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口以“微創”方式改造 讓老舊街區從“活起來”到“火起來”

海口以“微創”方式改造 讓老舊街區從“活起來”到“火起來”

海口騎樓老街是攝影愛好者的熱門取景地。

海口以“微創”方式改造 讓老舊街區從“活起來”到“火起來”

外媒代表參觀騎樓老街,瞭解海南文化。

海口以“微創”方式改造 讓老舊街區從“活起來”到“火起來”

外國友人在騎樓老街品嚐海南特色小吃清補涼。

海口以“微創”方式改造 讓老舊街區從“活起來”到“火起來”

改造後的海口居仁坊環境大改觀。

海口以“微創”方式改造 讓老舊街區從“活起來”到“火起來”

海口對府城關帝巷進行修復,營造更宜居的環境,提升城市顏值。

海口以“微創”方式改造 讓老舊街區從“活起來”到“火起來”

舊城巷陌綜合相連,街坊阿婆“吱呀”一聲推開木門,幾乎分不清誰比誰更蒼老。

  揭開舊時海口的面紗,只需從高樓林立的商圈回到瓊臺福地、南洋騎樓或是三角池……

  一片片老舊街區串聯起城市文明“編年史”,也在海南旅遊板塊中佔據不可或缺的地位。

  就像人在社會中的成長一樣,城市升級也總是伴隨著新老交替。“新陳代謝”下被逐漸邊緣化的舊城,該如何重新煥發青春?海口通過“微創”方式進行釋放、縫合、激活,正讓這些老舊街區從“活起來”到古城遊“火起來”。

  舊城活化 | 激活城市記憶

  每天早晨,62歲的莫玉汝都會在海口新華南路店鋪卷閘門“嘩嘩譁”開啟的聲音中醒來。新華南路緊挨著東湖,從她家的窗戶就能遠眺到海秀商圈繁忙的景象,可謂身處在海口真正的“黃金路段”。

  但就是這樣的“黃金路段”,莫玉汝的女兒孫晨卻怎麼也不肯搬回來住,原因很簡單:住得不舒服。“推開窗戶,湖裡的水都是臭的,每次出門經過東湖路時幾乎都要堵車,道路太窄了,而且路面也坑坑窪窪。”挑起家門口的毛病,她幾乎“剎不住車”。

  莫玉汝一家的老房子,位於三角池片區。30年前海南建省辦經濟特區的消息傳開後,一波波來自全國各地的“闖海人”揣著自薦信湧向三角池一帶,她可謂是在家門口見證了這段激情澎湃的歲月。

  “毫無疑問,三角池就是那一代闖海人的記憶圖騰,直到現在都經常有人過來舊地重遊。”去年年底,當聽聞政府要在這裡有“大動作”時,莫玉汝與街坊們幾乎是一片惋惜之聲,“都覺得肯定要拆掉了。”

  坊間的猜想沒有落地,城市管理者用“修”替代了“拆”。東湖的水清澈乾淨了,亂糟糟的廣告牌不見了,入水草坡和親水棧道替代圍欄,暖黃和暖白的燈光勾勒夜景基調……在尊重原有肌理的前提下,用一套“微創手術”進行改造,僅120天就讓三角池片區面貌徹底變了樣。

  “比起修復,其實拆了重建要容易得多。可城市更新也要區別對待,這類有著歷史文脈和特殊意義的地方就應該保留下來,留住老百姓的城市記憶。”在海口市副市長馮鴻浩看來,要將舊城活化,前提就是不拆樓、不遷戶,修繕其外表,提升其價值。

  修繕外表,並不是讓建築披上千篇一律冷冰冰的“皮囊”,而是用循序漸進的城市更新方式彌補舊城區的衰老,拉近人與城、人與街、人與建築、人與歷史的距離。同一個城市,方圓十幾裡,既有幾百年前的小酒館,也有昨天才建好的高樓。在舊城更新的背景下,代表著一段歷史的舊建築就是讓城市 “豐富”起來的關鍵。

  穿過關帝巷,古井舊廟見證府城千年變遷;踏訪騎樓老街,斑駁建築承載南洋浮沉往事;仰望紅色鐘樓,指針滴答訴說港口興衰……舊城巷陌串聯起城市文明“編年史”,哪怕你只是初來乍到的外地遊人,站在這裡幾乎也能一眼望穿城市的“五臟六腑”。

  都說海口老街區滿載人情味,這人情味中自然少不了舌尖的滿足。博愛北路的老鹽檸檬水、水巷口的辣湯飯、義龍路的鹽焗雞、西天廟的古早小吃……不起眼的衚衕巷陌裡承載著人們記憶中的味道,那蒸騰著的熱氣與香味,以及舌間滾動著的愜意,構成一幅幅如畫的市井風情圖。

  修舊如舊 | 開啟懷舊之旅

  古舊斑駁的巷陌老街一路綿延,一座座緊緊挨著的院宅建築,是舊日的溫情與繁華。

  在旅行者的記錄中,藏身海口老街區的古井牌坊上鏡率尤其高。彷彿踏上泛光的火山石板,就能穿過悠長的歲月長河,獲得可感知可觸摸的城市記憶。不只是景點,旅遊更追求一種多元化的體驗,尋找老城記憶當然也足夠特別。

  以微改造的方式修舊如舊、建新如故,留住城市記憶,成為海口探索老城區多元活化改造的一項具體舉措。

  從新華南路拐進居仁坊,一街煙火隨即拋在了身後。兩個老爺子坐在門口下棋,炒菜洗碗的聲音與飯菜香從半掩的門裡一起飄出……鍋碗瓢盆碰撞到一塊兒的聲響,是這裡最鮮活的元素。

