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足:激活農地改革“新動能”

“大足在農村土地制度改革試點中,制度先行,亮點突出,改革任務已初見成效。”7月12日,國家自然資源部法規司司長魏莉華率國家督察組來大足區督查農村土地制度改革三項試點工作時指出。

大足區2015年2月被納入“農村土地徵收、集體經營性建設用地入市、宅基地制度三項改革”全國33個試點區縣之一。3年來,大足區委、區政府緊緊抓住“試點”契機,探索創新,“規定動作”嚴格打表,“自選動作”敢闖敢幹,“試”出了鄉村振興的新線路,提升了農民的獲得感、幸福感。

大足:激活農地改革“新動能”

國家督查組督查大足區農村土地制度改革三項試點工作

頂層設計 引路導航

“在保留農村宅基地農戶資格權的前提下,農戶可以將合法擁有的農村宅基地使用權通過轉讓、入股(聯建)、租賃、贈予等方式流轉給中國境內符合條件的自然人、法人(非營利法人除外)和其他組織。”今年6月下旬出臺施行的《重慶市大足區農村宅基地管理辦法(試行)》為該區農村宅基地改革提供了制度依據。

農村土地制度改革試點之際,正逢實施鄉村振興戰略之機。農村土地制度改革試點無模式可套、無經驗可尋,且政策性強、矛盾較多,只能“摸著石頭過河”,大足區“邊試點、邊總結、邊修法”紮實穩妥推進改革,以農地改革試點推進鄉村振興。

吃透上情,對標對錶國土管理、三農改革的政策法規和相關精神,不折不扣貫徹落實;摸清下情,開展深入調查研究,積極問政於民,密切結合當地實際。同時,赴江西餘江、雲南大理等地開展宅基地改革試點調研取經。在此基礎上,該區完善了“1+7+8”的入市規則和制度,摸清了農村存量集體建設用地底數;完成村域現狀分析,編制了63個村土地利用規劃和154個村建設規劃;建立城鄉統一地價體系並公佈實施;擬定了集體經營性建設用地入市出讓合同示範文本,報自然資源部推廣實施;探索了增值收益“三分兩不分”的分配辦法;探索了宅基地“三權分置”,完成12個村1.3萬宗宅基地調查摸底工作;減少建設項目審批事項、縮短審批時限,規範了建設項目審批事項和程序,大幅減少審批時限233個工作日,實行並聯審批僅需24個工作日。

這一系列的“頂層設計”,為試點工作引路導航。

精準施策 穩健推進

“土地上市是金磚,人人都把指拇扳;每畝增收六七萬,你說合算不合算;黨的政策實在好,老弱病殘解決了……”這段“順口溜”正是大足區農民對“農地入市”的點贊。

什麼地可以入市?誰實施、誰受益?該區根據2014年度土地變更調查結果,把土地利用規劃和城鄉規劃中確定為工礦倉儲、商服等經營性用途土地認定為存量集體經營性建設用地,以集體經濟組織為主體上市交易。在實施農村集體經營性建設用地入市試點過程中,始終堅守土地公有制不改變、耕地紅線不突破、糧食生產能力不減弱、農民利益不受損4條底線,確保改革方向沒有偏差,積極探索“集中區入市、就地入市、城中村入市”三種入市途徑。

在臨近國家5A級景區大足石刻的寶頂鎮東嶽村二組,集體經濟組織將原有偏遠、閒置、零星分佈的110.54畝存量集體經營性建設用地復墾後,集中到區位優勢明顯的公路邊作為商業服務設施用地集中入市。2015年11月23日,經過11輪激烈爭奪,重慶大足石刻國際旅遊集團有限公司最終以3950萬元的價格成功競得40年土地使用權,用於打造大足石刻世界文化遺產博覽園。此次交易也敲響了重慶市“農地入市”試點改革的第一槌。

這樁“買賣”皆大歡喜。重慶大足石刻國際旅遊集團有限公司投融資部經理唐麗表示,“不僅地價比周邊國有土地便宜,而且沒有那麼多複雜的流程,企業節約了不少成本和時間。”而原四社村民龍訓明也非常興奮,他家3口人,每人分到3.5萬元,正好可以用於擴大自己的犬類養殖場規模。

推進“農地入市”,“兩廂情願”至關重要:一個是農民願賣,一個是企業願買。為此,該區在具體項目實施前,切實做到“三個充分”,充分了解農民、企業參與的意願,充分論證產業集中區入市的選址和規模,充分考慮農民的收益,務求“買賣”雙方雙贏。

截至目前,該區共入市交易土地18宗總面積286.37畝,總成交價款1.01億元,累計徵收土地增值收益調節金1292.06萬元。其中:按入市途徑分,集中區入市12宗211.68畝,就地入市6宗74.69畝;按入市方式分,出讓16宗面積234.65畝,租賃2宗面積51.72畝。

“農地徵收”改革,有其天然的難處:其土地主要用於國家公益性項目建設,這也決定了徵收補償必須符合國家要求,無法實現土地收益最大化。

如何突破難點?大足區的做法是,界定公益性項目範圍,規範徵收流程。明確將群眾同不同意、支不支持作為徵收的前提,明確將風險評估作為政府決策的必需依據,充分尊重群眾意願,減少項目的實施阻力。

