談收藏,繞不開他!一代藏家的文人風骨

一代藏家的文人風骨……

欄目主編:李昱坤

“要研究中國歷史,那麼請到日本去。”中國人這麼說,也是無奈的。

因為,日本1000多大小博物館,共收藏中國曆代文物近200萬件,僅東京國立博物館一家,就藏有中國文物珍品9萬餘件。

中國書聖王羲之的珍品真品的摹拓本,諸如《妹至帖》、《定武蘭亭序》、《十七帖》、《集王聖教序》全都在日本。

看到這裡,國人心裡一定不好受,不過慶幸的是我們手裡還是留下幾件書畫的國寶。這就要感謝一個人,他叫張伯駒,中國第一收藏家。

說他是中國收藏界的前無古人,後無來者的最高峰,一點也不過分。

成為收藏家就是要有錢和有文化

年輕的張伯駒可是巨有錢! 他的父親是清末直隸總督兼北洋大臣張鎮芳,開了中國最早的官商合辦的鹽業銀行,是當時中國的四大銀行之一。

有錢人家的孩子就是任性。他不用考慮的通過學習謀求個功名,從小就可以發展自己的愛好--------詩詞歌賦、戲曲書法。

談收藏,繞不開他!一代藏家的文人風骨

17歲的他,覺得混仕途沒有意思,就丟掉袁世凱給他的“陸軍混成模範團”旅長的職位,回家專注自己的愛好。

家庭出身決定一個人的高度,這在張伯駒身上體現的淋漓盡致。“家裡什麼事都不管,出去做官也不幹,唉,隨他吧。”其母哀嘆。

其父怕他玩物喪志,強行安排他去自己銀行掛職。 因為鹽業銀行的政治背景,清廷的大批文玩都抵押在這裡,張伯駒在此上班,掙錢的方法沒有學到,但對古玩字畫深有研究,見多識廣造就了他日後超乎尋常的鑑賞眼光。

也是從這開始,倚靠鹽業銀行的背景,張伯駒開始步入中國收藏界。

由於出手大方,張伯駒在京滬的古玩界名聲很大。 一身長衫,相貌儒雅清秀,低調沉穩,出手豪闊,文化底蘊深厚,滿身的藝術細胞,再加上家世顯赫,這樣的鑽石王老五,是個女人都愛。

談收藏,繞不開他!一代藏家的文人風骨

名列民國四大公子之一的張伯駒

不過張伯駒與別的富二代不同是,視金錢如糞土,為了收藏不惜傾家蕩產。張伯駒曾說“黃金易得,國寶無二。我買它們不是為了錢,是怕它們流入外國。”

他的話是有由頭的,這還要從當時日本人搶購中國文物說起。

流失的《夜照白圖》

1936年,一件事情震動了中國的文化藝術界,輿情譁然,張伯駒痛心不已。

《夜照白圖》被溥儒僅以一萬大洋轉賣到了日本人手裡。

談收藏,繞不開他!一代藏家的文人風骨

唐代韓幹的《照夜白圖》

夜照白是唐玄宗御馬,傳說中的汗血寶馬。 這幅畫為什麼是“國寶”,因為圖上有南唐後主李煜、美術史家張彥遠、宋朝米芾等人題字。

這是我國第一部流傳有緒的名跡。

談收藏,繞不開他!一代藏家的文人風骨

韓幹《照夜白圖》上張彥遠的親筆鑑題

古人在收藏字畫時候,都要在畫上留下自己的墨跡和印章,表示曾經擁有這幅畫。 此畫從唐朝到民國被收藏的歷史脈絡清晰,巨有很高的歷史價值,號稱無價之寶。

張伯駒聽說後,心立即請求北平行政長官宋哲元追回此畫。 宋哲元派的人稀裡糊塗,也不把這當回事,結果圖流到了海外。

張伯駒久久不能釋懷,便立志“予所收蓄,不必終予身為予有,但使永存吾土,世傳有緒”。

他還知道溥儒準備出售西晉陸機的《平復帖》,為了避免重蹈的覆轍,他要不惜一切代價收藏這一珍品。這就是中華收藏界尊為“中華第一帖”的《平復帖》。

三購《平復帖》

談收藏,繞不開他!一代藏家的文人風骨

西晉 陸機《平復帖》 故宮博物院館藏

《平復帖》為西晉大文人陸機手書真跡,距今已有近1700年,比王羲之的手跡還早七八十年,是現今傳世墨跡中的“開篇鼻祖”。它長不足一尺,只有9行字,卻蓋滿了歷代名家的收藏章記,朱印累累,滿紙生輝,被收藏界尊為 “中華第一帖”。帖右側前隔水黃絹的絹簽上的痩金體“晉陸機平復帖”六個字是宋徽宗趙佶所題。

