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在起以往保本的投資要小心了!尤其是銀行理財要多幾個心眼

現在買銀行理財產品再也不能只看年收益了,因為銀行已經甩鍋,也就是不管是哪家大銀行,它的理財產品都會陸續歸到他的理財子公司去了,銀行只負責自己的放貸存款取款一類的正常業務。這樣就有一個問題,就是大家再去買銀行產品的時候就不能那麼衝動,比如像以前那樣看到一年4%、5%的收益就下手,因為性質已經變化了,此4%可不等於之前的4%!

理財產品確實坑多,尤其是老人一不注意這些就遇坑

現在來看,那些過往的業績只代表過往,而不代表以後。以後特別是銀行的理財子公司發行的東西,第一,它門檻降低了,比如以前可能一些產品5萬元起步才能買,以後可能幾千幾百元就能買。

現在起以往保本的投資要小心了!尤其是銀行理財要多幾個心眼

以後銀行理財子公司發行的產品,其實就跟你買各種私募基金,就跟你在支付寶等各大APP上買產品特別像,門檻低,風險也在增加,有時候它可能會發行一些更激進的產品,比如有的可能分優先劣後,有的可能等於是債權,有的可能是加了槓桿等等。所以投資者一定要對這個東西有概念。

同時以後在銀行理財子公司買到的產品,所謂的非標準化資產就會特別多,比如銀行對某個企業某個項目的貸款就是非標的,以前的P to P更典型,基本上都是非標,這些非標的好處就是收益率高,但同樣風險大,這跟我們一直說的高風險高溢價道理是一樣的。

現在起以往保本的投資要小心了!尤其是銀行理財要多幾個心眼

以前對這個非標資產的界限有爭議,現在它也只能夠放鬆到收益率35%左右。所以特別是老人買理財產品,要注意35%左右就可能是高風險的投資,高風險不一定虧,但是對於老人來講,他本來就是想投的踏實,想把手上的錢用好,所以還是要對高風險多幾個小心。

還有最可怕的一點,是銀保監會也說得很清楚的一點,即銀行理財子公司要強化銀行理財業務風險隔離,說白了就是以後銀行不替你背鍋,你買賣理財產品出事是你活該,你自己要風險自擔,這就跟以前的同是一口鍋大家都有粥喝不一樣了。

現在起以往保本的投資要小心了!尤其是銀行理財要多幾個心眼

所以從這個角度來講,不僅是老人家也包括你在內的每個投資者,都要認真的考慮一下了,以前你可能覺得閉著眼睛買都能漲的,都能穩賺的,哪怕利率低一點也能穩賺的產品,以後可能也不再是一個很樂觀的選項。

銀行理財子公司一來風險高了機會也多了,要花心思和智慧

同時大家也要做好一個心理準備,就是以後各種基金裡面,各種理財產品裡面,也可能有一些有價值的東西,所以你要有一些真正的理財知識,根據你自己的風險偏好重新來設計。這裡面有很多巧妙,它也是一個機會,比如像理財產品裡面可能有很多就能夠投資股市,能夠投資指數基金,諸如此類,對銀行來講,它可能比起以前只能買個什麼房地產產品,只能做那個地產信託,還是一個進步。

現在起以往保本的投資要小心了!尤其是銀行理財要多幾個心眼

所以綜合來說,銀行理財以後不能只看收益率,一定要看它真正的資產去向等等是什麼,這個雖然比較費腦子,需要大家辛苦一點、麻煩一點,但是資金投資管理本來就是一件複雜,或者不那麼簡單的事,它還是需要一定的付出。

你盯著人家的利息,人家盯著的是你的本金

最後,在暢想希望的同時,大家一定要記住當年P to P爆雷時候的那句名言:你盯著人家的利息,人家盯著的是你的本金。那時候還有種說法是你盯著人家的高利息,他只盯著你的本金,現在有可能是你盯著銀行的低利息,可銀行理財子公司盯著你的本金。

這裡面也不能說防不勝防,但多個小心總是好點,大家有問題也歡迎隨時到我們的各個新媒體平臺下面留言,好,我是陸新之,歡迎大家繼續關注財經科技新知,謝謝大家。

現在起以往保本的投資要小心了!尤其是銀行理財要多幾個心眼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