砥礪前行四十載 盛世宣漢譜華章

宣漢縣改革開放40年經濟社會發展綜述

條條道路縱橫交錯,幢幢高樓鱗次櫛比,工業園區熱潮湧動,巴山大峽谷景區南來北往的遊客絡繹不絕……行走在宣漢4271平方公里的土地上,目光所及之處盡是一幅幅盛世和諧的優美畫卷。

風雨四十載,鑄就輝煌路。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吹響了改革開放“號角”,位於四川盆地東北部大巴山南麓的宣漢縣緊跟時代變革的腳步,踏準改革的每一個節奏,解放思想、開拓創新、砥礪奮進,全縣經濟社會全面發展,成績卓著,一頁頁政治清明、經濟發達、文化昌盛、社會和諧、生態良好的“時代答卷”躍然紙上。

砥礪前行四十載 盛世宣漢譜華章

巴山大峽谷 張國述 攝

年均增長9.65% 綜合實力顯著增強

數據佐證:1978年宣漢縣地區生產總值僅為1.57億元,1994年,全縣地區生產總值跨越10億大關,達到11.17億元,是1978年的7.1倍,2009年,全縣地區生產總值跨越百億大關,達102.98億元,到2017年底,全縣生產總值達到266.6億元,改革開放40年來,全縣地區生產總值年均增長9.65%。1978年宣漢縣人均GDP僅161元,到2017年全縣人均GDP為25763元,是1978年的160倍。1978年宣漢縣財政總收入僅為1118萬元,2017年達到17億元,比1978年增長151倍,40年間年均增長13.7%。

延伸閱讀:詳盡的數字並不枯燥,每個數字都蘊含著奮鬥的歷程。縱觀宣漢改革開放40年發展歷程,從經濟結構、經濟發展水平和規模以及發展趨勢分析,大致可分為四個發展階段,體現著不同時期發展足跡。

砥礪前行四十載 盛世宣漢譜華章

高速公路縱貫全境王利 向海濤

1979-1990年,農業主導經濟格局階段。改革開放後,在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精神指引下,率先在農村實行的家庭聯產承包經營責任制改革,極大地調動了各方面的積極性,農村經濟主導全縣發展格局。在長達11年的時間裡,農業佔地區生產總值中的比重一直保持在60%以上,這一階段的經濟發展基本解決了人民溫飽問題。

1991-2009年,工業經濟起步發展階段。縣委、縣政府加快工業建設步伐,經濟工作重心轉到以發展工業為主。三次產業比重為31.8%:32%:36.2%,第二產業佔比突破30%,產業結構由“一、二、三”變為“三、二、一”。

砥礪前行四十載 盛世宣漢譜華章

藍莓 張平

2010-2014年, 工業經濟高速發展階段。隨著中石化普光淨化廠建成投產,全縣經濟步入發展快車道,2013年,全縣地區生產總值已達231.08億元,產業結構由“三、二、一”變為“二、一、三”。

2015-2017年,經濟結構深度調整階段。這一時期,宣漢縣著力結構轉型,緊盯與全國全省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總體目標,大力弘揚務實精神,堅定不移實施興工強縣、開發扶貧、全域旅遊“三大戰略”,深入推進“雙核雙區”建設,縣域經濟發展迅速。2016年獲省委“縣域經濟發展先進縣”稱號,2017年底,全縣地區生產總值達到266.6億元。

砥礪前行四十載 盛世宣漢譜華章

南壩脫硫廠夜景

聚力調節促優 發展質量穩步提高

數據佐證:2017年三次產業結構比為23.1%:39.7%:37.2%,第一產業增加值61.58億元,糧食總產量583326噸,實現“十一連增”;全縣工業化率已達29.8%,達到79.5億元;全縣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132.4億元,國家AAAA級景區3個,AAA級景區5個,A級景區數量全市第一;城鎮人口達到40.91萬人,城鎮化率39.4%。

