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隻油墩子

一只油墩子

油墩子,是很多60後、70後、80後上海寧抹不去的美食記憶。

那時候幾分錢、幾毛錢一隻的油墩子,再沾上一點小販阿姨、爺叔自制的甜麵醬,鹹中帶甜、油而不膩,價廉物美、格外好吃。

一只油墩子
一只油墩子

特別是在寒冷的冬季,上海寧有誰不愛這一口油墩子?放學後的我們,總愛擠在油墩子攤前,聞著油煙裡飄散出的香氣和熱氣,任憑冷風垂落了清水鼻涕,卻因為那隻黃色油紙裹著的燙手的油墩子,也絕不邁不開駐足的腳步……

油墩子的潮州兄弟

一只油墩子

潮汕豬腳圈

上海寧叫“油墩子”,潮州寧則叫“豬腳圈”,做法亦是頗為相似。

但潮州油墩子在餡料上,與上海的有所不同,一般放入切丁的芋粒與一條溪蝦,再配上煮熟的荷蘭豆、香菇、豬肉末、香蔥、五香粉等豐富的餡料,吃上去既有有芋粒的脆爽又有溪蝦的酥香。

油墩子直徑約6-7釐米,厚約2釐米,由於形狀呈圓圈,形似從豬蹄上切下來,潮州人形象化地稱之為“豬腳圈”。

一只油墩子

考究的油墩子

雖然只是街邊小吃,但是油墩子的製作,也是頗為考究的。

賣油墩子的人,支一口並不很深的油鍋,將少許調稀的麵糊倒入橢圓形的鐵勺中,並加入蔥花、蘿蔔絲、還有河蝦,再復以麵糊入油鍋炸。

一只油墩子

略帶鹹味的麵糊加上提鮮的蘿蔔絲、蔥花以及整隻的鮮蝦,使得油墩子的口感十分具有層次感。

通常,熱氣騰騰的油鍋內,有三四個裝了麵糊蘿蔔絲的勺子;老闆握住柄,把最先放入油鍋的,在鍋邊輕輕一敲,勺子裡炸成型的油墩子便會滑入鍋中,在翻滾的熱油中炸透。

一只油墩子

出鍋的油墩子,則被擱在油鍋上端的鐵絲網裡瀝著殘油。講究一點的食客,還會問老闆要點香醋、甜醬之類的調料,或是撒點五香粉再作享用。

以前也有種糯米糰子放入油鍋裡炸的,也叫做“油墩子”。

這種糯米粉應是加入粳米粉的,比純糯米粉骨子奌,不會軟塌塌的。

純肉芯的,做成猶如外星人飛碟般正圓扁形;而豆沙芯的,則會被做成橢圓的扁圓形——肉芯的通常更好吃些,裡面也有肉汁。

如今的攤販,為了節約成本以及省事,常會製作簡化版的油墩子,會將蘿蔔絲與麵糊攪拌後一次性放入鍋內煎炸,餡料也只含蘿蔔絲,而不使用較貴的河蝦食材。

這樣的油墩子依然叫“油墩子”,但是,也就僅僅是果腹,失去了超越“吃”這個動詞本身意像的樂趣。

“恩愛”的油墩子

在我的記憶中,賣油墩子的小販多是中年婦女,一般都是下午在弄堂口開張。

為啥?

一只油墩子

頭鋪油,可以做放學的小學生們的生意——儕是長髮頭裡廂的小寧,一下課,肚皮就餓了;二鋪油呢,可以到下班辰光,賺賺弄堂裡廂住的工人階級的鈔票。

做油墩子生意的,往往不只一個人,一男一女的組合,通常他們還都是夫妻檔。

一只油墩子

印象當中,當年黃河路外婆家後弄堂附近,就有一個油墩子攤位。攤主是一對五十歲左右的上海人夫婦。打聽一下背景,他們倒是一點不迴避:

下崗了,上有老、下有小,哪能辦呢?賺點辛苦銅鈿。

那些年裡,做點心的小老闆有不少是上海人,做生意也是規規矩矩。別的不要講,看著一鍋油的顏色,儂就放心了:

假如用地溝油,我利潤伐要忒高哦!不過以後孫子生出來沒有屁眼。阿拉就住了旁邊弄堂裡,此裡額常客儕是鄰居,大家絕對放心!

有人建議,生意嘎好麼可以漲價咧!

勿來塞,儕是熟面孔,伐好意思額,有鈔票賺,就心滿意足了。

最後,請允許我發記痴

每趟寫吃的,大家儕會回覆:“看了饞吐水噠噠滴!”嗯,儂是噠噠滴了,有麼有想過,我來了寫文章額辰光,是哪能跟肚皮裡的饞蟲作鬥爭的麼一隻油墩子?!

伐來塞,今朝迭篇油墩子的最後一段,是留給我發痴的……

一只油墩子

哦 是額

已經有好許多年,麼吃過油墩子了!即使飲食店裡有

但是 那不是我懷念的

記憶中的油墩子

是必須飽含那口弄堂味道的

弄堂口何時又飄來了

油墩子的香味

就好像 我懷念的女人味

淑女 卻帶點風塵味

婀娜 又帶點柴火氣

啊……

美食跟女寧永遠是男寧亙古不變的話題!

啊……

我懷念的上海!

啊……

我懷念的油墩子!

一只油墩子

文中部分圖片截取自“SMG攝界”視頻《翻滾吧,我記憶中的油墩子!》

點擊回顧上海各區縣老照片:

一只油墩子一只油墩子

看懂上海粉絲群

長按識別二維碼,添加“看懂上海管理員”申請入群(申請時請註明“看懂上海入群”字樣)。

等儂來吃一杯老上海的茶!

點擊“閱讀原文”還可下載看看新聞APP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