寵物貓滲透千家萬戶 “喵經濟”背後的眾生百態

宠物猫渗透千家万户 “喵经济”背后的众生百态

一隻寵物貓正在接受疫苗接種。(徐展新攝)

宠物猫渗透千家万户 “喵经济”背后的众生百态

張悅製圖

不知不覺間,一種有著大眼睛、尖耳朵和柔順絨毛的小型貓科動物,成了風靡社交媒體、遍佈都市角落的“爆款寵物”。有人著迷於它軟萌的“喵喵”叫聲,甚至還創作了《一起學貓叫》這樣引發眾議的熱門歌曲;“鏟屎官”“貓奴”“雲吸貓”等新興詞彙也隨之出現,彷彿成了現代潮流生活的代名詞。

去年《中國寵物行業白皮書》顯示,全國的寵物貓狗數量接近9000萬隻,其中寵物貓佔比39.7%。再看今年的《中國寵物行業白皮書》,寵物貓佔比上升至44.2%,部分城市的貓狗數量甚至已經出現反超。與此同時,貓主題貼吧和論壇的活躍度、圍繞貓製作的文娛IP數量,遠遠超過了曾經壟斷寵物板塊的狗,展現出“喵經濟”的上升潛力。

在寧波,寵物貓也滲透到了大街小巷、千家萬戶。與其他寵物相比,貓為何更能夠抓住年輕人的心?這種小型貓科動物的背後,是否已建立起成熟的產業鏈?百姓家庭和專業機構養育的大批寵物貓,會演變為影響社會秩序的不穩定因素嗎?帶著疑問,記者接觸了與寵物貓相關的各類人群,試圖觀察“喵經濟”背後的眾生百態。

養貓人: “一邊操心,一邊快樂”

最近半個月,楊誠和李佳忙得不可開交。這對“90後”的年輕情侶分別在高校讀研和國企上班,原本按部就班的生活,卻因一隻寵物貓的加入而變了模樣。

“總是看周圍的朋友曬貓,心裡羨慕,就和男朋友商量著買了一隻。我們的住所面積不大,也沒有充裕的時間帶著寵物出門閒逛,所以養貓比養狗更合適。”通過朋友介紹,李佳輾轉聯繫上一位貓主人,很快敲定價格,花了700元買下一隻三個月大的藍白英短貓。此後數日,這對小情侶陸續在電商平臺下單購買貓籠、貓糧、貓砂、貓砂盆、化毛膏等必備品,並興奮地

在微信朋友圈向好友們公佈“我要有貓了”,收穫數十個點贊和“羨慕不已”的評論。

新鮮勁兒過了之後,他們面對的是“養貓新人”必須跨過的兩道門檻——金錢開銷和精力消耗。

楊誠告訴記者,僅僅兩週時間,養貓的開銷已達1000元,遠遠超過了買貓的費用。此後,他還要定期更新食物和玩具的種類,並隨時準備應對小貓的衛生問題和突發疾病。負責照顧小貓的李佳則坦承“養貓前幾天幾乎沒怎麼睡覺”,在家工作或閱讀時難以集中精力,需要隨時注意小貓的狀態,逗它玩耍、陪它入眠。身邊不少朋友因此放棄,轉手將小貓送給下一任主人。

不過,楊誠和李佳不覺得辛苦,他們付出了時間和金錢,也收穫了許多快樂。“單調的生活裡多了一隻貓,會變得豐富而有趣。朋友們會來家裡看看小貓,大家圍著寵物聊天和玩耍,既滿足了‘吸貓’的願望,也促進了大家的感情,何樂而不為呢。”楊誠說。

與這對小情侶相比,同為“90後”的養貓人姚沫就顯得“專業”不少,她的家裡一度飼養了20只貓,不僅為喜愛小動物的她帶來了快樂,還創造了可觀的經濟收益。

一隻身體健康、品種優良的雌性英短貓或美短貓,價格數千元,如果每隻每年生下三四隻小貓並折價售賣,一年能回本,兩年就能獲得100%的利潤。姚沫養的貓是銷路很旺、頗受大眾歡迎的品種,面向那些喜愛寵物、卻沒有經濟能力在專業貓舍購買優質品種貓的消費群體。通過朋友介紹、電商平臺推介向外銷售,姚沫家的每一窩貓崽會在短時間內被搶購一空。

如今,這條連接無數普通養貓人的產業鏈已經初步搭建起來。渴望陪伴、卻不願出門社交的年輕人四處尋找價廉物美的幼貓,一部分貓主人尚且停留在熟人間贈送或簡單交易的階段,另一部分貓主人卻嘗試著樹立口碑、擴大朋友圈,走上了一條“貓咪微商”的道路,為寵物貓產業的成長提供了土壤和養料。

創業客: “我想讓貓文化為產業賦能”

貓主人之間自發的買賣行為,的確滿足了市場需求,卻也存在消費欺詐的風險。貓的品種、健康難以保證,售後服務的缺失更是為不瞭解寵物貓飼養方式的主人帶來了大量的額外開支。對此,在日本留學六年、切身體驗過當地“貓文化”的寧波人邵然給出了自己的忠告:愛貓人應當瞭解養貓的好處和風險,通過正規渠道觀賞、購買寵物貓,別讓自己的愛心毀掉動物的生命,破壞一個正在迅速發展的產業。

