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才隕落|抑鬱症或許比HIV更難攻克

天才隕落|抑鬱症或許比HIV更難攻克

  • 1978年,15歲,在沒有讀過高中的情況下,直接考入復旦大學物理系。
  • 1979年(大二),作為交流學生被送往德國柏林自由大學深造。
  • 1983年,獲德國柏林自由大學碩士學位,同年赴美國紐約州立大學石溪分校,師從著名物理學家楊振寧教授攻讀博士學位。
  • 1987年,獲物理學博士學位。
  • 1987年,進入加州大學的SantaBarbara分校從事博士後研究。
  • 1989年底,結束博士後研究,與妻子一起到了SanJose的IBM繼續從事科學研究工作。
  • 1993年,被評為斯坦福大學物理系副教授。
  • 1995年,年僅32歲就被聘為斯坦福大學物理系教授,成為斯坦福大學最年輕的終身教授之一。
  • 2013年,入選中國科學院外籍院士。
  • 2015年,入選美國科學院(US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院士。
天才隕落|抑鬱症或許比HIV更難攻克

短短的幾行文字,便勾勒出一位物理學天才的人生軌跡。

張首晟,正值年富力強之際,不僅完成了重大科學發現,更獲獎無數。

他的導師楊振寧先生評價說:

“對他來說,獲得諾貝爾獎只是時間問題。”

天才隕落|抑鬱症或許比HIV更難攻克

在我們常人的眼中,這樣一位科學家可稱“人中龍鳳”。無論是學識、地位、財富都已經達到頂峰,還有什麼能將他擊倒呢?

而恰恰就在旁人的一片期盼和讚許聲中,年僅55歲的張首晟就離我們而去。

天才隕落|抑鬱症或許比HIV更難攻克

奪走他生命的,不是意外事故,也不是身體上的疾患,而是抑鬱症。

根據張首晟家人和物理系的電子郵件通信得知,他此前一直在和抑鬱症作做鬥爭。

天才隕落|抑鬱症或許比HIV更難攻克

前幾天,基因編輯的兩個嬰兒出生,輿論一片譴責。人類改造自身的基因,或許會帶來不可估量的嚴重後果和倫理問題,但這卻為治療諸如HIV之類的絕症指明瞭一條新路。

我們能享受今天的美好生活,也得已於醫療水平的進步。讓七十歲的古稀老人,變得不再稀奇。但我們為戰勝天花、鼠疫、瘧疾而沾沾自喜的時候,我們向克服癌症、艾滋而奮勇前進的時候,面對抑鬱症和其他心理疾病卻依然束手無策。

難道心理疾病會成為人類最難攻克的痼疾嗎?

我想,一方面是大腦的複雜程度遠超身體。另一方面,大多數人都未曾真正見識過心理問題的可怕。正如“不疼”的腫瘤,到發現時就已經是晚期。普通人對心理問題抱有誤解,習慣將疾病解釋為“壓力”和“情緒”,才導致病情被延誤。

天才隕落|抑鬱症或許比HIV更難攻克

即便是頂尖的科學家,依然要遭受抑鬱症的困擾,甚至因此失去生命。普通人又如何面對這毫無徵兆的飛來橫禍,避免類似的悲劇呢?

天才隕落|抑鬱症或許比HIV更難攻克

正如我們戰勝天花、鼠疫、瘧疾一樣,從惶惶不可終日,只得求助神佛;到終於鼓起勇氣,開刀放血,挑戰命運;以致最終藉助科學,研製出疫苗,徹底根治。我們要戰勝抑鬱症,首先也要敢於挑戰,相信世上並沒有不可戰勝的東西。

希望更多的人能正視心理問題,及時介入,儘早治療,避免張首晟教授這樣的悲劇。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