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敏:2019年或出現兩個“三期疊加” 需有充分準備

中新經緯客戶端12月13日電 題:《胡敏:2019年或出現兩個“三期疊加” 需有充分準備》

作者 胡敏(中共中央黨校(國家行政學院)研究員,中新經緯特約專家)

即將過去的2018年,全國上下在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堅強領導下,面對國際國內各種挑戰和不確定因素明顯增多的情況,始終審時度勢,把握大局,及時應對經濟運行的新變化,採取多方面針對性措施,統籌穩增長、促改革、調結構、惠民生、防風險,保持了國民經濟在風險挑戰中平穩發展,較好實現了全年主要目標任務,為經濟實現高質量發展打下了基礎。臨近全年收官,國內外形勢依然錯綜複雜,經濟下行壓力加大,地區走勢分化,社會預期謹慎。為此,對明年經濟工作面對的困難和矛盾我們要有充分估計,為做好明年經濟工作必須有充分準備。

充分估計形勢變化 審慎對待可能出現的兩個“三期疊加”

2013年以來,黨中央明確指出,中國經濟進入新常態,圍繞“經濟增速換擋期,結構調整陣痛期,新舊動能轉換期”的“三期疊加”,這是經濟週期性、結構性、體制性問題的“三碰頭”。黨中央清醒研判大勢,確立堅持穩中求進的工作總基調,牢固樹立新發展理念,深入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

幾年來,經濟領域在結構調整中注重激發新的增長動能,在深化改革中注重破除舊的體制障礙,在擴大開放中注重開拓新的發展空間,較好抵禦了經濟下行壓力下的各種風險隱患,經濟運行總體保持穩中有進、穩中向好態勢。過去五年,經濟年均增長保持在6.5%以上,城鄉居民收入增幅高於經濟增速,新增年均就業在1100萬以上,經濟總量和民生事業都取得新的成效。

但進入2018年以來,中國經濟運行環境穩中生變。用“國際形勢異常複雜嚴峻,國內改革發展任務艱鉅繁重”可以很好地概括這一年。隨著美國“特朗普新政”的漸次實施,其財政貨幣政策改變了其國內經濟的運行軌跡,其單邊主義、貿易保護主義傾向擾亂了現存世界貿易格局,致使多邊貿易規則面臨巨大挑戰,讓剛剛回暖的世界經濟重現較大下行壓力。西方發達經濟體順勢出現新一輪“觀望”、“站隊”現象,國際政治經濟格局分野在貿易權益、市場份額的相互博弈中變得更加撲朔迷離。尤其是美國對華政策發生裂變,將其經濟貿易失衡的源頭直接指向中國,觸發了中美貿易摩擦並不斷升級,較大程度地改變了中國的外部市場環境,制約了中國經濟增長對世界經濟平衡的“穩定器”作用的發揮。

進入2019年,這些外圍的不利因素會進一步交織、強化和放大,中國外部市場環境有可能進入“政治格局的調整期,貿易權益的糾紛期,治理秩序的博弈期”這樣一個“三期疊加”,這是強國之間政治利益、經濟利益、外交利益的集束式較量,是霸權國家國內矛盾的國際化。自此,中國自加入WTO以來具有的近二十年的相對寬鬆的國際環境或發生根本改變。

外部市場的變化傳導到國內,在2018年,一定程度上也阻遏了中國經濟的回暖勢頭,對尚未完成結構轉型升級的中國經濟形成新的壓力。學界普遍認為,今年國內經濟存在“國際貿易平衡-國內經濟增長-防控金融風險”、“不可能三角”的矛盾,三者平衡起來有較大難度。從今年的國內經濟運行成效看,在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取得進展的同時,也存在矛盾和衝突。比如,去產能成效顯著,助推上游原材料行業價格上行,不少國字號企業利潤和營收雙豐收,但也增加了下游行業的經營壓力,擠出了不少中小微企業;去庫存抑制了一二線城市房價,但外溢出三線城市房價的上漲,間接制約了中低收入居民的消費支出,出現所謂“消費升級”與“消費降級”之爭;去槓桿在有效防控化解經濟金融風險的同時,其“行政化”、“一刀切”的傾向也稀釋了貨幣政策效應,影響了一大批企業的流動性需求,還產生了財政貨幣政策部門之間去槓桿還是穩槓桿的方向之爭、政策協同之爭;降成本在營改增等遞進式減稅降費利好作用下,規上企業總成本負擔有所降低但空間依然很大;補短板只能說是循序漸進。另外,今年的資產價格泡沫化、匯率貶值預期、股市一蹶不振、新經濟發展受挫、民企投資退出等,多少給投資者、消費者心理預期帶來陰影。

進入2019年,這些因素的負面影響也將傳遞到新的一年,國內環境有可能出現“外部市場的收縮期,政策效應的遞減期,就業增長的拐點期”這樣一個新的“三期疊加”。尤其需要關注的是就業市場的變化,它有可能成為各種矛盾的匯聚點。