邵然在毗鄰三江口的一條幽靜小巷裡開設了貓主題咖啡店,取名為“貓灣咖啡”。

在中國,“貓咖”早已不是新事物了,它起源於臺灣,之後遍佈全國。僅寧波一地,就有大大小小數十家和貓有關的餐飲門店、書店和禮品店,經營者會將貓放養在門店裡,顧客可以邊消費邊“擼貓”,將人貓嬉戲的場景通過社交媒體進行傳播,幫助門店吸引客流、創造收益。

在邵然的“貓灣咖啡”,寵物貓的展示區域和用餐區域被嚴格區分開來,不允許顧客攜帶食物靠近寵物貓,不允許18週歲以下的未成年人走進展示區域,確保人貓安全無虞。“回寧波創業不過月餘,我就聽說了多起關於‘貓咖’的投訴案件。消費者衝著人貓共存的開放式空間而來,卻因貓毛飄入杯子而投訴商家,這類事情有百害無一利。”邵然表示,“我要求自己扛起正確傳播寵物貓飼養文化的責任,讓更多人習慣和公共區域的寵物貓保持距離,在深入瞭解貓的生活方式、行為習慣後,再近距離接觸。”

“貓灣咖啡”的背後,是得到CFA(國際愛貓聯合會)和WFC(世界聯合貓會)權威認證的貓舍,是平均價格數千元甚至數萬元的優質品種貓,以及交易後長達半個月的上門免費服務。從遠距離接觸到近距離了解,再到購買後和貓舍工作人員的反覆交流,顧客會成為一個更專業的貓主人,儘可能規避安全風險。

記者在店內停留的一個多小時裡,發現貓文化的傳遞和分享無處不在。

有顧客提出“這裡為什麼沒有加菲貓”,邵然就耐心地解釋,加菲貓的確有很好的觀賞效果,但面部清潔麻煩、容易引發疾病,並不適合家養,因此不予展示;還有顧客對長相奇特的無毛貓“斯芬克斯”充滿好奇,邵然就詳細介紹這一品種的特性——很溫順,同時很稀有、很昂貴,對飼養的環境要求嚴苛,需要審慎考慮之後再做決定。如今,無毛貓的後代已被預定完畢,邵然的創業項目也逐漸走上正軌,朝著“改變行業舊面貌”的目標前行。

旁觀者:“需要愛心,更需要責任感”

寵物貓的飼養者大多是都市青年,他們有意願、有動力,但未必有足夠的經濟能力,確保寵物貓在數十年的生命週期裡保持健康。當工作過於忙碌或遭遇不順,購房購車的壓力撲面而來時,許多人會選擇放棄,讓家貓流浪街頭。

貓舍和“貓咖”的經營者亦然。因經營不善而丟棄、導致大批寵物貓在惡劣環境下生存,最終成為疾病傳染的源頭,這樣的新聞並不少見。

前段時間,我們曝光了海曙區多個老小區流浪貓擾民的問題,也和養貓人、經營戶責任感的缺失有關。這些流浪貓大多出自環境優渥的貓舍或居民家庭,從小吃貓糧,不具備野貓的生存能力,且體質偏弱、容易患病。一旦有居民出於善心主動在室外餵養,就會招引大批流浪貓聚集,破壞社區環境、威脅居民健康。

海曙區月湖街道迎鳳社區書記康維亞就因此備受困擾。迎鳳社區下轄的三個小區有大批流浪貓出沒,最多時約有100只。居民自發餵養,卻又推諉不認,只能由社區志願者負責清理和抓捕,多名志願者被流浪貓抓傷而進醫院治療。“老小區老年居民數量多,如果被未接種疫苗的流浪貓抓傷,就會帶來很大的麻煩。”康維亞表示。

楊誠和李佳早早做好了心理準備。因下一次接種疫苗的時間將至,兩人就帶著自家的小貓走進了寵物醫院,簽署疫苗接種知情同意書,為小貓補上了今年全年的疫苗。據瞭解,如今的連鎖寵物醫院大多兼具檢查、治療、美容、暫養及周邊產品售賣的功能,業務的毛利率在50%左右,輻射範圍約3公里。通過搜索引擎,能在寧波找到138家帶有“寵物”兩字的店鋪。以楊誠和李佳前往的上海連鎖品牌“安安寵醫”為例,就在寧波設有5家寵物醫院、2家寵物會所和1家寵物美容師培訓學校,足以滿足周邊社區貓主人的各項需求。

數量眾多的民間愛心組織和政府設立的專業收容所,讓不負責任拋棄寵物乃至影響社會秩序和人身安全的養貓人自慚形穢。在姚沫看來,自己並非專業貓舍的經營者,但不會疏忽寵物貓的衛生和健康,希望將每一隻小貓交到合格的主人手上,成為家庭成員,而不是玩樂的工具;深受日本貓文化薰陶的邵然,更是對拋棄寵物貓的行為嗤之以鼻,“養貓無論窮富,責任感不可缺失。每一隻流浪貓的背後,都是這一產業畸形發展結下的惡果。希望新的秩序儘快建立,讓寵物貓的鑑賞和飼養給人們帶來乾淨、純粹的精神享受。”

記者徐展新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