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文化裡的金融邏輯

家文化裡的金融邏輯

很久沒看經濟類的文章了,看完陳志武《金融的邏輯》,摘錄讀後感如下,以督促自己加強這方面的學習。下面從家的角度分析金融存在的意義以及其重要性:金融的核心是跨時間,空間的價值交換。在古代社會,因為交通、生產的不發達,金融的發展沒有社會土壤,但這並不意味著金融的不存在。世界各地的人都會把家作為基本單位來維持社會秩序的穩定以及發展。金融的產生與發展基礎是契約架構與個人權力的保障,因為價值的跨空間、時間交換是以信用為基礎的,因此需要相應的制度去確保交換的公平性!家族成員之間相互幫助其實就是一種規避未來風險的隱形投資,而血緣關係就是人格化了的契約架構!典型例子就是"養子防老",父母擔心老無所養,在年輕時會把大量時間、金錢投在孩子身上,以期待老有所養,這其實就是一種人格化了的金融投資!"孝"文化是儒家思想的核心從金融學方面也可以得到解釋。如上所說,以血緣關係為依託的家隱性來說是為了規避未來風險,是經濟交易的初期形式。父母養孩子的目的是防老無所養,因此,小時候孩子必須對父母服從,要不長大還了得!這種情況就削弱了家的另一種功能---情感交流,孩子的個性受到嚴重壓制,整個社會缺失創新氣氛。儒家的長幼有序,三綱五常從道德上給與限制,是孝文化的制度保障,如果子女不孝,那麼不僅家庭內部,社會方面也會給與不孝子女以巨大壓力。這樣,家文化帶有很重的責任與義務感,極大地剝奪了孩子的權利,壓制人的自由全面發展!經濟獨立是個人自由的基礎。所以就要找另一種方式去規避家庭風險,那就是現代金融!一、金融的基礎是信用信為萬善之本,疑是眾罪之根。信自己,也要信別人;信現在,也要信將來;信親人,更要信不相識的人。只有這樣,金融才能發揮其融會時間,跨越空間的功能,取長補短,各取所需,真正的達致個人的自由解放。而這一切,需要以制度為基礎,建立起值得信任的制度,並通過制度使"信"得以真正實現。二、發展需要是最大的人性尊重通過對各國發展模式的研究,發現有錢的反而沒有發展,而借債的反而發展得好。例如英美,從幾百年前至今,一直處於借債發展的模式之中,而歷代中國,幾乎都沒有缺過錢。通過對未來現金流的折現,加大對現狀的投資,從而創造更加美好的未來,這就是金融對於國家、乃至個人發展的最大功勞。由此思及個人的發展,當我們投資於現狀時,也想到正是國家金融乃至父母的投資,我們在現在才有更多的本事來發展。而我們現在,也要不遺餘力的投資於自己,使自己的身心、技能不斷的得到提升,以金融的思維不斷的發展,積極進取。

家文化裡的金融邏輯

以下是陳志武的經典語句:1、改革開放前的中國是一個有財富但沒有資本的社會;2、千萬不要因為美國的金融創新帶來的問題,就認為我們不放開金融創新的做法是對的。中國必須學會游泳,即使要交學費,也應該去學;3、只要股市還不對民營企業真正開放,培養中國的創新文化要麼是一句空話,要麼就只能繼續依賴香港和美國的資本市場;4、金融證券品種的發展不發展,最終不僅影響到GDP的增長快不快,而且會影響到我們到底娶什麼樣的媳婦,嫁什麼樣的丈夫,有多少自己的自主權和尊嚴;5、證券金融技術和西方制度文化是套餐,要麼就不要,要麼就全要,而不能像超市購物那樣只挑自己喜歡的;6、當一種經濟交易夾雜著其他因素---友誼、情感和親情---那麼,只會汙染人類關係的靈魂。從人類的經驗看,經濟交易交給市場,感情交流留給家庭,這是最好的一種安排,也是市場化分工發展的總趨勢。 〔《金融的邏輯》讀後感〕隨文贈言:【這世上的一切都借希望而完成,農夫不會剝下一粒玉米,如果他不曾希望它長成種粒;單身漢不會娶妻,如果他不曾希望有孩子;商人也不會去工作,如果他不曾希望因此而有收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