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零售四個方法論,你get了哪一層?

一個全新的消費需求時代已經到來,這種升級的本質是體驗迭代與認知升級的效率共振。


吳曉波頻道的第八次“轉型之戰”千人大課,要鳴鼓開打了,這次的主題是“擁抱新零售”。

新零售這個名詞第一次出現,正是在去年的十月初,在短短的一年時間裡,它引爆了爭議,也激發出諸多的大膽創新。

零售到底有沒有新、舊之分?

哪些新技術即將顛覆零售業的既有邏輯?

無人售貨店、刷臉技術,到底是真需求還是偽需求?

為什麼有人說“得生鮮者得天下”?

製造業者在零售革命中將扮演怎樣的角色?

商業地產是革命者還是被革命者?

這些問題都分明地懸在空中,引發人們無窮的猜想和爭辯。

即將在10月20日—21日舉辦的本次“轉型之戰”大課,也許是本年度最沒有共識的辯論場,我們擺出擂臺,提出問題,讓各方“神仙”現場打架。

來到大課的“神仙”,有“場景革命”和“新物種方法論”的提出者吳聲、美國“零售變革之父”喬·韋曼、全國商業地產研究會會長王永平等專家,也有小米、京東、優衣庫、果蔬好、名創優品及慕思等業界達人。

真知、乾貨、火藥味,讓我們一起,在激盪的空氣中“腦暴迭代”。

——吳曉波

隨著用戶場景需求的不斷變化,越來越多的新零售實踐浮出水面。

來自阿拉丁的統計分析,線下門店紛紛運用小程序開通線上渠道,建立用戶數據蒐集與分析端口;電商平臺開啟“網紅孵化+供應鏈管理+代運營”模式,實現供應端與消費端的高效互動;各類交易平臺正用物品流轉帶來意義承接的社交屬性:生鮮加堂食加外賣的場景化新商超大行其道……

我們看到的不僅是京東便利店和天貓小店,或者猩便利和果小美,而是一個全新的消費需求時代已經到來,零售在升級,完成流量邏輯向用戶邏輯的演化,這種升級的本質是體驗迭代與認知升級的效率共振。

新零售四個方法論,你get了哪一層?

所以,我對新零售給出了這樣一個定義——新零售是以大數據支撐場景洞察,以體驗設計為基礎架構的新信用關係與新效率體系。

新的效率體系,

提升供應端與消費端互動效率

人們喜歡便捷,但也喜歡超市,因為真實質感和社交體驗,是無法被物流優勢所代替的。

新零售的效率體系,應該表現為更加註重真實質感和社交體驗的互動效率上,即供應端與消費端的互動效率。

主要表現在以下三個層面:

▷其一,響應速度。即精準定義用戶訴求後的供應鏈效率。

比如快時尚品牌ZARA,他們每年推出1.2萬個服裝款式,保持一週兩次的上新頻率,產品從設計到上架時間不超過3周……他們甚至為了將供應鏈週期縮短在7天內,研發了“射頻識別系統”(RFID),從工廠到銷售終端均可實行追蹤,並且能夠實時報告庫存情況。

新零售四個方法論,你get了哪一層?

▷其二,內容連接效率。即搶佔用戶心智、界定用戶標籤的情感效率。

在米蘭“未來超市”Coop裡,每一種食物都有自己的故事。超市在貨架上方安裝巨大的顯示屏,當客戶觸摸某件商品,甚至只是手越來越接近它時,顯示屏便呈現關於食物的詳細信息。

在對每一種食物完整的內容表達中,這種方式似乎賦予它們生命屬性和身份標籤,在對食物生命的感知中,是人與物所進行的平等對話和意義交換。

新零售四個方法論,你get了哪一層?

▷其三,C2B定製效率。即數據驅動的定製服務的速度、精準度和體驗感。

在擁有“大數據驅動的3D西服打印機”和個性化定製設計C2M(Customer to Manufacture)在線平臺酷特智能,消費者只須提供身材測量數據,並進行一系列個性化選擇,如西裝款式、面料、紐扣的款式和數量,以及刺繡圖案、珠邊設計、釘釦縫製方式等,將所有需求組合成定製版型即可完成西裝定製。

注重交互、優化供給側、突出數據能力及匹配度,全場景下對消費需求的柔性響應是重構零售的精準效率所在。

新的信用關係,

以數據能力與信任代理構建信用體系

這一輪消費升級,當購買力、產品、購買渠道、信息通路不再限制消費意願,當傳統“性價比”認知中,價格成本的敏感性降低,用戶對商品的標籤感知與價值評估,便從“產品-品牌-價格”逐漸過度到了“場景-人格-信任”。

