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冷鏈物流為什麼做不起來?


中國冷鏈物流為什麼做不起來?


在萬億市場規模以及高增速背景下,一部分冷鏈物流企業仍在賠本賺吆喝,也有的企業不惜主動放棄既有業務斷臂求生。

文 | 楊亞飛

零售老闆內參獨家專稿 未經許可不得轉載

核心導讀:1.中國冷鏈物流市場規模年複合增長率逾20%,但為何仍無“大魚”出現?2.效率提升以及鏈路優化是共性問題,它們難在哪裡?3.生鮮精細化運營的關鍵點:新技術的應用應該選對時間?


“我們花了25年的努力,現在仍在過程中,交了很多學費,今天之所以站在這裡還活著,不知交了多少學費,只有同行知道這些。”在日前的舉辦的中國冷鏈產業年會上,鮮易科技產業集團董事長朱鮮福情緒似乎有些激動,會場一片寂靜。

當著臺下近千同行的面,這位冷鏈“老將”在隨後的演講中,分享了他對中國冷鏈市場發展方向的思考。不過最讓人產生共鳴的,可能還是行業研判前的這些關於“學費”的感慨——據說朱鮮福說到此處時,臺下有同行眼淚都掉了。

根據中物聯冷鏈委發佈的《2017中國冷鏈物流企業百強》,鮮易供應鏈位居全國第三,並且在此之前,他們已連續四年蟬聯全國前三甲,行業地位有目共睹。雖說“商業競爭不相信眼淚”,但朱鮮福此番演講仍不禁讓人感慨,國內的冷鏈物流行業,真的就那麼不好做嗎?

- 1 -

冷鏈市場的“冰與火”

消費升級浪潮下,中國冷鏈物流市場正處於快速發展的歷史時期。根據中物聯冷鏈委預測,2018年中國冷鏈物流需求總量將達到1.8億噸,比上年增長3300萬噸,同比增長22.1%。冷鏈物流市場規模為3035億元,比上年增長485億元,同比增幅19%,與需求保持同步。

這顯然是一個高速增長的市場,並且在市場繁榮同時,冷鏈基礎設施也進一步完善。2018年中國冷庫市場預計新增庫容488萬噸,同比增長10.3%。並且從新增區域來看,武漢、杭州、福州、濟南、重慶、大連等二三線城市增幅明顯。

儘管市場給了參與者最夠大的想象空間,但冷鏈行業的錢,似乎並沒有那麼好賺,否則,也不會出現類似朱鮮福所表達出的那般感慨。

中國冷鏈物流市場發展正處於起步階段。以前述提到的百強榜單為例,在2017年,中國冷鏈物流百強企業總收入為259.83億元,僅約佔全國冷鏈物流的27.52%,市場“水大魚小”,尚無超級巨頭出現。

百強企業極低的市場佔有量,也體現在了行業利潤率上。中國物流與採購聯合會副會長兼秘書長崔忠付引述的一份調研統計顯示,當前冷鏈物流行業的平均淨利潤僅在3%左右,且仍在不斷壓縮。這讓企業舉步維艱。

“一部分冷鏈物流企業賠本賺吆喝,也有的企業不惜主動放棄既有業務斷臂求生。”崔忠付表示,在各項成本逐年上升的客觀因素下,從業者們要思考如何尋找新的利潤增長點。

但在萬億市場規模背景下,中國冷鏈物流流通率仍難掩與發達國家的巨大差距。

根據商務部之前的統計數據顯示,中國果蔬、肉類、水產品的冷鏈流通率,即在物流過程中採用冷鏈物流的比重,分別為22%、34%、41%,冷藏運輸率分別為35%、57%、69%,大部分生鮮產品仍在常溫下流通。而在類似歐美、日本等發達國家,易腐食品冷藏運輸率已超過90%,冷鏈流通率更是高達95%~98%。

冷鏈物流第三方服務商小碼大眾在過往的物流作業中也發現,冷鏈物流70%的客戶需求並沒有人提供服務,這些人只能買麵包車自己解決。而相比之下,國內物流企業更多是為爭奪30%的合同客戶,打造服務標準。

冷鏈流通率的提升,並非一朝一夕便可發生本質改變。這種差距是全方面的,既有像基礎設施落後、區域資源不均衡、用人成本高等來自行業共性的原因,也有鏈路效率低以及管理理念落後等企業自身頑疾。

- 2 -

冷鏈困境當下:效率提升點究竟在哪裡?


