規格高、“花樣”多:獻禮劇的類型化方法論

文 | 石榴

“不要演,要真誠”。

《大江大河》開播當晚,楊爍難得感性,講述他與正午陽光的相識相知,順勢為《大江大河》的“良心”標籤再度進行宣傳。

毋庸置疑,《大江大河》是這個十二月最受期待的電視劇。

這一方面得益於“處女座劇組”正午陽光的盛名在外,另一方面則是近半年來因缺少爆款電視劇所集聚的“劇荒”效應。不論是影視行業還是觀眾,都亟需一部口碑、流量兼具的作品為2018年畫上一個完美的句號。

規格高、“花樣”多:獻禮劇的類型化方法論

和《大江大河》有著同樣想法的還有《那座城這家人》《外灘鐘聲》《江河水》……

這也意味著,從今年年末到明年年初,激活寒冬之下觀眾看劇熱情的重任就降臨在了獻禮劇的身上。

從紅色月到紅色年

十二月的電視熒幕下起了紅色的雨。

12月2日,湖南衛視率先打響12月獻禮劇的第一槍,《風再起時》收官,《那座城這家人》接檔播出;《你和我的傾城時光》和《幸福一家人》收官之後,北京衛視和東方衛視已於12月10日拼播《大江大河》,浙江衛視與安徽衛視則將目光鎖定於“魏姐”吳謹言與“杜明禮”俞灝明主演的《外灘鐘聲》;到了12月14日,江蘇衛視《江河水》也將加入獻禮陣營。

規格高、“花樣”多:獻禮劇的類型化方法論

事實上,自九月底《你遲到的許多年》橫空而出,在湖南衛視火速定檔以來,各衛視就已經開始追趕這趟“根正苗紅”的影視列車。

湖南衛視率先發力,繼《你遲到的許多年》之後,又續力播出《風再起時》;東方衛視與浙江衛視則“聯手”將流量+主旋律的格調從《創業時代》延續到了《你和我的傾城時光》,北京衛視與江蘇衛視同步播出的《正陽門下小女人》則在一眾流量IP的夾擊下,成為第四季度獻禮熱潮中唯一一部口碑熱度雙豐收的作品。

可以說,整個第四季度的衛視平臺,是獻禮劇的天下。

不過,今年電視劇的“高規格”獻禮並非意外。在政策引領內容升級的大環境下,“主旋律”和“現實主義”結合、社會效益優先,取代明星、IP成為了電視劇的新風向。

這也標誌年末的火熱只是獻禮劇打響的第一槍。在黨的十九大精神開局之年、改革開放40週年、電視劇誕生60週年,以及明年建國70週年的多節點加持下,

影視行業儼然有從“紅色月”向“紅色年”發展的趨勢。

縱觀2019年五大衛視招商劇片單,具有“獻禮”意味的劇集隨處可見:從《無名偵探》到《隱秘而偉大》再到《老中醫》《一步登天》《天衣無縫》無一不包含“主旋律”元素。

或許我們可以大膽猜測,下一個誕生爆款的制高點,將出現在主旋律和現實主義劇集的陣營。

“花樣”獻禮之路

有意思的是,相比於觀眾熟悉的中規中矩的獻禮敘事,“偶像”“流量”“IP”等商業元素也開始在這類劇集中露面。

獻禮劇還是那個獻禮劇,只是“一片紅”的常景不再常現。

縱觀從十月延續至今的獻禮風潮,除了《正陽門下小女人》實現了口碑與收視的雙豐收之外,其他獻禮劇掀起的市場浪花的確不大,更無法營造全面熱議的話題度。諸如《幸福一家人》《我們的四十年》等作品,多少都有點陷入“有收視、無熱度”的平淡之意。

規格高、“花樣”多:獻禮劇的類型化方法論

作為影視作品中的最特殊的類型題材,獻禮劇的出現往往伴隨著承擔主流聲音、用影視藝術重現時代洪流的責任。

在那條微博的最後,楊爍同樣這樣說道,“如果這部戲能喚醒我們父輩們對過往的記憶,同時也給新時代的我們帶來一些希望,那麼雷東寶才算完成他的任務。”

但其中,最大的矛盾點則在於,其特殊的屬性註定了獻禮劇扎堆的紅色月,往往成為收視率和播放量曲線的谷底時期。就連“國劇門臉”正午陽光的出手能否提振士氣,都還是一個問號。

或許正是基於此,伴隨著影視劇創作空間的不斷擴展,獻禮紀念和弘揚主旋律的作品已經不再滿足於單一底色,開始走向“花樣”獻禮之路。

已經播出的《創業時代》、《你和我的傾城時光》通過人氣流量帶動收視熱度;《我們的四十年》別出心裁以電視人角度切入;《風再起時》《那座城這家人》則是共同走上群像之路,通過多線交融的方式展現改革開放之下的中國特色;而《江河水》與原著小說相比,劇版焦點從“反腐”轉向“改革”,融入了走私、資本博弈、海外併購等更多商戰元素。

規格高、“花樣”多:獻禮劇的類型化方法論

而這種趨勢在明年將進一步被放大。比如,《無名偵探》《隱秘而偉大》等劇集,將把探案、諜戰等類型元素和明星影響力帶入主旋律敘事。

用類型化打法破熱度“隱疾”

政策引導助推下的劇集題材洗牌期正在如約而至,只是問題也隨之而來。

從流量熱度方面來看,在多元化元素豐富獻禮劇的背景下,收視率及網播量持續走高,是在往好的方向發展;而針對於口碑層面而言,用力過猛的“偶像化”獻禮劇不可避免的,在反向作用力的影響下淪為“四不像”。

其中,爭議最大的,是那些貼上“獻禮”標籤卻依舊沒有脫離懸浮特色的作品。比如,商戰愛情獻禮劇《你和我的傾城時光》,雖然收視、熱度雙高,但輿情討論點主要集中在對於趙麗穎金翰的表白,和“配角加戲”的羅生門,與“獻禮”二字相關甚少。

規格高、“花樣”多:獻禮劇的類型化方法論

同樣的情況在《創業時代》中也曾上演,不現實的時代、不現實的設定以及不現實的表演三座大山齊齊壓在《創業時代》身上,讓“獻禮”成了最僵硬的標籤。

時代在變,文藝創作也要變,變則通,通則久,這對佔據主流收視的電視劇來說是正理。有媒體這樣形容獻禮劇:本質上是一個抽象範疇,因藉由國家大事週年紀念變得“與眾不同”,但其歸根結底還是類型劇的主旋律調性被放大突出。

這也就表明,在搭上這班“正旋律”之車的前提則是老生常談的一個話題——講好一個故事,才是影視劇是否好看的終極奧義。

搭上獻禮列車的創業奮鬥、職場生存、自我夢想實現以及家庭倫理劇集,除了要擁有可乘東風的良好“天時”和“地利”,揣著一顆講好故事的心,或許才是治療獻禮劇隱疾的“良方”。

—The End—

出品 | 米瑞文化

主編 | 鐵皮小鼓

校對 | 黃平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