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腔泰斗任哲中 文

秦腔泰斗任哲中 文/朱耀儒

著名秦腔表演藝術家任哲中是國家一級演員,曾任陝西省秦腔協會副主席,2006年,與魏長生、劉毓中等6人入選“秦腔名人堂”。他一生傾情於秦腔事業,創立了觀眾鍾情痴愛的“任派”唱腔,塑造了眾多栩栩如生、莫辨楮葉的舞臺藝術形象,傾倒了大批酷愛秦腔藝術的戲迷,是名播大西北乃至全國的秦腔小生泰斗。

任哲中1925年出生於陝西省永壽縣監軍鎮南關村一貧困的農家,自幼酷愛唱戲,12歲入範紫東、劉文伯創辦的“曉鍾社”學戲。他天資聰穎,頗有悟性,能吃苦,有韌性,又具一副天生的好嗓子。在範紫東、孫仁玉、封至模等名家的悉心教導和嚴格訓練下,任哲中很快就掌握了秦腔演唱的基本功。18歲那年,就因扮演《周仁回府》中的周仁而轟動劇壇,一舉成名,被譽為藝壇絕唱,有“活周仁”之稱,成為上世紀四十年代秀出班行的名角。到了上世紀五十年代,任哲中已經以“秦腔小生泰斗”之稱享譽陝西戲劇界和西北五省(區)。1954年,任哲中進入陝西省戲曲研究院秦腔團,在這個秦腔界的著名藝術團體中,他的演藝才華得到了充分發揮,演技更加爐火純青。特別是他創立的激情飽滿、跌宕起伏、剛柔相濟、韻味醇厚濃郁的“任派”唱腔,吸引了成千上萬的秦腔戲迷。許多秦腔戲迷至今記得,上世紀六十年代,任哲中在西大街的實驗劇場連演《周仁回府》三個多月100餘場,觀眾場場爆滿。那真是一票難求!買不到票的戲迷,竟然痴痴地不知疲倦地站在劇場外面、通過大喇叭聽完全場,末了還如飲醇醪地連呼“過癮,過癮”。平時,走在大街上,只要聽到廣播裡播放任哲中的唱段,不少行人便會不由自主地駐足,個個凝神,彷彿受到孫悟空的定身法似地“定”在原地不動了,直到聽完整個唱段才恢復常態。在當時,你去飯館吃羊肉泡,如果恰好聊到任哲中,說他的唱腔如何如何好,那執刀的師傅會多切些羊肉給你;如果你說任哲中唱得不怎麼樣,那師傅給你切的羊肉會少得多。這時,如果你嫌肉少而不悅,執刀師傅會說:“你連好壞都不知道,還能知道個多少?”

秦腔泰斗任哲中 文/朱耀儒

任哲中的演唱之所以吸引人,關鍵在於他在塑造人物方面具有非同尋常的領悟力和創造性。他能悉心鑽研角色的地位、身份、神態和內心世界,深刻體會人物的思想感情,活靈活現地表現劇中人物的心理和情感,讓觀眾隨著他的唱、念、做進入一個真切動人的場景,使觀眾與人物產生共鳴,形成臺上臺下渾然一體的氛圍。據有關專家分析,任哲中的唱腔既繼承了傳統秦腔的激昂慷慨,又做到了剛柔兼顧;既有中路秦腔的傳統唱法,又有西府唱腔的特點,同時還吸收了山西梆子和河南豫劇的精華,尤其是在“生角”中融入了“旦角”的細膩、委婉、柔和、流暢的特點,顯得奔放、寬闊、嘹亮、渾厚,韻味十足。在《周仁回府》《法門寺》《激友》《軟玉屏》《花亭相會》《血淚仇》《祝福》等100多出戲中,他運用深沉哀婉的鼻音、喉音、哭音完美地塑造了進退維谷、忍辱負重的周仁,窮愁潦倒、失魂落魄的張儀,不忘舊情、自責自勉的高文舉,誠實厚道、淳樸善良的賀老六,義憤填膺、決心殺敵的王東財……這些人物的塑造,個個出神入化,活靈活現,至今無出其右者。到了晚年,他的唱腔音域變得更加寬闊而渾厚,那種略帶沙音的聲腔蒼涼惆悵、婉轉細膩、動人心魄、魅力無窮。任哲中,不僅扮相清俊、動作灑脫、表演大氣,更具有甩稍子、靴挑紗帽、搖單帽翅等絕活。這些精湛的演技不僅在大西北影響深遠,在山西、河南等地以至海外華人中也皆有口碑。

最讓同行和戲迷感動的是任哲中的敬業精神。進入上世紀九十年代後,年逾花甲的他每天仍然堅持和戲曲研究院的中青年演員一起練功,一絲不苟地踢腿、拔筋、吊嗓子、跑圓場,絲毫沒有明星大腕的做派。對他的關門弟子胡屯勝更是言傳身教,從聲腔到動作進行“手把手”地教導,使得胡屯勝很快成為引人注目的名角。在幾十年的演藝生涯中,每到除夕,他或是參演新年戲劇晚會,或是下鄉慰問演出,卻很少陪家人過年。

在一次下鄉演出途中,任哲中不慎骨折住進醫院,戲迷成群結隊地到醫院探視,甘肅、新疆、邊防哨所等地的戲迷連續不斷地打電話詢問他的病情,還有不少人發來慰問電。任哲中深為感動,於是抱病到電視臺為戲迷們唱了幾段秦腔,為的是讓大家不再掛念和擔心。“文革”中,他被打斷肋骨,不準唱戲,後又被遣送到永壽縣農場去勞動改造。不唱戲的任哲中嗓子難受、坐立不安,於是,他常常在溝坡放牧時,高唱一陣秦腔,這樣,他心裡才會舒服點。

秦腔泰斗任哲中 文/朱耀儒

1995年2月27日,身患惡性腫瘤的任哲中病逝,一顆明亮的藝術之星溘然隕落。得知這個不幸消息,西安的戲迷紛紛湧向任宅的靈堂祭奠,三秦大地的戲迷們連續不斷地發來唁電;從任宅到環城南路,挨挨擠擠地排滿了花圈、挽幛和輓聯;長長的文藝路上,絡繹不絕的弔唁人群致使交通多次堵塞;來自咸陽的五輛大車和100多人組成的牛拉鼓樂隊震天的鼓樂響遏行雲,展示著戲迷們的悲慟和崇敬;更多的秦腔名家、同道則不分晝夜地在任先生的靈前清唱自己的拿手唱段,傾瀉他們的哀思和懷念;來自臺灣70多歲的戲迷張公順以及西安西大街米香亭老人徹夜為任先生守靈……出殯那天,自發前去送別的市民和戲迷將寬闊的三兆路擠得嚴嚴實實,他們手執花圈、花籃組成了一條湧動的“河流”。從得知任先生去世的消息起,《陝西日報》連續幾個月發表各界人士的紀念文章;《三秦都市報》更是以《譽滿絲路十里亭,公推梨園至情;聲震三秦一曲周仁,竟成千古絕唱》為通欄標題,不間斷地登載紀念秦腔大師任哲中的文章。諸多作家、書法家紛紛著文、題詞,表達他們對任先生的哀悼。一位秦腔演員去世,沒有任何部門的動員和號召,而形成如此盛大規模的悼念活動,這在藝術界是少有的。

任哲中是秦腔發展史上具有里程碑意義的藝術大師。他離開我們已經20多年了,但他不朽的藝術成果和他創立的“任派”唱腔,必將永遠留存在陝西、大西北乃至全國民眾和戲迷的心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