陝西紫陽:“變”出鄉村振興新氣象


2018-12-12 17:19:34 來源:中國農科新聞網

本網安康訊(來慶琳 朱爍旭 盧思君)在紫陽縣毛壩鎮岔河村,當地清葉生態農業有限公司首批1.2萬斤土豆乾製品,於9月底順利搭乘列車發往了全國各地。這些過去出不了山門、變不了現錢的農產品,眼下搖身一變,成了市場上的“香餑餑”。賺回了錢,高興的不止企業老闆,還有當地貧困戶。他們不僅能從出售農產品、在企業務工中增收,到年底,還能從人均1萬元企業配股中,獲得穩定紅利。

“資源變資產、資金變股金、農民變股民”,農村“三變”改革在毛壩鎮已呈燎原之勢。近年來,在中省市縣各項政策扶持下,毛壩鎮加大人力、財力、土地資源等生產要素整合力度,利用股份合作等形式,吸引各種人才回歸鄉土,將各類資源資金入股到農業經營主體,為當地村民創造出單家獨戶難以實現的地租、務工和股權等新收益,讓“閒置資源”變成“有效資產”,“變”出了鄉村振興的新氣象。

扶強“三變”主體 深耕農業產業

推進“三變”改革,農民是主角,但他們“靠天吃飯、以土為本”的思想根深蒂固,眼下的農村,面臨著大量勞動力外出務工,農村產業發展缺乏勞動力的尷尬境地。“像我們鎮,過去70%以上人口靠外出務工收入,由於農村勞動力匱乏,即便想發展優勢特色產業,也苦於沒有人幹,沒有人來帶頭幹。”毛壩鎮鎮長葉飛如是說。

靠誰去推動農村“三變”改革落地生根、抓實見效?這是擺在毛壩鎮黨委、政府面前的一道難題,而這道難題也隨著近年來中省市縣對農村各項政策的傾斜扶持,讓基層鄉鎮更加堅定了實施“三變”改革的決心。

為解決農村產業發展人力欠缺、技術不足、支撐薄弱等問題,毛壩鎮從制度層面為“三變”改革把好方向,按照國家各項政策要求,統籌做好項目選擇、產業規劃、資源配置、資金整合、政策保障等支持服務工作。

藉助近年農村電商產業的蓬勃發展,他們將農業經營主體、外出務工能人、產業帶頭人、返鄉創業大學生作為農村“三變”改革先鋒,通過看得見、摸得著的效果,以典型引路、示範帶動,引導廣大農民積極參與“三變”,以“點”帶“面”,推動鄉村“盆景”變“風景”。

紫陽華會實業有限公司負責人王華算是其中一個代表。作為當地人,他外出打過工,網上做過服裝生意。2010年回鄉後成立公司從事農業生產。2017年“三變”改革實施,他與當地能人陳華友合作,流轉40畝土地培育種苗,今年在觀音村和核桃坪村流轉400餘畝土地,6月種的艾草苗,到9月已割了第二茬,當地 180 戶群眾在他們的帶動下,人均增收 1100元。目前,公司艾草加工廠也正在修建中。

這樣的例子還有很多。80後青年張千年春節回鄉,看到農村在各項政策支持下發生的可喜變化,遂放棄年薪30萬副總身份,投入當地電商扶貧行列;紫陽振農農業有限公司龍倫增在岔河村建立精品茶園,通過互聯網平臺銷售中高端富硒茶,帶動40餘戶貧困戶脫貧;幹沙村90後青年蔣元培,部隊復員回鄉在當地搞起水產養殖,今年換屆被推選為村主任,他牽頭成立萬豐農民種養殖專業合作社,當地 66 戶農民從中受益。 扶強“三變”改革主體,深耕農業產業發展。作為區域性“三變”改革綜合試點,毛壩鎮“三變”改革已在觀音、岔河、幹沙、腰莊、溫家坪5個村同步連片強力推進,一批農業經營主體、外出務工能人、產業帶頭人、返鄉創業大學生在這條連片示範帶上,正用一腔熱血,書寫著脫貧攻堅、鄉村振興新的篇章。

注入資金“活水” 向產業化經營要效益

無論脫貧攻堅,還是鄉村振興,要真刀真槍地幹,就離不開真金白銀的投。隨著中省市縣各項資金向農村集聚,為“三變”改革注入了資金“活水”。作為“三變”改革省級試點村,岔河村正是其中普遍的受益者之一。當地氣候溼潤,生態資源豐富,大量農產品卻出不了山,變不了錢。為讓這些特產能儘快變現,今年在幫扶部門紫陽縣養老保險經辦中心積極爭取下,由遠元集團捐資100萬元,該中心捐資28萬元,加上其他社會資本的注入,清葉公司由此成立,併成為岔河村產業扶貧龍頭企業。