此貼只有巴掌大,共80字,按現在市值估算近20億,真是一字千萬金。

此帖歷史最古老,是西晉朝陸機寫給朋友的信件,談到另一友人的病情有“恐難平復”之句,故被後人尊稱為《平復帖》。 它體現出書法由隸變草、從章草向今草過渡的原生態,具有珍貴學術價值,號稱“鎮國之寶”。

乾隆時期,乾隆母親鈕鈷祿氏得到《平復帖》據為己有,乾隆雖也想佔有,只能作罷。 太后辭世,將這一古帖贈與兒子永睲,傳至溥儒。

這”皇孫“溥儒當時是北方畫家的代表,與張大千並稱"南張北溥"。 作為一名中國藝術家,溥儒心向日本,畢竟日本扶植溥儀建立”滿洲國“,他曾以3萬大洋將《聚猿圖》賣與日本人,又1萬大洋轉賣《照夜白》給日本人,很難說其中沒有政治目的。

張伯駒一定要把這《平復帖》留在中國,也因此倍遭磨難。

第一次,張請古齋老闆韓某向溥儒表示,願收購此帖,溥儒開口 20萬大洋。 20萬大洋,在當時相當於普通公務員三百年的收入,顯然溥儒想以高價嚇退張伯駒。

談收藏,繞不開他!一代藏家的文人風骨

《平復帖》中騎縫為為宋徽宗的雙龍小璽

下騎縫為“宣龢”連珠印

第二次,張伯駒又請張大千出面向溥儒求購,願以6萬大洋求讓,但溥仍然要價20萬,未成。

1938年1月28日,張伯駒由天津回北平過年,在火車上與故宮博物院院長傅增湘相遇。 傅增湘告訴張伯駒,溥太夫人去世了,溥儒辦喪事急需用款。

於是,張伯駒就準備借溥儒一萬大洋,條件是以《平復貼》作抵押。 回到北平的第二天,傅增湘就把《平復帖》抱來了,說要價4大洋,張伯駒立刻買下。

張伯駒才把《平復帖》拿到手裡,有人就找到了溥儒,願意以20萬大洋求購,無奈晚了一步。

談收藏,繞不開他!一代藏家的文人風骨

張伯駒識

日本人然後派人找到張伯駒願以20萬求購,如果真是這樣,張伯駒翻手就可以白得16萬。但張伯駒斷然拒絕,說:“黃金易得,絕品難求。”

張伯駒當時寫到:“在昔欲阻《照夜白圖》出國而未能,此則終了夙願,亦吾生之一大事。而沅叔先生之功(傅增湘),則為更不可泯沒者也。”寶物是收藏了,夙願已了,卻因此給自己埋了個“雷”。

談收藏,繞不開他!一代藏家的文人風骨

《平復帖》唐人題簽與宋徽宗泥金題簽

平復帖引來的綁架案

1941年6月6日,一條新聞轟動了上海灘:文物收藏家、民國鹽業銀行的總稽核兼常任董事張伯駒被綁架了!下落不明!

6月5日,張伯駒準備去銀行上班,汽車剛出弄堂口,路旁突然衝出三名手持短槍的黑衣人,將車強行攔住,拖出司機,將張伯駒挾持而去。

張伯駒的妻子潘素接到電話,要贖金300萬元。 潘素立刻跑到了孫曜東面前哭訴。孫曜東是張伯駒的把兄弟,他的可是偽政府財物總長兼特務總管周佛海的機要秘書。孫一調查,綁架案的背景真不簡單,居然有76號的影子。

在上海的極司非爾路中段的76號一座花園洋房,設有日偽特工總部,76號背後其實就是日本軍方。

談收藏,繞不開他!一代藏家的文人風骨

孫耀東只能將此事向周佛海彙報,聽後,周佛海皺著眉頭說:“簡直胡鬧!叫76號趕緊把此事了掉!”