冷鏈物流從上下游簡單看的話,可大致分為倉儲、運輸和配送三個環節,按類型來劃分,又可以分為倉儲型、運輸型、城市配送型、供應鏈型、電商型、平臺型以及綜合型等七種模式。

中國冷鏈需求端的複雜特點決定了,冷鏈行業顯然需要“因地制宜”地走出一條適合本土化環境的道路,運作效率提升以及信息化建設,是行業普遍的共識,但知道終點在哪跟自身能否到達,仍要分開看待。這條路究竟該如何走,眼下似乎沒有一個確切的答案。

這裡有兩個突出問題,一個是如何化長鏈為短鏈,實現全流程可視化、數據可控;另一個是如何將供應鏈能力充分釋放出來,進行規模化複製。

從長遠角度來看,鏈路逐漸優化是行業發展必經之路。但長鏈變成短鏈,並非一刀切掉那麼簡單。核心的一點在於成本問題,冷鏈做的是一門“溫度”的生意,維持全鏈路溫度平衡,即便是在行業發展不均衡的當下,也可以輕鬆實現。但如何在履約同時將成本降到最低,並不是投點錢就可以實現。換句話說,這個行業並不是只缺數據,人才引入以及上下游的協作,也是關鍵佈局之一。

“因為行業不成熟的情況下,現在是處在職業化和專業化的進程中,我們還有很長的路要走。陽春白雪進不來,下里巴人出不去。”朱鮮福說道。

冷鏈物流屬於典型的重資產業態,倉儲、專線物流以城市配送體系等基礎設施的建設需要大量資金投入,上下游全流程,以及在倉儲、設備、人員操作的高度數字化建設工程門檻之高,足以直接將大多數冷鏈企業拒之門外。

自動化程度低,以及人工作業的現狀仍將長期存在。弊端顯而易見,商品往往只在倉儲環節以及部分流通環節實現商品完全可視化,但在幹線及城市配送節點裡,仍有大面積的信息“盲區”。正因為此,風險管控以及鏈路價值最大化,持續考驗著企業的運營能力。

從目標客戶群體特徵來看,服務大客戶意味著服務商的模式和功能,需要高度定製化、個性化。但弊端也很明顯,缺少靈活性,一旦大客戶訂單出現波動,營收壓力會急劇提升,任何一個想基業長青的企業,可能都不願意看到這種情形出現。但反過來說,物流服務商業務在從小客戶向大客戶過渡時,也無可避免地出現,無法配置相應資源的尷尬現狀。

這種矛盾的直接體現是冷鏈成本居高不下。尤其是2b以及C端市場,訂單分散且非標,並且隨著行業發展,末端生鮮零售場景日益趨於多樣化和碎片化,建立在低標準化的冷鏈物流企業,其實際成本往往遠超用戶可承受能力。

九曳供應鏈管理有限公司合夥兼CTO侯高陽則表示,2C電商包裹經常有取消訂單的情況出現。傳統人為干涉的方式難以實現損失的控制,只有通過建設數字化信息系統進行效果、單量積壓以及人員調配的實時分析,才能幫助優化決策和流通成本。

- 3 -

生鮮精細化運營的關鍵點:新技術的應用應該選對時間?


零售業與冷鏈行業不分家,甚至可以說是彼此的一面鏡子。電商以及移動互聯網在過去十年的高速發展有目共睹,為了減少流通鏈路,生鮮零售商們也在模式創新和物流鏈路優化上,做了諸多方向的探索。比如原產地直採、預訂製、以及前置倉等模式與打法。

但與冷鏈物流行業一樣,生鮮零售商並沒有藉此成長出一棵“參天大樹”,市場集中度很低。

生鮮零售商面臨著與冷鏈物流行業相像的難題,對於零售商來說,一方面需要根據終端用戶需求,實時反饋到上游產地,同時下游也需要有足夠強大以及穩定的渠道,讓冷鏈商品流通完成最後的閉環。但生產與流通本身割裂的現狀,以及需求本身強替代性,讓所謂競爭壁壘的建立成為一座無法翻過的大山。

不過,眼下零售商與冷鏈企業至少可以達成一個共識,新技術以及互聯網元素的應用,讓商業鏈路有了更多優化的空間。但新技術的應用,對於利潤率本身就很低的冷鏈企業來說,並非是一件易於執行的事,尤其在資本寒冬的當下。

在上海鄭明現代物流有限公司常務副總裁鄭富貴看來,作為第三方物流運營公司,科技手段等技術的應用時機很重要。企業一方面需要有做先驅的決心,但也要提防成為先烈。“領先半步,不能領先一步。領先一步為這個行業、技術貢獻了,甚至死在沙灘上,領先半步你有可能穩定在市場的技術前沿。”鄭富貴看來,用戶需求在持續發生變化,企業的投入也應該以多樣化的方向進行。

來自希傑榮慶供應鏈有限公司的劉永生則認為,新技術的研發以及投入應該更多向行業領先高科技企業學習,引入到企業當中。他舉例稱,京東研發中心裡的AS、AR存儲貨架、AGV小車,以及貨到人的揀選系統等很多硬件設備,都是“拿來主義”。而京東要做的是,實現整個解決方案的集成和控制,從而讓整個解決方案更好地適配用戶需求。

但總的來說,新零售以及互聯網的應用,確實為商品流通的便利性,以及2B以及2C的冷鏈服務快速響應,帶來了根本的提升。比起競爭,上下游的協作以及產業整合,或將成為行業玩家們所面臨的新常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