企業捐資、單位捐資如何變“活”,如何讓當地貧困戶從中真正受益?該村黨支部將這128萬元捐資,按照全村128戶在冊貧困戶每戶每股1萬元,配股128股入股到清葉公司,實現年底按照年收益7%的固定股比分紅,同時對農戶土豆上門保底價收購,當地40餘戶貧困勞動力還能通過在企業務工增收。

清葉公司負責人胡清葉介紹,公司總投資300萬元,主要生產土豆乾製品,鮮土豆以周邊貧困村收購為主,企業務工人員大多來自岔河村貧困戶,用工高峰時達70餘人,加上貧困戶年底分紅,僅此幾項,岔河村貧困戶戶均年增收將達3000元以上。

對“三變”改革帶來的可喜變化,在此務工的4組貧困戶龍其國由衷感慨:“現在政策好,以前我出門一年到頭掙不了幾個錢,現在在家門口就能找到好工作,我既給廠裡當廚師,又給廠裡當工人,年底還能分紅,家裡的土豆直接銷到這裡,日子越來越有奔頭了!”龍其國在這裡上班,一個月大概3000多元收入,明年脫貧不成問題。

該鎮發揮財政資金槓桿作用,吸引集體資金、社會資金和金融資金等參與“三變”改革,創造條件支持鎮扶貧開發公司等融資平臺,整合各級財政投入農村的生產發展、農業生態修復和治理、扶貧開發、農村基礎設施建設、支持村集體經濟發展等涉農資金,在不改變資金性質和用途前提下,通過合同或協議方式,入股到效益較好企業、合作社等經營主體,實現了資金變股金。

近年來,該鎮吸納各方社會扶貧資金1400萬元,其中遠元集團捐贈100萬元,良香農業公司投資500萬元,深圳通達路橋公司注資400萬元,返鄉創業個人投資達300萬元,思蘭農民專業合作社投資100萬元。資產收益扶貧資金總計達460萬元,其中幹沙村80萬元,岔河村70萬元,溫家坪村140萬元,觀音村100萬元,核桃坪村70萬元。爭取蘇陝扶貧協作資金200萬元,其中溫家坪油用牡丹專業合作社50萬元,岔河村振農農業公司50萬元,觀音村良香農業公司50萬元,腰莊村清葉現代農業公司50萬元。村級互助資金協會中,“三變”改革連片的5個村互助資金總額達350萬元。並爭取陝南綠色循環發展資金100至300萬元。

盤活土地資源 釋放改革新活力

“現在政策太好了,家門口就能掙錢,還能領到茶園入股分紅。”今年1月,在岔河村2017年度“三變”入股分紅儀式上,38戶農戶喜領紅利15.9萬元。51歲的貧困戶趙興全在接過12500元分紅時,喜悅之情溢於言表。趙興全是7組建檔立卡貧困戶。2017年初,聽說振農公司在該村建茶葉園區,推行“三變”改革,隨即把自家的25畝茶園入股園區,園區按每畝每年500元分紅,年末趙興全拿到了入股分紅。另外,他平時還在茶葉園區上班,全年務工收入近萬元。

靠山吃山,靠水吃水。讓綠水青山變成“金山銀山”,做土地文章,把閒置的土地資源盤活,成為該鎮“三變”改革縱深推進的要義。他們從“三變”改革之初就成立領導小組,出臺試點方案,從財政、國土、林業等部門抽調專業人員,組成工作組駐村指導,紮實開展集體資產清產核資、資源資產確權登記、集體經濟組織成員界定、集體資產股份量化、建立村集體經濟組織等工作,為推進“三變”改革奠定了基礎。

為了把實事辦實、好事辦好,該鎮從農民和貧困戶長期受益出發,全力推行農村土地所有權、承包權、經營權“三權分置”,不斷加快土地流轉步伐,讓農民以土地入股形式,全力打造了觀音、岔河、幹沙、腰莊、溫家坪5個村的集中連片示範帶,進一步提升土地資源綜合利用率。

觀泉山莊是陝西良香農業科技開發公司在觀音村重點打造的旅遊開發項目,今夏試營業期間,吸引了眾多省內外遊客觀光旅遊。作為當地打造的盤廂河旅遊景觀帶上一大特色亮點,公司負責人唐友平經考察,2017年初開始打造觀泉山莊這一鄉村旅遊項目。今年8月,公司首次給土地入股的28戶農戶發放了3萬多元分紅。

觀音村村主任劉孝文介紹,“土地入股這種形式目前來看效果很好,我們也是試著做,現在全村有11000多畝荒山,可耕種土地3000多畝,隨著改革深入推進,相信更多荒山將變成群眾發家致富的‘搖錢樹’。”

目前觀音村以重點發展鄉村旅遊業為主,打造田園綜合體。岔河村以重點發展茶葉、土豆等為當家產業。幹沙村以重點發展千畝高山中藥材和中蜂養殖為主。腰莊村重點發展500畝香椿、陽荷姜和冷水魚養殖。溫家坪村重點打造千畝油用牡丹和花椒基地。他們希望,通過試點示範,將“三變”改革逐步推廣到全鎮各村。

© 2018 農業科技報官方網站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