延伸閱讀:四十年來,宣漢縣聚力調整產業結構,優化產業佈局,推動縣域經濟更高質量、更可持續的發展。

砥礪前行四十載 盛世宣漢譜華章

巴山大峽谷j景區夜景 張平

隨著改革開放的不斷深化,巨大的政策紅利激發了社會生產力,經濟總量不斷擴大,產業結構也發生了深刻變化,工業化、城鎮化步伐不斷加快,產業結構實現了戰略性調整。目前,宣漢縣正處於第二產業結構深度調整期,將由單一的低附加值重工業產業向輕工製造、戰興產業、特色農業產業化的方向發展。

砥礪前行四十載 盛世宣漢譜華章

濱湖長廊一角 張平

宣漢縣糧食生產7年獲“全國糧食生產先進縣”殊榮,並兩次榮獲四川省糧食生產“豐收杯”獎。“牛、藥、果、茶、菌”特色農產品逐年壯大。2017年,全縣農林牧漁業總產值101.32億元,全縣年出欄生豬79.69萬頭,肉牛9.99萬頭,肉羊27.42萬隻,畜牧產值37.72億元。“宣漢脆李”獲得國家地理標誌農產品品牌,成為川東“脆李第一大縣”。茶產業面積達17.02萬畝,總產量達6150噸,綜合產值3.5億元,成為川東北富硒茶接地線。年均發展食用菌5000萬袋,實現年產值近1.80億元,成為全省食用菌生產大縣;成功培育農民合作社1205個,家庭農場372家,水產專業合作社10個、30畝以上的規模養殖場(點)30個,漁業家庭農場8家;全縣農機總動力58.3374萬千瓦,農機擁有量18.6504萬臺套,主要農作物耕種收綜合機械化水平52.03%。

改革開放以來,全縣工業經濟規模由小到大,由弱變強,歷經40年的發展,至1993年工業增加值突破1億元,2017年已達到79.5億元,工業化進程加快推進,2017年全縣工業化率已達29.8%,比1978年提高20.3個百分點。近年來,根據全市“6+2”產業集群培育工作部署,宣漢縣確立了“4+1”產業集群培育任務,將工作任務落實到普光經濟開發區4個產業園,柳池工業園重點培育冶金建材產業集群和農產品加工產業集群,微玻纖產業園重點培育微玻纖新材料產業集群,南壩工業園重點培育農產品加工產業集群和文化旅遊產業集群,鋰鉀產業園重點培育鋰鉀化工產業集群。在今年的縣委十三屆十二次全會上,該縣提出加快建成全國新能源新材料基地和全國知名旅遊目的地,大力推進經濟發展高質量。

砥礪前行四十載 盛世宣漢譜華章

巴山大峽谷遊客接待中心全景 張平

同時,宣漢縣堅持將工業園區作為實施“興工強縣”戰略的主戰場“築巢引鳳”,強力推進園區基礎設施建設,不斷提升園區的承載能力。2008年以來,累計投入財政資金12.5億元,建成天然氣門氣站、自來水廠各2座和汙水處理廠、110KV變電站各1座,完成園區道路11.5公里建設及道路油化、綠化、彩化、亮化工程,修建橋樑3座,建成柳池園區整體場平5000畝,基本實現水、電、氣、路、通訊“五通一平”。目前,普光經濟開發區建成面積8.5平方公里,建成園區道路12公里、標準廠房10萬平方米,入駐項目67戶、投產45戶,主營業務收入突破400億元。

2017年,宣漢縣實現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132.4億元,比1978年增長241倍,年均增長15.1%。永輝超市等國內知名企業已在我縣連鎖經營;宏帆巴人廣場、金鼓廣場等城市商圈人氣興旺。同時,旅遊事業得到迅猛發展,現有3個國家AAAA級景區和5個國家AAA級景區,龍泉土家族鄉黃連村、龍泉土家族鄉羅盤村、東林鄉牛背村創建為四川省旅遊扶貧示範村,巴山大峽谷景區獲“全國旅遊扶貧示範項目”,成功列入第二批“全國全域旅遊示範區”創建名單。