龍崗街道垃圾處理場擴建項目是該區徵收改革試點的第一個公益性項目,涉及800多戶居民800多畝地,僅用了10多天時間就完成了所有徵收協議。如此“輕而易舉”,一方面源於全方位公示了項目信息,讓當地村民全知曉;另一方面挨家挨戶走訪,摸清群眾所想,提交風險評估報告;另外還將徵地安置方案、補償方式徵求意見,得到集體經濟組織三分之二以上家庭成員戶代表同意。

“老百姓有意見就意味著有風險,那寧願換地方,也不強制實施。”大足區國土房管局相關負責人說。

目前,該區啟動實施了2個“農地徵收”試點項目,涉及徵地面積共861畝,人員安置826人;初步選定了5個徵地試點項目,擬在徵地程序和公共利益界定等方面進行探索。

多面開花 農民得利

三項試點,多面開花,農民腰包漸漸鼓起來,這是大足區不少鄉村的真實寫照。

作為全國農村集體經營性建設用地入市改革試點區之一、全市唯一的農業部“農村土地承包經營權流轉規範化管理和服務”試點區,該區已累計流轉農業土地約44萬畝,流轉率約41%,涉及農戶4萬餘戶。全區農業組織化程度70%。2017年,當地農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長11%。

鐵山鎮建角村有3200多人,只有2500餘畝水田。曾經,小而散的土地不成規模,溝渠、道路又不配套,這樣的條件靠土地能賺到錢嗎?2017年,大足區整合資金2億多元,圍繞鐵山鎮建設集中連片、旱澇保收、穩產高產、生態友好的高標準農田8萬餘畝,新增高效節水灌溉1.3萬畝,極大地改善了農業生產條件。目前,當地正以鐵山鎮為核心努力打造現代農業示範園區。

建角村學清小龍蝦養殖合作社養殖基地負責人丁義祿說,通過“稻蝦共生”養殖,實現“一田雙業、一水兩用、一季多收”,學清合作社的500畝土地一年保守收入就有500萬元。在鐵山鎮,像這樣養殖小龍蝦的大戶有十多位,規模近2000畝。

這既得益於農業項目促進基礎改善、理順種養產業結構,也得益於農地改革,目前,建角村土地流轉面積達70%以上。

國樑鎮邊橋村則利用村級集體經濟改革試點的機會,將項目資金100萬元作為集體資產,以入股形式引入一家農機專業合作社。合作社用這些錢購買了拖拉機、收割機和烘乾機等設備,流轉村裡800多畝土地種水稻,並開展水稻全程社會化服務。邊橋村集體每年可獲得8萬元固定分紅,而村民不僅能獲得流轉租金,農忙季還可以到合作社務工掙錢。

為讓改革真正惠及農民和集體,大足區不斷完善各項農業支持保護制度,僅2016年就發放農資綜合補貼和耕地地力保護補貼7587萬元,補貼面積約57萬畝,涉及農戶近20萬戶。2017年前10個月就開展新型職業農民等培訓2萬人次,新建農業科技示範基地3個,新培育科技示範主體2630戶。通過持續開展一系列金融服務,將好的政策、好的產品惠及廣大農戶。

該區還規定:凡財政補助資金100萬元(含)以上的農業項目,所涉及農戶和村集體必須持股50%。耕作條件提升,收入分配方式創新,農民利益又有制度保障,徹底激活了當地農業各環節的資源要素。

正在推行的“資源變資產、資金變股金、農民變股東”農村“三變”改革,離不開農地改革的支撐。

龍崗街道觀音巖村一改從前一家一戶散種李子樹的狀況,成立了李子專業合作社,利用以往閒置的資源辦起了李花節、採果節並大力營銷“老家”概念,吸引了越來越多的城裡人、外地人來遊玩。2017年,僅李子銷售一項就為合作社每戶李農帶來了5萬—30萬元的收入。

高升鎮先進村有個“大足區瑛子家庭農場”,農場主是一個叫張前英的女性。她在1組流轉土地80多畝,種優質早、中、晚熟葡萄品種栽植30畝,優質柑橘30畝,“紅心蜜柚”20餘畝。2016年,農場的葡萄畝產1000公斤,由於優質優價,當年收回了投入成本,2017實現盈利。好政策讓張前英走上致富路,她致富不忘幫鄉親。1組村民呂昌秀丈夫患病多年,家庭貧困,自瑛子農場運行以來,年逾6旬的呂昌秀一直在農場做雜工,每月能收入1100多元,既能為家庭增收,又照顧了家庭。如今,已有9名像呂昌秀一樣的貧困戶在農場務工。

“我區將堅守改革底線,大膽創新探索,全力配合自然資源部及市國土房管局做好相關工作,切實讓農村土地通過改革試點真正釋放活力,進一步提升農民群眾的獲得感、幸福感。”大足區委書記章勇武信心十足。(吳梓航/文 大足區國土房管局供圖)

大足:激活農地改革“新動能”

大足區農村建設用地使用權首次入市交易拍賣會現場

大足:激活農地改革“新動能”

龍崗街道垃圾處理場擴建項目

大足:激活農地改革“新動能”

荷花村美景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