76號的特務接到周的命令,才知道惹上了大麻煩,不到羊肉反惹腥臊。就轉讓了“肉票”,把張伯駒交給了別的綁匪,關在上海郊區的一家農戶家。綁匪也深知張伯駒的背景,沒有難為他,耐心的與張家討價還價,並允許妻子潘素來看望他。

張伯駒對前來探望妻子說:“家裡那些字畫千萬不能動,尤其是《平復帖》。萬一將國寶流到洋人手裡,我張伯駒豈不成了千古罪人?“

經過八個月討價還價,綁票從300萬講到40萬,除了字畫,張妻把能賣的東西都賣乾淨了,湊足了40萬元送了過去。張伯駒回到家中,立刻攜妻回北平後,一病三個月。

病好之後,張伯駒把包括《平復帖》在內的所有字畫一一縫入衣被裡,與家人一同逃往西安,一路擔驚受怕,寢食難安。 當時西安沒有被日本佔領,中華第一帖得以保存下來。

第一古畫《遊春圖》

1946年,張伯駒得知馬霽川要《遊春圖》賣給外國人的消息後,提出要收購《遊春圖》。如果說《平復帖》的收得是終了張伯駒一個宿願,那麼購藏《遊春圖》則是他最為振奮的事情。

談收藏,繞不開他!一代藏家的文人風骨

隋代 展子虔《遊春圖》 故宮博物院館藏

《遊春圖》為隋代大畫家展子虔所繪,畫面題簽為宋徽宗所書。因此,自宣和以迄元明清,流傳有緒。又證以敦煌石室,六朝壁畫山水,與此卷畫法相同。此畫民國初為北京古董商人馬霽川所得。張伯駒得知後,立刻前往探詢。不料,馬霽川要價八百兩黃金。對於這樣珍貴的文物,張伯駒認為不宜私人收藏,更不能使其流失海外,應歸故宮博物院。於是找到當時留守北京的故宮博物院院長馬衡,表示故宮應該將此畫買下。而得到馬衡的回覆是“故宮博物院經費困難,難以週轉。”無奈之下,張伯駒自己去找馬霽川,向他講了此卷流傳歷史及其重要價值,並警告:“此卷不能出境,以免流失海外。”馬霽川此時並不一定聽張伯駒的,但也心存顧慮,不敢輕易讓出此卷。後經張伯駒的好友墨寶齋主人馬寶山出面洽商,最終以二百兩黃金談定。

馬霽川知道張伯駒有“永存國寶於吾土”的志向,提出800兩黃金的高價。張伯駒當時已負債累累,無力籌措,無奈之下火速通知故宮博物院,建議院方致函古玩商會,不準此卷出境。可故宮博物院因經費不足,無力收購。張伯駒只好先趕往北平,將此事公之於眾。

《遊春圖》一事鬧得滿城風雨,馬霽川不敢賣給洋人,於是,同意“降價”讓給張伯駒。

但1945年的張伯駒屢收宋元巨跡,手頭拮据,哪裡還有這二百兩黃金。情急之下,只好忍痛將弓弦衚衕原購李蓮英的一處佔地十三畝的房院出售,湊足二百二十兩黃金。

為什麼是二百二十兩?是因為在交易過程中,馬霽川藉口黃金成色不對,又追加二十兩黃金。但金額依然不夠。最後,畫卷還是歸張伯駒所有,剩下的金額分期再付。後來由於種種原因,也沒有再支付。

雖說降價,《遊春圖》要價220兩黃金。 為了湊足這些黃金張伯駒變賣了自己的宅院,這可不是普通的房子,這是李蓮英的舊宅,佔地15畝,要是擱到現在,光拆遷費就得一個億,地皮價值上百個億!

