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心多用”的人更容易成功?你的大腦還能更高效!

一心多用”的人更容易成功?你的大腦還能更高效!

一心多用”的人更容易成功?你的大腦還能更高效!

一心多用”的人更容易成功?你的大腦還能更高效!

《個體崛起》這本書表達了一個讓我驚奇的概念:成功者都是“三心二意”的。

這個結論並不夠客觀,但2012年,大衛·斯特雷耶(David Strayer)在倫敦展開多任務處理實驗時,發現人群中的確有那麼一小撮人,能夠一邊開車、一邊做數學題、一邊回微信。這些人在人群中的比例大約2%。

這些“一心多用”、“三心二意”的人,不但能夠同一時間完成多個任務,而且相比一次只做一件事,他們“一心多用”時的表現更好。

《個體崛起》的作者spenser自稱香港第一自媒體人,我關注了他的公號,知道他是個“互聯網青年”:經常在多個城市飛來飛去,一邊見客戶一邊構思今天的公眾號推文,同時與對方交談如何能夠讓收入指數增長。

他認為自己的成功基於抓住了風口,實際上他也是個“一心多用”者。只不過,他並不是天生的“一心多用”者。

《個體崛起》這本教你如何多個人超級品牌的書裡,幾乎沒有提到“一心多用”和怎麼才能“一心多用”,但整本書的精華都在這四個字裡。

你想從平淡無味的生活裡跳出來,做自己喜歡做的事同時掙到錢嗎?可以,只要你一邊上班一邊做兼職或上培訓班,一心多用。

你希望得到優秀異性的親睞,同時讓自己較少風險的獲得高質量婚姻嗎?可以,只要你同時與許多異性接觸,廣撒網精挑選,一心多用。

猶他大學心理學教授斯特雷耶認為,“一心多用者”大多是遺傳。絕大多數“一心多用者”,生來就更擅長多任務處理,不具備這個遺傳基因的人,即使再多的練習也不可能做到“一心多用”。

斯坦福大學(Stanford University)的獨立研究顯示,經常一心多用的人,進行更多的多任務處理會變得更糟糕。所以,除非你是天生的“三心二意者”,否則不可能通過練習變得一心多用的。

既然大多數人都做不到“一心多用”,那麼這件事對於大眾是否就是個神話?萬幸,大腦的潛能比你想象得更博大。

我有個高校教師的朋友,通過網絡授課,把自己的時間“賣”給更多學生。於是除了教課,他還要思考如何提高自己的影響力、建立個人品牌、沉澱流量……

他沒辦法一邊上課一邊思考,但他是個謹慎的人,他把上廁所、玩手機的時間也擠出來,一件一件好好思考。

表面上看,他是個身兼多職的“斜槓青年”,實際上,他和我們一樣一次只能做一件事情。他之所以能夠“一心多用”,是因為他把時間放在了不同的格子裡。

能讓我越來越值錢?那這一格多放點時間。守著一份崗位工資不變?那這一格少放點時間。

這是他分配時間的方法,熟練之後就成了“一心多用”。像這種雖然不是“一心多用”,但可以達到一心多用的效果的方法,除了把時間分進不同的格子裡,還可以把兩件事當成一件事情來做。

我有個廣告公司的朋友,利用下班後的時間寫文章給自己創收,做是做到了,但被上司指責工作不夠專注。後來他換了一份媒體工作,工作內容也是寫文章,即使上班偶爾偷個懶也不會被上司指責,於是他成了一個一邊上班一邊給自己增值的“斜槓青年”。

表面上看他“一心多用”,實際上,他仍然一次只做得了一件事情,只不過他把兩件事當成一件事來做:見客戶+寫文,差距太大無法完成。寫新聞+寫軟文,聯繫緊密,只要稍加練習,做起來水到渠成。

朋友A是個自媒體人,也是個全職媒體工作者,她白天利用工作時間蒐集資料,運營自媒體平臺,下班後進行系統的協作工作和媒體專業學習。

表面上看,她每天花在工作上的時間是最多的,實際上,她分配給這三件事的時間幾乎是一樣的。由於長時間的“一心二用”,她對工作和兼職都已經極其熟練,能夠做到媒體工作和自媒體工作的無縫切換,用拿工資的時間磨練自己掙外快的技能。想要做到“一心多用”,提高自己的操作能力是很好的辦法。

去年,我考了二級心理師資格證、運營十多個自媒體平臺、每天朝九晚五的上班,我的時間似乎已經飽和得不能更忙了,但今年我“擠”出了更多的時間。

我報了心理師培訓班並且準備考雅思;我花更多時間在寫作上,豆瓣粉絲破萬,壹心理專欄認證,自媒體平臺粉絲線性增加;我的工作業績得到主管的認可,得到了加薪,開始掌管部門經費並且做一些HR的工作。

去年,我以為我已經做得夠多、夠雜、夠“一心多用”,但今年我做得更多、更雜、更“一心多用”。去年我經常覺得很累,今年我居然覺得比較輕鬆。究其原因,就是我的操作能力有所提高。

2010年兩位法國科學家研究表明,大腦無法同時做多件事情,平時我們所謂一心多用,只不過是快速地在不同任務之間切換。

做一件事所花的時間越短,做另一件事上可花的時間就越多。只要提高做每件事的效率,完全可以達到和“一心多用”一樣的效果。

生活中,具有“一心多用”天賦的人到底是少數派,更多的人用後天的努力發掘方法來實現“一心多用”。只要掌握方法,我們可以憑藉後天的努力,讓自己的行動比“一心多用”更加高效。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