也就是說,用戶所定義和期待的產品功能屬性,從品質、美譽度、傳播度建立的品牌價值,進化為品牌人格,以性價比為原則的價格維度迭代為基於數據沉澱的個性化服務能力和基於魅力人格的信任代理。

比如基於智能家居完整體驗的小米之家,已經形成了新零售戰略的標杆效應。小米小店也是如此,“從米粉到夥伴”,小米藉助粉絲力量建立了自己的分銷體系。

一方面,小店店主的米粉身份和信用評估機制,本質是對分銷渠道的人格背書;另一方面,小米賦予小店店主的夥伴身份和利益綁定,則進一步強化與核心粉絲的信任關係。

小米商業模式成功的基礎是以品牌人格、社群運營構建的強信用關係。

新零售四個方法論,你get了哪一層?

新信用體系不僅是與消費者建立的信任代理關係,還強調基於數據沉澱為消費個體建立的在線信用數據。

比如京東白條和招商銀行聯名發佈的信用卡,就是一次信用實驗;比如芝麻信用體系,其數據不僅來自於淘寶、天貓、支付寶等阿里信用體系,更跨平臺攻佔衣食住行等諸多生活應用場景。芝麻信用650分以上,可享受共享單車ofo免押金、衣二三租衣免押金、聯通用戶免話費預存等個人身份背書場景。

信用數據本身不是新零售形態,但它是構建新零售商業的基礎設施,也是圈層關係的終極意義和生存方式。

新物種方法論

新零售作為零售新物種,是基於用戶體驗迭代、信用體系與效率升級的場景價值形態,給線上零售平臺與線下實體空間提供了充滿可能性和想象力的商業機會。

迴歸商業本質,新零售方法論必須以用戶的需求變化與行為特點為原點。總結新物種方法論有以下4點:

1、對用戶需求滲透與重塑的數據流動

前端具備足夠強大的數據積累及分析能力,後端需要靈活快速的供應鏈反應能力,通過動態算法的滲透與優化,重塑流通鏈、價值鏈和體驗鏈。

這一輪無人零售的風口可以理解為數據能力、移動支付深入和AI應用場景的一次狂歡。

新零售四個方法論,你get了哪一層?

2、對用戶情緒觸發與代理的場景再造

作為最真實的、以人為中心的體驗場與連接點,場景是用戶價值傳遞、情緒觸碰、直覺感受的多維載體。基於用戶情緒的消費主張不再是功用層面的價值觀念,更多是社會輿論與朋友圈態度影響、激勵下的消費動機。

大量網紅零售業態與社交網絡的關係,複合空間與場景切換的需求耦合,本質都是場景的重構行為對人、貨關係的回答。

3、對用戶交互改善與賦能的體驗設計

場景零售路徑具有明確的目標性與組織性,體驗設計在於能夠從新商業環境與新技術條件的變化出發,創造與改善用戶的觸點和動線合理性與感受度,有贊、小鵝通對社交、關係渠道的認知有效完成了分發效率的極大化提升。

4、對用戶價值創造與預見的技術革新

技術的革新也應始終於人,通過對用戶需求、便利性、體驗感等的技術賦能,真正創造和預見用戶價值。

我們關注Amazon Go、Farfetch未來門店、淘咖啡,都要在各類技術的應用場景中深化數據與算法的關係,嵌入新的審美形態,類似宜家和MUJI的酒店,就是用戶新價值的表現。

新零售四個方法論,你get了哪一層?

新零售的背景是技術混合的變化、內容流動的場景、是用戶和數據交互的關係在重塑流通鏈、價值鏈和體驗鏈。

我們看她的新,是移動互聯場景到物聯網場景的連接升級,從而對供給側與需求端有重新認知;是從人臉識別到RFID技術到冷鏈物流與分佈式倉儲,零售商業的顆粒度益發精準。

新零售的新,是如京東集團廖建文所說的,由知人、知貨、知場不斷演變為基於AI的識人、識貨、識場;更是對用戶生活形態的更新洞察與洞察更新:無論效率還是信用,立足審美的文化力迭代才是這次新零售革命的原動力。

如今,零售業正處於變革的前夜,無論是傳統零售還是電商行業,都走到了新物種爆發的風口前。如何在新物種崛起的時代裡繼續生存?如何在消費者話語權的世界中創造新的零售奇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