砥礪前行四十載 盛世宣漢譜華章

1978年末,全縣常住人口為97.44萬人,其中城鎮人口5.18萬人,城鎮化率僅為5.32%;2017年末,全縣常住人口103.84萬人, 城鎮人口達到40.91萬人,城鎮化率為39.4%。40年間全縣常住人口增加了6.4萬人,增長6.56%,城鎮人口增加了35.73萬人,增長7倍,全縣城鎮化率由此提高34.22個百分點,城鎮化水平大幅提高。

著力補齊短板 城鄉面貌日新月異

現場掠影:白牆灰瓦小別墅,水泥路到家門口,家家喝上自來水,通信網絡全覆蓋……這是宣漢縣易地扶貧搬遷集中安置點的真實寫照。

客廳、臥室、儲物間、廚房裝飾一新,電視、洗衣機、飯桌有序安放,棉被、衣櫃等一應俱全……踏進峰城鎮寨扁社區陳美善75平方米的新家,暖意濃濃。

截止去年底,宣漢縣圍繞“搬得出、穩得住、能致富”的要求,完成了15875戶農村危房改造、24321人易地扶貧搬遷,實現收入脫貧和感官脫貧,真正讓貧困群眾住上好房子、過上好日子。

砥礪前行四十載 盛世宣漢譜華章

茶葉 張平

延伸閱讀:在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征程中,宣漢縣堅持一張藍圖繪到底,村卡、鄉簿、縣檔管長遠,做足“繡花”功夫,蓄勢發力、專注發展、鉚勁實幹,匯聚全縣人民智慧,堅定脫貧信心,取得2016年首戰告捷、2017年再戰再勝、2018年連戰連勝好成績。總結出“旅遊扶貧開發、精準扶貧雲平臺、農村‘按揭房’、‘11233’分成模式、產業組團包鎮脫貧、精準小組團抱團脫貧”可複製、可推廣的先進經驗。到2017年底,全縣減貧14.5萬人,貧困發生率降至5.6%,2016-2017年實現120個貧困村退出。

砥礪前行四十載 盛世宣漢譜華章

紅燈籠頒發儀式 胡果

該縣從2015年開始佈局實施巴山大峽谷文旅扶貧景區,

定位建成“國家AAAAA級景區、川渝陝龍頭景區、全國文旅扶貧試驗區”。景區總體規劃面積575.1平方公里,其中核心區面積298.3平方公里,由溪口湖生態觀光區、巴人谷民俗休閒區、羅盤頂養生養心區、桃溪谷體驗度假區“四大板塊”組成,以核心景區和北京卡賓滑雪場、原央視著名導演哈文執導的巴文化大型情景史詩劇《夢迴巴國》等項目為支撐,致力打造中國最大的嶺脊峰叢觀景平臺、中國最適宜的避暑康養勝地、中國南方最大的天然滑雪場、全國巴文化高地“四大品牌”。於今年8月28日實現開園迎客,並通過務工、就業、資源入股、發展產業等模式,僅在建設期間就帶動3.8萬餘名貧困群眾持續增收、穩定脫貧。

砥礪前行四十載 盛世宣漢譜華章

達宣快速通道 王利 向海濤

宣漢縣把深化水利改革擺在突出位置,超前謀劃、創新作為,在全縣範圍內組建了15個水利站,設置了75個公益性事業崗位。截止目前,全縣共有各類水利工程27608處,其中水庫140座,山坪塘12428口,總蓄提引水能力1.06億立方米,有效灌面為60.37萬畝。建成“千噸萬人”規模以上集中供水工程16處、規模以下集中工程2170處、分散供水工程23600處,解決了109.15萬群眾飲水安全問題。同時,實施土地整理項目41個,建設總規模約49.8703萬畝,新增耕地約4.9418萬畝。

