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印“命運共同體”:兩大東方文明古國+亞洲最大的兩大文明體

中印“命運共同體”:兩大東方文明古國+亞洲最大的兩大文明體


2013年,習近平主席提出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倡議,並在2015年博鰲亞洲論壇年會上指出,亞洲國家邁向命運共同體 “必須堅持各國相互尊重、平等相待,必須堅持合作共贏、共同發展,必須堅持實現共同、綜合、合作、可持續的安全,必須堅持不同文明兼容幷蓄、交流互鑑”。 這種理念打破了國家、民族、意識形態的界限,是一種符合新時期新的國際秩序發展方向的新構想。2018年4月以來,中印關係呈現良性發展勢頭,印度表現出與中國發展多層次戰略合作的迫切願望。在“人類命運共同體”的層面與印度達成更多共識,將中印關係良好勢頭保持下去,是中國周邊外交的重要考量,也是重建亞洲秩序,並進而影響世界格局的決定性因素之一。

  • “人類命運共同體” 理念符合全球化趨勢

“人類命運共同體”一方面主張國家、民族、社會之間應致力於建構良性發展的關係,另一方面強調了文化和文明這些在人類共同價值和發展方面扮演核心作用的因素。由此可見,這一理念是基於中國傳統重視關係的人際交往原則在國與國關係上的投射。

中國文化傳統非常強調人倫,非常重視人際交往中人與人之間彼此依賴的關係,並習慣在與他者的關係中界定自我。我們不強調個體抑或絕對的自由,這種行為原則投射到國家層面,即重視全人類命運休慼相關、利益錯綜交織的現實。

“人類命運共同體”的理念還可以視為中國傳統天下體制與和諧理想的統一。中國自古就有“家天下”“天下為公”的觀念。也就是說,家庭的角色意識被複制到國家看待和處理國家間關係的行為中。“天下”觀念弱化了國家邊界以及主權意識,強調的是彼此的角色,以及關係的模式與親疏。《論語·顏淵》有云,“君子敬而無失,與人恭而有禮,四海之內,皆兄弟也”,這可以視為天下體制下處理國與國關係的原則。與此相應,中國傳統的“和諧”理念亦主動參與了不同角色間關係的調整。因此,命運共同體概念實際上是天下體制與和諧的文化總理想的統一,強調的是個體之間的關聯以及共同的使命,呈現出國與國之間一種新型的交往模式和心態。

基於以上兩點,我們認為,“人類命運共同體”是符合目前全球化趨勢的、旨在建構良性國家間關係和均衡國際秩序的一種全球觀,是中國基於其獨特的文明經驗對國際秩序作出的貢獻。

  • 機遇和挑戰並存

目前是發展中印關係、推動中印命運共同體建構的最好時機,主要表現在以下三個方面。第一,“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獲得較大共鳴。2017年3月23日,聯合國人權理事會通過決議呼籲構建新型國際關係、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2018年3月,中國將“發展同各國的外交關係和經濟、文化交流,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寫入憲法。第二,“一帶一路”倡議的穩步推進使中國形象與公信力穩步提升,越來越多的國家從“一帶一路”中受惠。就南亞地區而言,“一帶一路”初步實現了對巴基斯坦、尼泊爾、孟加拉國經濟發展的拉動作用。第三,印度對中印關係表現出更積極的態度。從中印兩國領導人2018年4月東湖會晤,到6月上合組織峰會再碰面,以及第17屆香格里拉安全對話會上莫迪所表述的與中國展開多層次合作的願望,再到10月22日中印首次舉行執法安全高級別會晤,這些都是非常好的信號。因此,抓住契機,加快推進中印命運共同體建設非常必要。

但是,我們也應當看到這一進程所面臨的挑戰,也表現在三個方面。第一,現實層面,即更加複雜的國際外部環境。中美、中俄、美俄、美巴、印日等國之間的戰略調整與變化都有可能影響印度對中國的外交政策。第二,歷史層面,即中印兩國曾經的一些摩擦以及歷史遺留問題。比如在邊界關係、聯合國“入常”、加入核供應國集團等問題上的矛盾與分歧,使得中印關係不確定的因素增多。第三,心理層面,即印度對於中國崛起缺乏客觀理性的認識,對“一帶一路”在南亞地區推行倍感焦慮,這種戰略疑慮是中印關係的一大潛在威脅。

因此,如何保持中印關係良性發展的持續性,如何改善中印之間的理性認知,增強互信,是一個主要的命題。利用當下契機推進中印命運共同體建構,對於中印關係的良性發展大有裨益。中國和印度是兩個具有悠久傳承和豐富文化負載的國家,在解讀兩國國家行為和國家關係時,我們應更加重視文明基因在兩國關係中的作用。看待國家關係,除了現代主流國際關係理論所強調的決定國家行為動機的權力、利益等外在因素,還應當兼顧安全、地位、交往等內在需要。

  • 以文明交流 互鑑為主導

中國和印度兩大文明體在歷史上的交流互鑑、和平共處是推動中印命運共同體建構得天獨厚的條件。深化人文交流、重視文明對話的力量則是增強互信、發展中印關係的重要舉措,原因有三。

第一,中印之間的文化交流與文明互鑑具有悠久的傳統和持續發展的勢頭。歷史上,中印之間的文明交流對話久遠豐富,在精神和物質層面皆有突出的表現。比如,海上絲綢之路是中印兩國人民互學互鑑的重要紐帶,中國的造紙術、瓷器、桑蠶、茶葉、音樂等傳入印度,印度製糖術、天文、曆法、建築、文學、藝術傳入中國,奠定了中印文明交流與對話的深厚傳統。

新的時期,這種傳統仍然具有欣欣向榮的生命力。中印兩國的人文交流成果斐然,雙方已經建立14對友好省邦或城市,中印青年對話論壇機制化漸成規模,印度寶萊塢電影更多地被引進中國,成為中國瞭解印度的窗口。僅2017年一年,兩國人員往來超過100萬人次。目前2萬多名印度青年正在中國留學,1000多家中國公司在印度開展業務,創造了超過10萬個就業崗位。

第二,作為兩大東方文明古國,中印有關於“人類命運共同體”的一致認知和深厚的思想淵源。中印兩國人民數千年來奉行的生活哲理非常相似,均強調人類社會相互依存的內在關係,並把追求人與自然、人與人之間的“和諧”作為終極目標。這種觀念來自印度吠檀多哲學倡導的“多樣性中的統一性”,這與中國儒家提倡的“天人合一”“四海之內皆兄弟也”是極為相似的精神和價值體系,分別演化出“世界大 同”與“天下一家”兩個極具相似性的文明理想,以及兩國在與世界交往過程中“不害”與“仁”的主張與方式。

第三,作為亞洲最大的兩大文明體,中印在維護亞洲秩序、實現亞洲繁榮方面肩負著共同的使命。中印之間的交往歷史悠久,兩國在近代有著相似的命運,在爭取民族獨立和解放的鬥爭中,曾經彼此相互支持,結下了深厚的情誼。中印建交後亦曾基於當時的歷史環境,共同倡導了和平共處五項原則,一度成為國際社會處理國家間關係的圭皋,更是東方思想和智慧對現代文明的一大貢獻。從目前來看,中印同興將具有更為深遠的戰略意義。與習近平主席“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倡議相呼應,莫迪所強調的“尊重、對話、合作、和平、繁榮”亦可作為亞洲共享秩序的重要組成部分,兩國在重寫地緣文明及世界新秩序方面將作出新的貢獻。

(作者單位:華僑大學國際關係學院)

來源:中國社會科學網-中國社會科學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