規矩不是教條,有事別忘和孩子商量

國有國法,家有家規。規則是供大家遵守的做事規程和行動準則,無規則的爭先恐後會造成混亂、無序。作為父母,從孩子3歲開始,就有意識地培養孩子的規矩意識,讓孩子學會遵守規則,對孩子健康成長和未來成才非常重要。

在孩子規矩意識的培養上,很多父母往往忽視了與孩子協商,他們動不動就用“不許”“不能”“不可以”等詞限制孩子,如“你再亂跑,我就不帶你回家了!”“睡前要洗澡,快點,你再不過來,我就關電視了!”等。

在這樣的要求下,孩子記住了“不能亂跑”“睡前要洗澡”,但孩子不明白為什麼不能亂跑,為什麼要洗澡。而且伴隨著父母的厲聲禁止和呵斥,孩子在遵守規矩的同時,感受不到尊重,感受不到愛,感受到的只是限制。這種僵化的規則就如同教條,會禁錮孩子的手腳和思想,讓孩子無法自由成長。

規矩不是教條,有事別忘和孩子商量

正確的規則教育應該是在保護孩子自主性的情況下,幫助孩子理解規則的意義,讓孩子領悟規則對自身的意義,從而自覺地去遵守規則,承擔規則的責任。而不是為了遵守規則而遵守規則,不是一切以規則為中心,去培養一個為規則而活的人,或者培養一個為了逃避懲罰而不得不遵守規則的人。

正確的規則教育應該充分體現出對孩子的尊重,充分發揚協商的威力,讓孩子在與大人的溝通和協商中做出選擇,然後來執行自己的選擇。比如,“丁丁,給你個選擇,你要麼好好走,要麼坐在購物車裡,你來決定。”“你是願意現在洗澡、一會兒聽媽媽給你講兩個故事呢?還是現在看電視,等會兒洗澡後媽媽沒時間跟你講故事?”通過給孩子選項,讓孩子去決定,可以培養孩子遵守規則的自主性,提高孩子的自律意識。

有位媽媽不允許女兒過多吃甜食,怕攝取糖分太多不利於孩子健康。於是,她和女兒協商制定了一個規則:只在某些特殊的節慶日來品嚐一些甜食,比如,“六一”兒童節、生日那天、走親訪友等。規則裡還包括,每週只去一越超市,每次約定只買兩樣東西……在訂下這些規則時,媽媽和女兒講明瞭原因,女兒明白之後,大多數時候都很自覺地遵守。


規矩不是教條,有事別忘和孩子商量

有一次,媽媽帶女兒買完零食,女兒說想吃火腿,可在家裡媽媽已經跟她約定好只買兩樣,於是和她協商道:“買火腿也可以,但如果今天買了火腿,就等於用掉了下一次逛超市的機會,那我們就必須等到兩週後才能來超市了,你自己決定吧!”女兒想了想,決定先不買。

從日常生活的小事中開始,與孩子協商出一個合理的規則,是培養孩子規則意識的重要開端。而規則一旦建立,就要嚴格遵守,如果孩子違反了規則,就要讓他為自己的違規行為負責,這樣才能讓孩子學會約束自己,養成遵守規則和自律的習慣。

值得注意的是,在與孩子協商制定規則時,要確保規則符合以下兩點

規矩不是教條,有事別忘和孩子商量


(1)增加自身心理彈性,轉化家庭規則

每個家庭都有這樣或那樣的規則,有些規則能帶給孩子安全和快樂,有些規則可能會讓孩子牴觸。比如,一些帶有禁止性和強迫性的規則,如“不許”“應該”“必須”等,就很容易引發孩子羞恥、自責或憤怒。

3歲是家庭規則最容易被內化的階段,父母有必要增加自身的心理彈性,將一些禁止性的規則轉化為孩子容易接受的規則。比如,把對孩子的要求“你應該做個堅強的孩子”,轉化成“媽媽希望你成為堅強的孩子”;把“你不能無理取鬧”,轉化成“媽媽希望你做個懂事的孩子”。通過把強制性的“應該”“必須”和禁止性的“不應該”“不能”“不許”等,變成語氣平和的期盼,更能激起孩子遵守規則的自覺性。


規矩不是教條,有事別忘和孩子商量


(2)規則要有彈性,給孩子犯錯的機會

媽媽和3歲的辛羊約定,每天晚上6點到7點可以看電視,但到了7點就必須關電視。這天,7點已經到了,可洋洋還在看電視,媽媽就問:“咱們約定的時間到了,是不是該關掉電視呢?”洋洋撅著小嘴,央求媽媽道:“這個動畫片還有一點就完了,讓我看完再關掉可以嗎?”

雖然媽媽擔心答應孩子會破壞規則,但也理解孩子的心情,就答應了。5分鐘後,動畫片看完了,又來了新節目,洋洋還在那裡看電視!媽媽再次提醒:“洋洋,剛才媽媽已經允許你多看了5分鐘,現在你該關掉電視了!”洋洋什麼也沒說,很自覺地把電視關了。

媽媽立即肯定道:“洋洋能自覺遵守規則了,媽媽真替你高興!”洋洋臉上露出了自豪的笑容。

規則意識的建立並非一蹴而就的,而需要一個較長的過程。在最開始,孩子可能管不住自己,經不住誘惑,想要破壞規則。這個時候,父母沒必要和孩子硬來,機械地按規則去懲罰孩子。否則,很容易激起孩子的反抗,建立規則的目的也會變質。正確的做法是,給規則一些彈性,給孩子犯錯的機會,但是父母必須堅持原則,守住底線,明白孩子犯錯的餘地有多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