  始建於明朝的居仁坊,數百年來一直是海口政商薈萃之地。然而隨著城市發展演變,這條百年小巷卻不可抗拒地“衰老”,不僅成為城市化過程的縮影,更是一系列城市化問題的集合體。“道路坑窪,黑燈瞎火,一下雨就嚴重積水。”謝榮花在這裡工作了7年,對於居仁坊的凋敝沒落深有感觸。

  能否給居仁坊注入新鮮血液,讓人重新回到這個百年街巷中?對於2015年海口開展的“雙創”工作,居仁坊的街坊們可謂是寄予厚望。從“腳下修路、頭上亮燈”開始,居仁坊投入資金400萬元,改造小街小巷道路15條,將社區所有道路鋪上石磚,並對居民區破舊老房屋、斷牆殘壁進行修復與立面改造,每一處整治改造無不是從市民遊客的生活、出行方便出發。

  舊貌換新顏,並非什麼都要新。而今在居仁坊小巷深處,會看到明代的關帝廟、清代太陰太陽廟與民國的中山紀念堂依舊保存完好。“乾淨舒適,還很有文化韻味。”來自臺灣高雄市的遊客李添發走進居仁坊,頻頻點贊。

  像居仁坊這樣的背街小巷,在海口市有幾千條。按照“修舊如舊”的理念,在補齊城市建設短板的同時,不同建築形式的民居與廟祠大院都被一一保留下來。

  社區網絡的穩固,是街道生命力的一個重要所在。在過去的舊城改造中,不乏“連根拔去”的案例,儘管保留了老建築,但卻將原來的業態徹底改變,穿行其間反而寂寥。位於龍華區的大同裡,過去數十年一直是老海口的製衣一條街。如今改造過後,老街的“生態系統”完全沒有遭到破壞,不同之處在於一切都變得井然有序。

  “白天一個樣,夜晚一個樣。”幾年前的海口,一到夜幕降臨,街邊的桌椅板凳便會紛紛冒出。2017年,海口將夜市改造與城市更新結合。城市基礎設施按照“淨化、綠化、彩化、亮化、美化”的要求統一升級,通過借鑑臺灣等地夜市建設經驗,建成10個特色夜市。

  無論是以瓊山古建築傳統文化特色為主的美食街,更顯年輕活力的海大南門小吃街,還是音樂、扎啤陪襯下的金盤夜市,升級改造後的海口夜市依舊承載著記憶中的味道,而今更成為市民遊客“夜遊海口”的新去處。

  豐富業態 | 重聚人氣生機

  下南洋,曾是上世紀海南人充滿希望而又飽含痛苦的選擇。而隨著一批批華僑衣錦還鄉,一座座借鑑當時南洋建築風格的騎樓也在海口矗立起來。

  對於老海口人而言,騎樓是活著的歷史。在外地遊客的眼中,這裡則是一片難得鮮活的人文景觀。“幾年前來海口,第一站就去了騎樓。”25歲的瞿姍還記得,那時候的臨街騎樓風格雜亂無章,想找家咖啡店歇歇腳也無果,令她頗有些失望。

  延續海口城市記憶的騎樓老街,該如何復興?在主持騎樓街區修繕與活化工程的中科院院士、同濟大學建築與城市規劃學院教授常青看來,“與古為新”是必須一以貫之的理念。

  重新設計已完全破壞並建有現代建築的騎樓,部分破壞的騎樓對樓板、梁、牆體進行加固,保存較為完好的僅需對外立面進行加固。對於騎樓的活化改造而言,形體改造只是第一步,功能填充才是關鍵。

  兩側的“正興選鋪”“德興布廠”“會文書局”“大亞酒店”等老字號店鋪重見天日,樂器店、手工業品店、家居用品店及涼茶店生意依舊紅火,傳統業態仍舊保留的老街,讓人有時光倒流之感。

  再細細逛上一圈,會發現簷廊下冒出了幾間仿舊樣式的咖啡館、電影吧,騎樓老街文化茶館、騎樓1896時尚餐吧、國新書苑也紛紛入駐。除了文玩店、小吃街、工藝品小店,騎樓老街還有了第一家民宿——還客1921。這家由老汽水公司改造的民宿,擺放著主人收藏的火山石盆、民國玻璃、舊時床板和青苔屋簷等100多件古董物件,讓遊客入住時彷彿融入南洋真正的歷史場景。

  在還客1921創始人王祿清看來,傳統歷史文化類的景區景點大都有距離感,而遊客對這種“瞻仰式消費”並不買賬。

  拉近遊客與騎樓老街的距離,可以是邂逅一家經營特色伴手禮的小店,也可以是一場攝影展、書畫展或各種文藝活動。

  今年國慶,騎樓老街推出海南公仔戲、八音演奏、小丑表演等系列文藝節目;今年中秋,一場主題為“最憶是騎樓、月遇市集”的活動在騎樓老街中山路拉開帷幕,熙熙攘攘的市民遊客圍著攤位人頭攢動;今年4月,非洲鼓、街舞、街頭籃球在騎樓步行街頻頻上演,孩子們逛市集淘到泥塑、皮具與衍紙工藝品……

  本土民俗特色商業形態激活老街文化生命力,而今騎樓用食、住、行、遊、購、娛的多元化體驗,正重新聚集起人氣與生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