改革開放以來,宣漢縣致力城鄉一體化建設,曾先後於1983年、1997年、2005年、2013年編制(修編)過4次城市總體規劃。完成了西區新城、北部新區城市設計及控規編制,完成10個重點鄉鎮的總規編制和211個貧困村扶貧新村聚居點專項規劃編制工作。全面推進縣城“三路三片三園”工程建設,佈局實施“一環一區兩園兩路”工程建設,細化城市功能分區,著力構建縣城中等城市框架,實現了城區建設大變樣。形成了廉租住房、經濟適用住房、公共租賃住房、限價商品住房、棚戶區改造和農村危房改造“六位一體”的住房保障體系。我縣保障性安居工程實施18987戶(套)。南壩鎮、胡家鎮、雙河鎮先後成功申報為“全國重點鎮”及四川省“百鎮試點鎮”。

砥礪前行四十載 盛世宣漢譜華章

山路彎彎 張平

宣漢自古有“秦巴路難行”之說,曾流傳“巴山揹簍哥,乾的牛馬活,行走羊腸道,不幸滾下河”等民謠。1978年,全縣公路里程僅有654公里,且等級較低。要致富、先修路。40年來,宣漢縣緊抓發展機遇,掀起了一波又一波的公路建設高潮。截止2017年底,全縣公路通車裡程5800公里,其中高速路(宣漢段)85公里,國道G210線宣漢段50.5公里,省道535.7公里,縣道328.2公里,鄉道779公里,村、社道4000公里,高等級瀝青砼路面410公里,水泥砼4390公里,低等級路面(泥結碎石)200公里,機耕道約30公里,渡口改橋25座,大、中、小橋516座17877.2延米。

四十年來,宣漢縣堅持保護優先、自然恢復為主,圍繞構建“一區(生態功能區)四河九線多點(水庫)”,大力實施“大規模全面綠化宣漢行動”,積極推進生態修復,全縣林地保有量達359.7萬畝,建成國家級森林公園1個,全縣森林覆蓋率達60.2%,成功納入全國生態文明示範工程試點縣。全縣地表水質、集中式飲用水源水質Ⅲ類標準達標率為100%。大力實施“治髒治亂治塵治噪治水”工程,抓好重要時期、關鍵節點,嚴控各類大氣汙染源,今年1- 9月空氣質量達標率為91.9%。

砥礪前行四十載 盛世宣漢譜華章

宣漢正源微玻纖產業園一角 張平

聚焦民計民生 社會事業全面進步

現場掠影:籌建羅家壩考古遺址公園和遺址博物館、廣泛開展‘穿巴人服、唱巴山歌、跳巴人舞’“三巴”活動、編制製作反映巴民族生產生活習俗的大型情景史詩劇《夢迴巴國》……

近年來,宣漢縣以打造巴文化陣地、夯實巴文化基礎、培育巴文化品牌為著力點,實施了一系列古代巴民族文化的發掘和傳承活動,向建成全國巴文化高地邁出了堅實步伐。

延伸閱讀:隨著文化體制改革的深入,宣漢縣文化事業空前繁榮。建有國家一級圖書館1個,國家二級文化館1個,492個行政村完成了村級綜合文化室、廣播村村響、電視戶戶通和寬帶鄉村項目建設。建成全國文化信息資源共享工程支中心1個、基層服務點608個。建成了492個農家書屋和78個社區書屋。成功申報國家級非遺保護名錄1個,省級6個,市級11個,縣級37個。2018年,馬渡山歌被評為省級“非遺”,馬渡關鎮被文化部命名為“民間文化藝術之鄉”。羅家壩遺址已納入國家《大遺址保護“十三五”專項規劃》,先後進行了四次考古發掘,出土青銅器、陶器、玉器、骨器等各類文物1400餘件。大手筆製作反映古代巴人血性陽剛、自立自強優秀品格大型情景史詩劇《夢迴巴國》,持續深入開展“穿巴人服、唱巴山歌、跳巴人舞”全民系列活動,巴人舞群眾文化活動蓬勃開展。

