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絡謎蹤》院線上映,為什麼觀眾感覺蒙圈?

週末去電影院看了一下《網絡謎蹤》,這部2018年的北美小成本黑馬之作在國內上映得也非常及時,因為畫面始終是電腦桌面而被稱為“桌面電影”。電影一開始就是電腦界面,我旁邊的不少觀眾發出“放錯了吧”的聲音,的確,如果沒有事先了解這部電影的特點,就是從電腦桌面的角度去展現整個故事的話,一般觀眾會為這種形式感到蒙圈。而比較喜歡燒腦、懸疑類作品的觀眾,則會為這部作品的很多細節處理叫好。所以我覺得《網絡謎蹤》比較容易在一二線城市中觀影積累較多的觀眾裡獲得好評,但可能不太容易下沉到三四線城市。

《网络谜踪》院线上映,为什么观众感觉蒙圈?

桌面對話框的呈現方式讓一些第一次接觸類型電影的觀眾感到蒙圈。

《網絡謎蹤》的故事是從一個父親聯繫不上15歲的女兒開始,然後通過社交網絡、在線直播各種軟件發現不同的線索。這個故事本身也是充滿懸念的,如果僅僅用傳統手法講述的話,我相信它也會是一個比較好看的故事,但也許就不會成為有爆點的黑馬。用電腦桌面展開各種細微的線索,對於熟用電腦的現代觀眾來說,很容易產生代入感,雖然畫面質量在大銀幕上放大以後,部分觀眾對質感比較粗劣的畫面會產生反感,但這種偽紀錄片的模式提升的是故事的真實感和邏輯性,新穎的手法加不俗的懸念成就了這部小成本製作。

總的來說,這個故事講的也是“你的電腦隱藏著你的一切”,你的瀏覽痕跡、你的交友痕跡、你的生活痕跡,一切都在電腦上隱藏著。女兒失聯以後父親就是靠這些痕跡去尋找女兒的下落,不斷的反轉和懸念一直會抓住觀眾的心。前五分鐘父女倆的背景就通過家庭錄像表現,乾脆利落地說明了這個家庭經歷了失去母親的痛苦,會讓觀眾對於父女倆的心理狀況有一個大概認知。從這一段,你已經能知道這個導演能講好一個故事,他特別清楚用什麼樣的畫面來告訴觀眾什麼信息,來傳達什麼情緒。

因為筆者是第二遍看,所以在看到父親去查和女兒的聯絡人的時候,發現母親確實遠遠比父親瞭解女兒,每個人什麼關係都加了簡單備註。其實罪犯的伏筆已經在這埋下,只不過第一遍看的觀眾很難注意到這個細節,尤其在電腦上看的話就更容易一晃而過。所以失去母親後的女兒內心的失落無法和別人訴說,大多數時候就自己度過--發呆、上線直播、去湖邊放鬆、選擇不上鋼琴課……而這些,父親都不知道。在女兒失聯以後,才通過電腦一步步瞭解。

《网络谜踪》院线上映,为什么观众感觉蒙圈?

導演利用各種桌面元素營造懸疑氣氛,給觀眾提前埋下線索。

故事的第一層懸念是父親發現女兒偷偷存下了鋼琴課的錢,警察告訴他女兒自己給自己轉了2500美元,觀眾獲得的第一層認知可能是女兒對父親不滿準備離家出走。第二層懸念是父親突然發現女兒和自己弟弟之間的對話十分奇怪,去質問弟弟後發現女兒吸毒的事。從這裡之前展現的乖乖女形象逐漸崩塌,觀眾對父女關係和女兒的心理問題也逐漸瞭解,會認為這是一個青少年反叛的故事。第三層懸念在罪犯認罪視頻出現後進入死衚衕,觀眾知道事情不會就此結束,但不清楚這個罪犯到底是從哪兒冒出來的。懸疑氣氛高峰出現在圖庫模特的照片出現重合時,大多數觀眾都會在這裡體會到詭異、雞皮疙瘩、太可怕了這幾種感覺,很多人會產生錯覺,以為這個圖庫模特是一個深藏不露的罪犯,直到父親將最後的謎底揭開。

這幾層懸念和反轉的設計都很精彩,簡單直接、細節紮實。但這個過程會要求觀眾對現代社交媒體的使用十分熟絡,社交網站、視頻直播、郵箱等工具都能迅速切換,才能跟上影片的節奏,知道不斷移動的鼠標到底在披露什麼信息。這就是我說的這部影片在我國不好下沉的原因,我看的時候周圍有不止一個觀眾不停地在反問劇情,試圖跟上線索但理解又有一定偏差。

《網絡謎蹤》這部電影在美國也是一部偏小眾的作品,因為它的小成本,所以成為了黑馬,在口碑和票房上都獲得了成功。它針對的是對懸疑類作品感興趣的觀眾,算是在懸疑這個類別的又一次創新。在國內,懸疑類作品的天花板也是非常明顯,也是有一定的觀眾人群。所以一部分誤打誤撞去看這部電影的觀眾,如果他們期望的是《海王》那樣的大片效果,肯定會感到失望,或者以為是“007”系列、“碟中諜”系列這類的動作懸疑片,自然也會大大失望。對於認為去電影院就是要看大製作、大場面的觀眾,《網絡謎蹤》不適合他們。但對懸疑片、犯罪片感興趣的觀眾,事先了解過這部電影的特殊手法,《網絡謎蹤》不會讓他們失望。筆者第二遍看這部電影,依然會為導演在細節上的把控感到驚訝。

《网络谜踪》院线上映,为什么观众感觉蒙圈?

這個故事的核心是父親對女兒的愛。

而且這個故事的最核心是父親對女兒的愛,因為父親的不放棄,才終於發現了其中的不對勁,才在女兒失蹤了五六天之後找到了她。當然這個事件的開始是因為父親無法面對妻子的離去,和女兒的交流之間發生了一定的問題。所以《網絡謎蹤》的故事內核還是跟親子之間的溝通有關。一個有懸念的故事,最後的落點是這樣的溫情、感人,這是我認為它獲得成功的最根本原因,因為它幾乎和每個人都能發生聯繫。哪個父母不擔心青春期的孩子叛逆離家出走?哪個父母能保證自己瞭解孩子的一切?又有多少父母覺得自己遇到這樣的事情能比片中的父親做得更好?對現實的關照永遠是我們去看一部電影的最真實理由。

□表江(影評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