以上所述的這兩個小的“三期疊加”既是大的“三期疊加”在新形勢下經濟運行的態勢演化,也將是新舊體制碰撞、外部市場與國內市場交鋒的累積性陣痛的爆發,如果不能很好應對,不能採取更加行之有效的措施,未來的一年我們將面對更為複雜的、更為窘迫的經濟運行環境。對此,必須做出全面、客觀、充分的形勢估計,把困難想的更多一些,把準備工作做得更紮實一些,齊心協力渡過難關。

著力以進促穩 著力調整結構 著力政策協調 著力改革開放

回溯去年這個時候舉行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對2018年經濟工作定調到今年每個季度之後的中央經濟形勢分析會,黨中央在堅持穩中求進的工作總基調和保持經濟運行在合理區間的基礎上,密切關注國內外經濟態勢的新變化,適時適度調整工作重點;在保持宏觀政策連續性穩定性的前提下,根據市場主體需要及時完善政策,把握力度和節奏,精準預調微調,引導市場形成穩定預期。

比如,去年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指出,新的一年“要堅持以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統籌推進穩增長、促改革、調結構、惠民生、防風險各項工作,著力在打好防範化解重大風險、精準脫貧、汙染防治的攻堅戰方面取得紮實進展,推進經濟高質量發展。”4月23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召開會議指出,中國經濟週期性態勢好轉,但制約經濟持續向好的結構性、深層次問題仍然突出,世界經濟政治形勢更加錯綜複雜。要增強憂患意識、堅持問題導向,著力解決突出矛盾和問題。把加快調整結構與持續擴大內需結合起來,推動信貸、股市、債市、匯市、樓市健康發展。7月31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召開會議指出,二季度經濟形勢分析會指出,當前經濟運行穩中有變,面臨一些新問題新挑戰,外部環境發生明顯變化。要抓住主要矛盾,採取針對性強的措施,加強統籌協調,形成政策合力,精準施策,做好穩就業、穩金融、穩外貿、穩外資、穩投資、穩預期工作。10月31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召開會議指出,當前經濟運行穩中有變,經濟下行壓力有所加大,部分企業經營困難較多,長期積累的風險隱患有所暴露。對此要高度重視,增強預見性,及時採取對策,確保經濟平穩運行。

在必須把形勢和問題分析透、估計足的基礎上,2019年經濟工作的重點可以放在“著力以進促穩,著力調整結構,著力政策協調,著力改革開放”上。

著力以進促穩。保持經濟運行平穩,不在於經濟增長速度高一點或低一點,而是要保持在一個合理區間,能夠兜住就業等民生保障的底,同時也不是被動求穩,要緊緊圍繞保持經濟社會大局穩定這個關鍵,以進促穩、以穩應變,以更加積極進取的姿態、更加精準細緻的行動,在著力推動高質量發展的基礎上,紮實做好穩就業、穩金融、穩外貿、穩外資、穩投資、穩預期等各項工作。

著力調整結構。堅持以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重點聚焦支持製造業、服務業尤其是小微、民營企業等實體經濟,更大程度地釋放活力、更大力度地推進新舊動能轉換。進一步拓展國內市場要求,以促進消費供給升級適度擴大內需,更大釋放消費潛力;進一步著力補短板、調結構、增後勁,擴大政府有效投資,帶動擴大社會投資,提高政府資金使用效率,降低民間投資准入門檻;進一步深化政府“放管服”改革,打造便捷高效、穩定透明、公平競爭的營商環境,設身處地為市場主體著想,戰略地理解穩住了市場主體,就穩住了就業空間,就穩住了市場活力和創造力。

著力政策協調。政策的作用根本在於引導市場形成穩定預期,因此評判政策的效力在於市場主體;政策的出臺和施行也必須把握時機、力度和節奏,政策實施堅決不搞“一刀切”,要因地制宜創造性開展工作,突出精準預調微調,既要有連續性、穩定性、協同性,也要有前瞻性、靈活性、有效性。明年經濟政策的取向可能在於貨幣政策謹慎積極,既要保持貨幣流動性合理充裕,又要堅定做好去槓桿工作,切實把防範化解金融風險和服務實體經濟更好結合起來;財政政策在於更加寬鬆積極,使其在擴大內需和結構調整上發揮更大作用,把實施更大力度減稅降費與釋放更強的市場主體增長潛能結合起來。宏觀政策也要與產業政策、區域政策、社會政策基本協同。

著力改革開放。40年改革開放已經雄辯地證明,改革開放是決定中國命運的關鍵一招。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們取得歷史性成就、發生歷史性變革就來自改革開放釋放的巨大活力。目前國內外經濟政治格局大調整大變革,對我們是挑戰但應該更看作是機遇,短暫的結構性調整、競爭性博弈甚至苛刻性擠壓會帶來陣痛,但只要我們堅定不移深化改革擴大開放,心無旁騖辦好自己的事情,增強發展動力和後勁,充分發揮中國經濟迴旋餘地大、韌性強的優勢,中國經濟向高質量發展邁上新的臺階完全可期。(中新經緯APP)


胡敏:2019年或出現兩個“三期疊加” 需有充分準備

胡敏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