談收藏,繞不開他!一代藏家的文人風骨

右上角印章——“太上皇帝之寶”

張伯駒將賣得220兩黃金去找馬霽川購畫,不料馬霽川藉口張伯駒的金子成色不好,需“追加20兩”。當時,張伯駒無奈只好賣掉了夫人的首飾,湊足20兩黃金,交給了馬霽川。

張伯駒窮盡家產,保存了中國一批名古畫字帖,經張伯駒之手收藏的中國曆代頂級書畫名跡,僅在冊收錄的就有118件之多。在動盪的年代,中國一批瑰寶能夠得以保存下來,全都歸於張伯駒。

解放以後的1952年,他將《平復帖》《遊春圖》等八件頂級的國寶全部捐獻給了故宮和吉林博物館,件件價值數以億計。最後連國家給的20萬元獎勵也不要,換來了一紙褒獎令。

談收藏,繞不開他!一代藏家的文人風骨

晚年如此不堪

一次,張伯駒看上了一幅古畫,痴心不改意欲得之,可卻是囊中羞澀。此時,他雖擔任了眾多理事、委員之類的職務,但工資只能應付日常開支。妻子潘素考慮家庭開銷緊張,沒有答應。 張伯駒索性躺倒在地,任潘素勸哄,也不起來。

無奈,潘素只能答應說將不多的最後首飾再次賣掉,換錢買畫。聽到此話,張伯駒才翻身爬起,用手拍拍沾在身上的泥土,自己心滿意足的回屋睡覺去了。

談收藏,繞不開他!一代藏家的文人風骨

徐邦達與張伯駒

恐怕年青的張伯駒怎麼也想不到,自己的晚年竟然為錢如此不堪。

後來,因為歷史原因,遭受到了不公正的批鬥,不平等的待遇,因無工作、無戶口,只能寫字賣畫、親友接濟度日。

1980年,張伯駒恢復名譽,但他一貧如洗,友人見他西郊莫斯科餐廳,點兩片面包,吃完一片,另一片取腐乳如黃油細細塗抹,然後小手絹一方,四角包好紮起,提著緩緩隱去......

1982年2月,因“不夠級別”而進不了單人病房,只好躺在醫院的集體病房,離開了人間。

張伯駒喜收藏,所藏法書名畫甚眾,多為曠世絕品。新中國成立後,他將藏品捐獻給國家,這些藏品大部分入藏故宮博物院。如晉代陸機《平復帖》是我國傳世文物中最早的一件名人手跡;隋代展子虔《遊春圖》為傳世最早的一幅獨立山水畫。其餘如唐代杜牧《張好好詩》、唐代李白《上陽臺帖》、宋代黃庭堅《諸上座帖》、宋代趙佶《雪江歸棹圖》等,都是我國藝術史上的重要文物。這其中,陸機《平復帖》、唐代杜牧《張好好詩》、宋代范仲淹《道服贊》、宋代黃庭堅《諸上座帖》等8件古代法書精品是1956年由張伯駒、潘素夫婦捐贈國家的,國家文物局後調撥故宮博物院;隋·展子虔《遊春圖》、宋代趙佶《雪江歸棹圖》、明代唐寅《王蜀宮妓圖》等是張伯駒讓與國家,國家文物局收購後陸續調撥故宮博物院的;唐·李白《上陽臺帖》則系張伯駒贈與毛澤東主席,1958年中央人民政府主席辦公室將其調撥故宮博物院。另外,故宮博物院還於1959年購買了張伯駒曾收藏的宋·趙孟堅《行書自書詩》。現在,故宮裡面的頂級書畫有一半都是張伯駒捐獻的。

張伯駒的曠世絕品

近年來,中國古代字畫的拍賣市場,動輒拍出數千萬甚至過億元的“天價”。在這些傳世珍品演繹的榮耀和財富傳奇之外,張伯駒的名字似乎顯得遙遠而落寞。

有人評價,即使是半個世紀後的今天,故宮博物館收藏的字畫中,無論是藝術價值,還是市場價格,都“罕有能超過1956年張伯駒無償捐獻之物”,“他捐獻的任何一件東西,用什麼樣的形容詞來形容它的價值,都不為過。”以下是部分張伯駒捐獻給故宮博物院的古代書畫作品。

1、《平復帖》同上文

2、隋代展子虔《遊春圖》

張伯駒220兩黃金購得

談收藏,繞不開他!一代藏家的文人風骨

隋代 展子虔《遊春圖》 故宮博物院館藏

為隋代大畫家展子虔所繪,距今1400多年,被認為中國現存最早的一幅畫作,歷代書畫界都將其奉為絕無僅有的極品,有人稱它是“國寶中的國寶”。《遊春圖》畫卷長二尺有餘,運筆精到,意趣無限,素有“天下第一畫卷”的美稱。