砥礪前行四十載 盛世宣漢譜華章

中石化普光天然氣淨化廠

40年來,宣漢縣始終堅持健康優先發展戰略,圍繞“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理念,持續提升醫療服務能力和水平,成功創建全國中醫藥工作先進縣、全國計劃生育優質服務先進縣、全國慢病防控綜合示範區、全省衛生應急示範縣、全省衛生縣城。縣疾控中心成功通過二級甲等標準評審驗收;縣二人民醫院成功升級為二級乙等綜合醫院;縣人民醫院順利通過三級乙等綜合醫院複審,躋身“2016年全國縣級醫院100強”。全面推行“家庭醫生簽約服務”,創新建立由職業醫生、公衛人員、護理人員和若干鄉村醫生組成的“3+X”契約服務團隊,主動上門服務,引導患者首診在基層,促進病人合理分流。採取“公司+基地+農戶”模式,壯大中藥材種植規模,帶動中藥材種植面積達23萬畝,年產量近2萬噸,實現產值3.2億元。

教育事業取得長足發展。2017年全縣共有各級各類中小學校635所,在校學生達21.37萬人。建成了以“千兆光纖網絡進校園”的設備先進、功能齊全、資源豐富、訪問流暢、管理規範的宣漢教育城域網,全縣中心校以上學校,全部實現辦公、管理、教學信息化。創新開展“教育英才回宣漢”引才行動,成功回引103名宣漢籍優秀教師回鄉任教。大力實施“三名”工程。常年建立1000名以上的“名師”儲備庫。教育教學質量全面提升,近5年考入清華、北大41人,考入本科院校20000餘人。

砥礪前行四十載 盛世宣漢譜華章

中國文聯文藝志願服務團“送歡樂下基層”慰問演出走進巴山大峽谷演出現場全景 王利 向海濤

已建立起從農田到餐桌,從舌尖到心田的食品安全“防護網”,對全縣51家食品生產企業實行風險分級管理,對7000餘家食品小作坊、小經營店、小餐館進行備案管理,對全縣17家500㎡以上大型超市、23家農貿市場、68個集中交易市場、348家保健食品經營戶、15家特殊醫學用途配方食品經營戶、365家嬰幼兒配方乳粉經營戶、58家其他嬰幼兒配方食品經營戶、1家食鹽批發企業等實行最嚴格的監管。大力開展“餐飲服務提升工程”,推動全縣87%的餐飲服務單位完成了“明廚亮灶”建設,實現了餐飲後廚“人人可見”。

城鄉低保以規範化建設為抓手,實現了動態管理下的“應保盡保”、“分類施保”。全縣建成農村敬老院25所,農村互助養老幸福院9所,集中供養特困人員1503人,基本形成了“以農村中心敬老院為主,鄉辦敬老院、民辦養老機構為輔,農村互助養老幸福院、農村社區日間照料中心為補充”的養老服務體系。40年來,全縣累計下撥各類救災資金2.1億元、棉衣被15萬餘床及其他救災應急物資。東鄉鎮湖山、華融,南壩鎮清泉、花灘,君塘鎮洋烈和下八鎮涼水井等6個社區被評為“全國綜合減災示範社區”。

通過就業培訓、搭建平臺、政策支持、資金扶持和開發公益性崗位等措施,幫助就業困難人員實現就近就業。自2002年以來,全縣新增就業9.6萬人,城鎮登記失業率從1982年的6.8%下降到2018年的4.1%。

砥礪前行四十載 盛世宣漢譜華章

貧困群眾喬遷新居-曾憲平

厲行改革法治 發展環境持續優化

現場掠影:去年臘月二十那天,是宣漢縣一年一度的公民思想道德建設先進典型獎勵物品集中頒發日。位於雙河鎮大田村的頒發儀式現場,人潮湧動,鼓樂喧天。縣委書記唐廷教來到易地搬遷戶劉奇達門前,將印有“誠信·守法·感恩”字樣的大紅燈籠高高的掛在門楣上,“我家不僅脫貧了,還評上了縣級道德模範戶,這日子有奔頭……”握著唐書記的手,抬頭望著象徵著莫大榮耀的大紅燈籠,劉奇達滿臉歡喜。

