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遺忘的歷史——東北三省

東北三省又稱“東三省”,為東北清朝末年以後的三個行政區,與地理文化上的東北地區沒有關係,只是東北地區其中三個省級行政單位的總稱不同時期,其名稱和範圍有所變化。在當代中國,東北三省為遼寧省、吉林省和黑龍江省。長期以來,其範圍不等。

黑龍江省地域遼闊,地土肥沃,是農業主產地,適合種植大豆、玉米等作物;吉林以山品出名,遼寧果蔬農雜為經濟來源。

遼寧省

遼寧省,中華人民共和國省級行政區,簡稱“遼”。位於我國東北地區南部,南臨黃海、渤海,東與朝鮮一江之隔,與日本、韓國隔海相望。全省國土面積14.8萬平方公里;

被遺忘的歷史——東北三省

網絡圖片

遼寧是東北地區唯一的既沿海又沿邊的省份,也是東北及內蒙古自治區東部地區對外開放的門戶。已發現各類礦產110種,保有儲量列全國前10位的有24種,其中硼、鐵、菱鎂等礦產儲量居全國首位。

遼寧是全國工業門類較為齊全的省份,中國最早實行對外開放政策的沿海省份之一,被譽為“共和國長子”、“東方魯爾”。

遼寧省歷史悠久,古文化源遠流長。早在遠古時代,遼寧地區就有人類勞動、繁衍、生息活動。在營口大石橋南金牛山發現的金牛山人化石及其遺址,距今已有28萬年,是迄今為止遼寧地區發現的最古老的一處人類棲息地。在朝陽市喀左縣發現的鴿子洞遺址及出土的石器,屬於舊石器時代中期古人類遺址,距今有5萬年左右。

約在7000年前,遼寧地區開始進入新石器時代,瀋陽新樂遺址和出土的大量器物,顯示了遼寧在原始社會末期的繁榮景象。朝陽牛河梁 紅山文化遺址,距今約5000~5500年,從出土的祭壇、積石冢、神廟和女神彩塑頭像、玉雕豬龍、彩陶等重要文物得出,這裡存在一個初具國家雛形的原始 文明社會,標誌著遼寧地區是中華民族文明的起源地之一。

被遺忘的歷史——東北三省

網絡圖片

夏,禹分九州時,遼寧屬於幽州。商代時,屬於北方大國--孤竹國。商亡後,箕子東遷,建立箕子朝鮮。

三國時遼東襄平城公孫延家族鎮守遼寧和朝鮮半島。經過公孫延,公孫度,公孫康,公孫淵,公孫恭五代人的經營遼東,不斷開闢疆土,東伐高句麗,西擊烏丸,北伐扶余,越海攻東萊。領土擴張後分割遼東郡,遼東王公孫家族238年春被司馬懿和高句麗王高位宮降服,納入魏國直屬版圖。

東晉名義上被晉朝建制營州所管轄,而實際上經歷前燕,前秦,後燕,北燕等諸多少數民族國家。

645年,唐太宗親征遼東。668年唐朝滅亡高句麗,統一遼東和朝鮮半島北部的故土,將其納入安東都護府的管轄。

被遺忘的歷史——東北三省

遼寧是清朝的發祥地,至今遺存下來的瀋陽故宮、盛京三陵(永陵、福陵、昭陵)反映了這一時期的政治、文化、歷史面貌。1608年4月,努爾哈赤與明邊將立碑劃界,從此自稱為國,邊界在今遼寧吉林的交界附近。1616年正月,努爾哈赤於赫圖阿拉御八角殿稱汗,建元天命,定國號為金,史稱後金。在奪取了遼陽後,1621年8月,後金築遼陽新城,即東京城,遷都於此。1625年3月,後金遷都瀋陽,後定名為盛京。

民國時期,為行省制時代。民國初期在遼寧地區設有奉天省,省下轄有道和縣。解放戰爭時期,遼寧的建置基本上是省、市、縣三級制。

吉林省

吉林省簡稱“吉”,位於中國東北地區的中部。

早在遠古時期,就有人類在吉林省這塊土地上繁衍生息。距今約5~1萬年前出現的“壽山仙人洞”、“榆樹人”、“安圖人”、“青山頭人”,是吉林省古人類文明形成的重要標誌。遠在舜、禹時代,吉林省境內的古代民族就開始與中原王朝建立了具有隸屬性質的貢納關係並逐漸成為中華民族的重要組成部分。這一時期形成了肅慎、濊貊、東胡、山戎、夫餘等各民族地方政權。

被遺忘的歷史——東北三省

網絡圖片

從先秦開始,吉林就被歷代中央政權劃入行政區域管轄之下。

在漢朝時,漢武帝元封三年(前108年),滅衛滿朝鮮設玄菟郡,管轄吉林省東南部。東部和南部的長白、圖們、敦化、和龍、汪清、龍井、琿春、延吉等市縣,先後屬蒼海郡、臨屯郡、樂浪郡;通化、集安、梅河口、靖宇、白山等市縣則先後屬真番郡、玄菟郡。這是吉林地區進入中原王朝行政建置之始。