3、五代南唐董源《瀟湘圖》

談收藏,繞不開他!一代藏家的文人風骨

五代南唐 董源《瀟湘圖》 故宮博物院館藏

本幅無款印。引首有董其昌行書題記,後隔水有王鐸跋,後幅有董其昌跋二則及袁樞跋。鈐有明“典禮紀察司印”朱文半方,清卞永譽、安岐、嘉慶、宣統內府等鑑藏印記。

此圖經明代董其昌鑑定,認為是董源的真跡。作者以江南的平緩山巒為題材,取平遠之景,江上有一輕舟飄來,江邊的迎候者紛紛向前。中景坡腳畫有大片密林,掩映著幾家農舍;坡腳至江水間有數人拉網捕魚,生機盎然。

董源是隋唐五代時期著名畫家,在中國藝術史上影響深遠。他的存世真跡極少,目前國內僅有三件,分別收藏於北京故宮、上海博物館和遼寧省博物館。這件受損的《瀟湘圖卷》是故宮收藏的唯一一件董源真跡,屬於一級甲等文物,極為珍貴。

2008年5月,正在故宮武英殿書畫館進行的“故宮藏曆代書畫展”突然閉館一天,對外宣稱是因為內部裝修,而真實原因卻是因為其中展出的一件國寶級文物——五代董源的《瀟湘圖卷》原跡,被展櫃上部的滴水淋溼,致使受損處裱紙開粘。受損部位正好在畫幅核心部位的舟船上。可悲可嘆!!!

4、五代 方從義《武夷山放棹圖》

談收藏,繞不開他!一代藏家的文人風骨

五代 方從義《武夷山放棹圖》 故宮博物院藏

方從義,字無隅,號方壺,不芒道人,鬼谷山人等,貴溪(今江西貴溪)人。道士,居江西信州(今上饒)龍虎山上清宮。工詩文,善古隸、章草。畫山水師法董源、巨然、米芾父子,後自成一家。所作雲山,大筆潑墨,蒼潤渾厚,取勢奇險。生卒年不詳。

此圖表現福建武夷山勝景。奇峰突起,山下層林斷岸,溪澗幽深,一葉輕舟飄流遊覽。以草書筆法勾勒,兼以淡墨輕染,與常見水墨雲山畫法不同。全幅佈局奇特,得武武夷九曲之險。雖自謂仿巨然筆意,但更多的是方氏自己的風格。本幅右上自識[武夷放棹]隸書四字。左方又題[敬堇籤憲周公,近採蘭武夷,放棹九曲,相別一年,令人翹企。因仿巨然筆意圖此,奉寄仲宣幸達之。至正已亥冬方壺寓烏石山識]。

鈐[方壺清隱]白文印。按已亥為公元一三五九年。曾經清安岐和清內府收藏。《大觀錄》、《式古堂書畫匯考》、《寶迂閣書畫錄》著錄。

5、唐杜牧《張好好詩》

談收藏,繞不開他!一代藏家的文人風骨

唐 杜牧《張好好詩》故宮博物院藏

美人遲暮,難免令人唏噓傷感。一千二百年前,唐代詩人杜牧為歌妓張好好揮筆賦詩一首,成為了我們能見到的這位著名詩人留存於世的唯一墨跡。大詩人杜牧留存於世的唯一墨跡——《張好好詩》北京故宮博物院藏 張伯駒5000多大洋收之。

《張好好詩》卷由宋徽宗趙佶題名,見於《宣和書譜》卷九,並鈐有宋徽宗諸璽印,保存著當時內府裝潢式樣。後曾遞藏於宋代賈似道、明代項元汴、張孝思、清代梁清標等人,乾隆年間入藏內府。1924年,遜帝溥儀將此卷攜出宮外,流散於東北。

1950年,琉璃廠論文齋老闆靳伯聲的弟弟在東北得到此卷,帶來北京,轉手持往上海。著名大收藏家張伯駒先生得知此消息後,急托墨寶齋馬保山先生追尋此卷,以免此卷流失海外。幸得上天眷顧,詩卷尋得,張伯駒先生以重金購回,內心狂喜,每晚睡覺都置於枕邊,如此數日,愛不釋手。1956年,張伯駒先生將此杜牧所書《張好好詩》卷捐贈政府,珍貴文物重為故宮博物院收藏。

