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男子的髮型是什麼時候從“金錢鼠尾辮”變成“陰陽頭”

在我們的一般觀念中,清朝男子的髮型往往是陰陽頭,後面拖著一根長長的辮子。正是基於這種固有的觀念,使得我們認為整個清朝男子的髮型是一樣的,沒有多大變化。然而,果真如此嗎?

前段時間最火的兩部清宮戲非《延禧攻略》和《如懿傳》莫屬。在《延禧攻略》中,由聶遠飾演乾隆一角,其髮際線是從天靈蓋中線向後再退一英寸到兩英寸,總的來說留頭髮的地方遠遠少於剃光的部分,看起來非常突兀,不是那麼的協調。然而在《如懿傳》中,由霍建華飾演的乾隆,其髮際線則是從天靈蓋中分,劃至耳際,留頭髮的地方和不留頭髮的地方各佔二分之一,是名副其實的陰陽頭。這二人所扮演的是同一個歷史人物,不存在時代不同的緣故。那麼,這二者,究竟哪一個更接近歷史原貌呢?

清朝男子的髮型是什麼時候從“金錢鼠尾辮”變成“陰陽頭”

圖1 清朝的髮型演變


歷史的細節總是出人意料,翻閱史書,我們發現整個清代男子的髮型其實一直處於變化當中,我們所熟知的陰陽頭其實是在清代末期才出現的。熟悉明末歷史,你就對“留髮不留頭,留頭不留髮”這句話不會太陌生。這一舉措極大挑戰了江南士子們的底線,激起了他們前仆後繼的抵抗運動。正如明末袁彭年曾說:“金錢鼠尾,乃新朝之雅政;峨冠博帶,實亡國之陋規”。從這段話裡我們可以得出兩個信息,其一為:清代初期的髮型是金錢鼠尾式,其二為:這是對中華衣冠文物的極大破壞。後者即顧炎武所說的“亡天下”,我們容易理解。然而,這金錢鼠尾式到底指什麼呢?

秦世禎在《撫浙檄草》言道:“小頂辮髮”中國人都被迫把以前“受之父母不敢毀傷”的頭髮屈辱地剃去,只留下銅錢大一點,梳成一根小辮,叫“金錢鼠尾”式。這下子我們就明白了,將四周頭髮悉數剃去,僅留下頭頂中心處的頭髮,其形狀猶如金錢,中心部分的頭髮則接辮下垂,好似鼠尾一般。知道這些,我們就會對明末江南士子的反抗多了幾分同情之理解。當時有福州遺民所撰《思文大紀》憤怒寫道:“

時剃頭令下, 閭左無一免者。金錢鼠尾,幾成遍地腥羶。”其慘狀可想而知。但對於讀書人來講,這是“士可殺不可辱”的,因此他們寧可斷頭也不遠剃髮,正如顧炎武在《斷髮》詩中所言:“華人髡為夷,苟活不如死”。

清朝男子的髮型是什麼時候從“金錢鼠尾辮”變成“陰陽頭”

圖2 金錢鼠尾辮


其實,改朝換代這件事對於一般的老百姓是不會放在心上的,因為無論誰做皇帝,自己的稅照交,役照服。但是對於食君之祿的大臣和士子們來說,他們食君之祿,生是大明人,死是大明人。他們的後代卻未必如是,因為他們生於新朝,沒有接受過前朝皇帝的雨露恩澤,所以在心裡是不曾有虧欠的。加之,清廷推行血腥的鎮壓政策,人們也漸漸習慣了剃髮,並沒有覺得有什麼不妥,而他們所剃的發正是金錢鼠尾式。

清廷對於剃髮的要求是極為嚴格的,明文規定“剃髮不如式者亦斬。”順治四年時,滸墅關民丁泉由於“周環僅剃少許,留頂甚大”,被地方官拿獲。官府認為其“本犯即無奸宄之心,甘違同風之化,法無可貸”,並以此為由上奏朝廷,而朝廷的硃批只有五個字:“著就彼處斬”最無辜的當屬縣官了,真是“人在家中坐,鍋從天上來”,也以失察“從重議處,家長、地鄰即應擬罪”。

清朝男子的髮型是什麼時候從“金錢鼠尾辮”變成“陰陽頭”

圖3 馬戛爾尼晉見乾隆


我們瞭解了清朝初年的髮型是金錢鼠尾式,那麼這種髮型是從什麼時候開始變化的呢?要想知道這個答案,最可靠的就是當時人的畫像。我們知道,1793年馬戛爾尼訪華,隨行使團中有一位名叫威廉的畫師,在其所畫的紀實性畫稿中,乾隆的髮型還是金錢鼠尾式。這樣可知,《延禧攻略》中,由聶遠飾演乾隆一角更接近歷史的原型。

到了嘉慶以後,男子們的辮子越留越粗。根據當時日本人中川忠英所寫的《清俗紀聞》記載,其中在《冠禮》一卷中有配畫:畫中人是一位側身而立的老先生,其頭頂蓄髮,編一條長辮並垂於後背。從這張圖我們可以看出,這位老人蓄髮的位置並沒有發生變化,只是面積比之前較大,已經遠非一個銅錢大小,足有四個大小,也就相當於手掌心那麼大。後來,隨著時間的變化,男子們的頭髮越留越多,大約到了同治、光緒時期,人們的頭髮就成了今天我們所熟知的“陰陽頭”,黑白分明,各佔一半。

清朝男子的髮型是什麼時候從“金錢鼠尾辮”變成“陰陽頭”

圖4 晚清路邊編辮子的百姓


從最初的鼠尾到豬尾,男子的辮子越留越粗,到了清朝末年尤甚。正如遺老張鈁在《清末社會鱗爪》中記載:清軍“在打交手白刃戰時,將辮子纏於脖項,藉以避刀砍。所以軍人的辮子較大,如發少則搭以假髮,或加黑絲線,以壯其形態。”這一幕我們並不陌生,往往發生於近代,而且是在肉搏戰中。即便是這樣,在面對堅船利炮的列強時,曾經不可一世的八旗鐵騎早已潰不成兵,宛如一盤散沙。

清朝男子的髮型是什麼時候從“金錢鼠尾辮”變成“陰陽頭”

圖5 洋務運動時清朝電信局裡的聲景


到了1911年,武昌起義打響了第一槍,短短數日便葬送了一個王朝。隨著滿清王朝的覆亡,男人們的辮子也一去不復返。1912年,新建立的民國政府頒佈了剪辮易服的政策。清朝的遺老和迷信的鄉下人見狀無不驚愕,彷彿天塌地陷了一般。說來也是諷刺,從1644年到1912年,這268年,圍繞著辮子發生了一系列的事情。最初,有人留髮不留頭,人們不願意剃髮,可是後來呢?人們習慣了留辮子以後,對於剪辮子這件事又充滿了牴觸。這究竟是為什麼呢?恐怕值得我們深思。

文:甪里先生

參考文獻:《清俗紀聞》《清末社會鱗爪》《思文大紀》《斷髮》

文字由歷史大學堂團隊創作,配圖源於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

(在 抖音 搜索“歷史大學堂”,訂閱即可查看更多精彩歷史視頻內容)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