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質學、物理學、生物化學院士,父、女、婿“一門三院士”成佳話

地質學、物理學、生物化學院士,父、女、婿“一門三院士”成佳話

父親是地質學院士,女兒是物理學院士,女婿則是生物化學院士。這是中國最著名的科學家之家,包容了多個領域的科學。小編為您帶來地質學家李四光家庭“一門三院士”的傳奇故事。

地質學、物理學、生物化學院士,父、女、婿“一門三院士”成佳話

李四光

對李四光大家很熟悉,是中國著名地質學家。1889年10月出生於湖北黃岡,英國伯明翰大學碩士、博士。曾任北大地質系教授、中央研究院地質研究所所長。1949年10月19日,尚是漂泊國外之時,他已被任命為中科院副院長。歸國後,他長期擔任著政府地質部部長和中國科學技術協會主席。

李四光不僅僅是一位科學巨匠,而且還是一位感情豐富細膩的佳夫、慈父。早年由於鍾情事業,長得高大英俊、性格溫和的李四光一直未解決個人問題。直到1921年,由著名化學家、北京大學化學系教授丁緒賢作介紹,才與江蘇無錫才女、23歲的許淑彬女士結識。

許淑彬出身於大戶人家,其父許士熊曾在駐英大使館任過職,上世紀初奉調回國任教育部秘書。許淑彬隨父回國後,曾在上海天主教會辦的一所中學唸了5年書。她天資聰明,又勤奮好學,英語、法語、音樂學得甚好。她中學畢業不久,隨母來到北京,擔任北京女子師範大學附屬中學的英語教師。

開始戀愛時,父親許士熊突然因病去世。許淑彬的哥哥因為李四光家庭貧寒不同意他們相好,而李四光對許淑彬仍愛意甚堅。兩人交往頻繁,感情日益昇華。好在許淑彬的媽媽很喜歡李四光。她認為,李四光為人樸實厚道,柔中有剛;許淑彬生性好強,剛中有柔,兩人結合,是天生的一對、地造的一雙。1923年1月14日,李四光與許淑彬在北京吉祥衚衕的住所結婚。學界泰斗蔡元培特地到場為他們證婚。

地質學、物理學、生物化學院士,父、女、婿“一門三院士”成佳話

李四光夫婦和女兒女婿

李四光34歲時,生了一個女兒,按輩分取名熙芝。後來14歲時改名叫李林。父親是地質學家,母親在北大女子附中教鋼琴。科學與藝術結合,使李林自幼受到良好的家庭教育。她4歲能讀書寫字,5歲開始彈鋼琴,常跟父親爬山和野遊。父親對李林影響很深,使得她從小就立下志向,學科學、搞科研,將來成為像爸爸一樣的科學家。

在相繼獲得英國伯明翰大學物理冶金碩士、劍橋大學博士學位後,回國後在中科院上海冶金所工作,1958年調任中科院物理所金屬物理研究室副主任,開始了長達13年的原子能研究。1972年,已近半百的李林第三次服從國家科研任務的需要,改行從事超導材料的研究工作。1980年,李林用自己設計的吸氣濺射儀第一次在中國製備出了臨界超導轉變溫度最高(23K)的A15相鈮三鍺薄膜,這在當時國際上也是為數不多的。同年,李林和鄒承魯雙雙當選中國科學院學部委員。這樣,在華夏大地上,出現了一個擁有三位中國科學院學部委員的家庭。

地質學、物理學、生物化學院士,父、女、婿“一門三院士”成佳話

鄒承魯李林夫婦

與鄒承魯的相識於1946年英國伯明翰大學留學。當時,英俊瀟灑、滿腹經綸的鄒承魯,成為女生們心目中理想的白馬王子。李林也對他頗為傾慕。畢業後,兩人又不約而同進入劍橋大學繼續深造。相似的經歷、共同的理想,使得這對身處異鄉的年輕學子成為互相鼓勵、相互幫助的朋友。有時,李林在數學或物理方面遇到難題,便向鄒承魯請教;每當李林工作到子夜時分,鄒承魯又會送來可口的夜宵並送她回宿舍。很快,兩顆熾熱的心靈碰撞出愛情的火花。1948年兩人走進婚姻殿堂。

鄒承魯也是一位“大家”。他是近代中國生物化學的奠基人之一。曾任中科院生物學部主任、中國生物化學與分子生物學會理事長。為我國率先實現胰島素的人工合成做出了重要貢獻,並且創立了“鄒氏公式”、“鄒氏作圖法”和酶活性不可逆抑制動力學的理論體系。1978年,他與另外四位候選人共同被推薦入諾貝爾獎候選項目,1981年他參與的“人工合成牛胰島素研究”獲得了國家科技一等獎。本人不僅是中國科學院和發展中國家科學院的院士,也是美國生物化學與分子生物學會的榮譽會員。

他不僅是科學界泰斗級人物,而且是“一位敢於說真話的知識分子”、“學術上的反腐先鋒”。最近幾年他在浮躁的中國科學界,勇敢地站出來,和科學作假鬥爭,倡導科學道德的行為。他曾40餘次撰文在報刊和雜誌上發表關於維護科學尊嚴,反對不正之風等問題的意見。他具體地列出了“偽造數據”、“剽竊他人成果”、“一稿兩投或多投”、“強行署名”是科學不道德的幾種表現。“科學精神、業界良心”可見一斑。

地質學、物理學、生物化學院士,父、女、婿“一門三院士”成佳話

鄒宗平

李林和鄒承魯的女兒鄒宗平繼承了外公的職業,1976年畢業於北京大學地質地理系,1980年畢業於紐約州立大學地質系,現任國土資源部李四光紀念館高級顧問、館長特別助理。談及外公的影響,鄒宗平說,“用創造的精神和科學的方法求人生的出路”是外公一生的真實寫照,也一直在激勵我不斷博學慎思而篤行。

父、女、婿“一門三院士”,成學界佳話。致敬這樣的“大家”。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