6、宋范仲淹《道服贊》卷

張伯駒花費黃金110多兩購得。

談收藏,繞不開他!一代藏家的文人風骨

宋 范仲淹《道服贊》卷 故宮博物院藏

此帖是范仲淹為同年友人“平海書記許兄”所制道服撰寫的一篇贊文,稱友人制道服乃“清其意而潔其身”之舉。宋代文人士大夫喜與道士交往,“道家者流,衣裳楚楚。君子服之,逍遙是與。”穿著道服,遂成一時風氣。此卷行筆清勁瘦硬,結字方正端謹,風骨峭拔,頗具王羲之《樂毅論》遺意。

時人稱此帖“文醇筆勁,既美且箴。”據考證此帖作於宋仁宗皇祐四年(1052年)以前。此贊經《鐵網珊瑚》、《清河書畫舫》、《清河見聞表》、《式古堂書畫匯考》、《平生壯觀》、《大觀錄》、《墨緣匯觀》、《石渠寶笈初編》等書著錄。刻入明文徵明《停雲館帖》、乾隆朝《三希堂法帖》等法帖。曾經宋範氏義莊,清安岐、清內府,近人張伯駒等收藏。1956年張伯駒先生將其捐獻故宮博物院。

7、唐李白的《上陽臺帖》

談收藏,繞不開他!一代藏家的文人風骨

唐 李白《上陽臺帖》 故宮博物院館藏

《上陽臺帖》筆勢較為豪放、雄渾、又含飄逸之氣,倒頗符合李白詩歌風格。引首清高宗弘曆楷書題“青蓮逸翰”四字,正文右上宋徽宗趙佶瘦金書題簽:“ 唐李太白上陽臺”一行。後紙有宋徽宗趙佶,元張晏、杜本、歐陽玄、王餘慶、危素、騶魯,清乾隆皇帝題跋和觀款。卷前後及隔水上鈐有宋趙孟堅“子固”、“彜齋”、賈似道“秋壑圖書”,元“張晏私印”、“歐陽玄印”以及明項元汴,清梁清標、安岐、清內府,近代張伯駒等鑑藏印。

伯駒非常喜愛此帖。李白狂放不羈,開一代浪漫主義的詩風,其書法被詩名所掩。《宣和畫譜》載:“白嘗作行書,字畫尤飄逸。”他的這幅墨跡詩文為:“山高水長,物象千萬,非有老筆,清壯何窮。十八日上陽臺。太白。”帖面蒼勁雄偉之中,見姿媚挺秀,一如李白豪放、俊逸的詩風。真是詩如其人,書亦如其人。

伯駒割愛,通過統戰部徐冰同志將此帖轉呈毛主席,並在附信中寫到:“現將李白僅存於世的書法墨跡《上陽臺帖》呈獻毛主席,僅供觀賞……”

毛主席收到此帖,觀賞數日,也十分愛惜,後囑中共中央辦公廳轉交故宮博物院珍藏。毛主席親囑中辦給這位收藏家代寫感謝信一封,並附寄一萬元人民幣。

8、宋黃庭堅《諸上座帖》

談收藏,繞不開他!一代藏家的文人風骨

北宋 黃庭堅《諸上座帖》 故宮博物院館藏

北宋黃庭堅書。紙本。草書。此帖系寫給其友李任道的信札,內容為介紹五代時金陵禪宗僧文益的語錄。筆法圓勁,氣勢蒼渾雄偉,學懷素而有自己風格,為晚年代表作。款署“山谷老人書”,朱文鈴“山谷道人”一印。後紙有明吳寬,清梁清標題跋。《清河書畫舫》、《庚子銷夏記》、《式古堂書畫匯考》、《石渠寶岌初編》等二十九部書著錄。現藏故宮博物院。

9.趙佶《雪江歸棹圖卷》

談收藏,繞不開他!一代藏家的文人風骨

北宋 趙佶《雪江歸棹圖卷》 故宮博物院館藏

10、東晉 王羲之 《姨母帖》

談收藏,繞不開他!一代藏家的文人風骨

東晉 王羲之 《姨母帖》遼寧省博物館藏

注:圖文來自網上,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