唐朝的渤海及後來的遼、金、元各代也都設立府、州、縣。明朝設立都司、衛所。

被遺忘的歷史——東北三省

公元1653年(清順治十年),清政府設置寧古塔昂邦章京,是吉林省建置之始。這一建置的設立,是吉林第一次具有省級建置的雛形,在吉林發展史上具有里程碑意義。公元1662年(清康熙元年)改稱寧古塔將軍。公元1673年,於船廠建吉林城,史稱“吉林烏拉”(滿語譯音“沿江”之意),吉林由此得名。公元1676年,寧古塔將軍移居吉林城。公元1757年,寧古塔將軍改稱吉林將軍。自此以後,“吉林”由原來城邑名稱擴大為行政區稱謂。公元1907年(清光緒三十三年),正式建制稱吉林行省。

黑龍江省

黑龍江省,簡稱黑,省會哈爾濱,位於中國最東北部,中國國土的北端與東端均位於省境。因省境北面有黑龍江而得名。

被遺忘的歷史——東北三省

網絡圖片

黑龍江東部和北部以烏蘇里江、黑龍江為界河與俄羅斯為鄰,與俄羅斯的水陸邊界長約3045公里;西接內蒙古自治區,南連吉林省。黑龍江西部屬松嫩平原,東北部為三江平原,北部、東南部為山地,多處平原海拔50~200米。

黑龍江是中國重工業基地,工業門類以高端製造業、航空航天、機械、石油、煤炭、木材和高效農牧業、食品工業為主。農業上集約化程度高,是我國重要的商品糧基地。

黑龍江省有著悠久的歷史。先秦時代肅慎、東胡、穢貊三大族系的部分先民,就已定居在黑龍江地區。

秦以後,在黑龍江地區生息活動的先後有挹婁人、夫餘人、鮮卑人、勿吉人和靺鞨人等。

698年,粟末靺鞨首領大祚榮建立渤海國,最盛時轄5京15府62州,地跨今黑龍江東部和南部。定都上京(今寧安)。唐代設忽汗州、渤海都督府、黑水都督府(黑水靺鞨)、室韋都督府(黑龍江西部)。

被遺忘的歷史——東北三省

網絡圖片

1115年,金太祖完顏阿骨打定都會寧府(今阿城),直至海陵王貞元元年(1153)。金時屬上京道管轄,下轄三路,即恤品路、胡裡改路、蒲峪路;在兩個地區設泰州和肇州。

元設開元路、水達達路,隸屬遼陽行省。

清設黑龍江將軍和吉林將軍,管轄黑龍江地區。

1683年12月,清廷決定,劃出寧古塔將軍(吉林將軍)所轄之西北地區,增設鎮守黑龍江等處地方將軍,簡稱黑龍江將軍,管轄黑龍江將軍轄區。

1691年建齊齊哈爾城,1699年黑龍江衙門由墨爾根遷到齊齊哈爾,從此,齊齊哈爾成為黑龍江的首府,是黑龍江近300年來的政治、經濟、文化、軍事中心。形成盛京、吉林、黑龍江三將軍共同守衛東北。這是黑龍江成一個軍事、行政區域並以“黑龍江”命名的開端。

被遺忘的歷史——東北三省

第二次鴉片戰爭中,在1858年和1860年,沙俄通過不平等的《中俄璦琿和約》和《中俄北京條約》,強行割佔了黑龍江以北,烏蘇里江以東100多萬平方公里的土地,使黑龍江省和吉林省的行政區域大為縮小。

1862年(同治元年)開始,黑龍江將軍轄區內取消副都統,相繼設立道、府、廳、州、縣等地方行政建置。

1900年,江東六十四屯被沙皇俄羅斯武力佔領。

1907年(光緒三十三年)4月,清廷對東北地區行政體制進行改革,從本來設置的將軍改設巡撫,為一省之長。實行省、府、縣三級體制。在省之下、府之上設立道以為監察區域。

1912年中華民國成立後,黑龍江省沿襲清代省、道、縣三級體制,共轄龍江、綏蘭、黑河3道,省會齊齊哈爾。後增設呼倫道,共為4道,21縣,6設治局。當時為吉林省所轄而今在黑龍江省境內的有濱江、依蘭2道,18縣。

1917年俄國十月革命後,中國政府逐步收回中東路“附屬地”的行政主權。1920年將該區域定為“東省特別區”。1922年東北當局設立東省特別區行政長官,以統一監督節制該區域內的軍警、外交、司法各機關。

1924年5月,北京政府批准東省特別區獨立於黑龍江、吉林兩省區域之外,成為與省並列的特別行政區。 1930年黑龍江省轄42縣,11設治局。當時隸屬於吉林省今屬黑龍江省的有22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