延伸閱讀:面對一些人道德意識和法治觀念淡漠,不講誠信、不守法規、不懂感恩;一些人等靠要、只講權利不講義務、只講索取不講奉獻等問題,宣漢縣從2016年起開展以“誠信、守法、感恩”為主題的公民道德教育活動,通過群眾喜聞樂見的方式、耳熟能詳的語言、普遍認可的道理教育引導廣大群眾嚴私德、守公德、明大德,廣泛凝聚道德力量,引領社會風尚。2017年,全縣評選出思想道德建設先進村(社區)71個、縣級模範戶2.2萬餘戶、鄉鎮模範戶4.8萬餘戶,村(社區)達標戶12萬餘戶。

砥礪前行四十載 盛世宣漢譜華章

紅燈籠頒發儀式 胡果

近年來,宣漢縣積極搶抓西部大開發、沿海發達地區產業大轉移及擴權強縣等重大機遇,充分利用我縣“最具投資價值城市”品牌,大力實施資源轉化、招大引強、集群發展戰略,大力開展小分隊招商、產業鏈招商、精準化招商,組織參加“中外知名企業四川行”、“渝洽會”、“西博會”等活動,成功引進不溶性硫磺、蘇州維艾普真空絕熱板等3000萬元以上項目213個、到位資金658.2億元。

通過選、引、育等方式,千方百計匯聚各方英才,截止目前,培育高端人才56人(享受國務院特殊津貼專家1人、市有突出貢獻優秀專家1人,具有正高職稱54人),評聘中高級以上專業技術職稱的高層次人才6626人,建市級技能大師工作室1個,人才活力不斷增強,為全縣經濟社會發展提供了人才支持。

砥礪前行四十載 盛世宣漢譜華章

《山路不只十八彎》唱響2018年文藝扶貧歌曲創作彙報音樂會 康楊

依法治縣深入推進,“七五”普法成效明顯,全民學法、守法、用法的濃厚氛圍全面形成;民主法治不斷強化,政府在依法行政中創新作為,人大、政協在共謀發展中積極履職,法院、檢察院職能充分發揮,統戰、武裝、對臺等工作取得新進展,工會、共青團、婦聯、科協、僑聯、殘聯等群團組織作用進一步彰顯。

持續深化“1+10+N”三級培訓模式,探索推行“縣委黨校+鎮村幹校”辦學方式,持續強化黨員幹部的思想政治教育和黨的理論學習;創新黨員發展“三考”模式,嚴把黨員發展質量關口;大力推進“黨員示範崗”創建工作,推行黨員積分管理和無職黨員設崗定責制度;該縣以“雪亮工程” 、網格化服務管理為抓手,通過“人防+物防+技防”相結合,建立了全時空、立體化社會治安防控體系,刑事案件破案率不斷提升,進一步提高了群眾的幸福感、安全感和滿意度。

砥礪前行四十載 盛世宣漢譜華章

青脆李 張平

深入推進黨風廉政建設和反腐敗鬥爭,剛性落實“兩個責任”,持之以恆正風肅紀,嚴格落實中央八項規定,黨的十八大以來共立案查處群眾身邊的不正之風和腐敗問題案件1165件。深化“互聯網+陽光扶貧監督”和“互聯網+陽光行權監督”,探索建立鄉鎮紀檢監察工作協作區,紮實推進紀檢監察體制改革,常態化開展政治巡察,良好政治生態不斷鞏固。

建功立業再揚帆,鑄造輝煌正當時。面臨新時代,站在新起點,努力拼搏、銳意進取的宣漢人民,將緊跟時代步伐,不忘初心,牢記使命,聚力轉型發展、加快奔康步伐,推動繁榮美麗新宣漢建設取得全面突破。

張 平 胡 果

(備註:中石油、中石化全景照片由縣攝影家協會提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