“疏”、“直接叫停”還是“柔性指導”,和市場經營主體的創新之間,無論是對監管還是險企、合作平臺都是值得深思的問題。

文章的最後也留下一個問題,監管如何維護消費者權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