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6年唱了156首京歌的背後,於魁智在堅守著什麼?

在全國第一次被深圳聘為文化顧問

京劇藝術進校園在我國開展了十年,於魁智說,國家京劇院每年至少40場走進校園,目的就是普及京劇藝術知識,培養新一代京劇觀眾。

這次深圳演出,有全國各地年輕戲迷提前購票飛來深圳,這是進校園的成果。福田作為首善之區,在區域經濟發展同時,注重文化傳承和京劇藝術環境營造,最近我們進入福田3所小學和娃娃們講解、表演、互動,收到了很好的效果,我和勝素是全國第一次被福田聘為文化顧問,他們的舉措走在全國前列,落到了實處。不僅要在福田,還要輻射到整個深圳乃至全國。

46年唱了156首京歌的背後,於魁智在堅守著什麼?


46年唱了156首京歌的背後,於魁智在堅守著什麼?

國家京劇院“戲曲進校園” · 深圳站

京劇集大成者,綜合了音樂、舞蹈、美術、雜技、體操等,更重要是它表現的內涵是頌揚了中華民族傳統美德,傳統劇忠孝禮智信等比比皆是,新編歷史劇的弘揚民族氣節,如精忠報國、楊門女將等,現代劇謳歌時代楷模先鋒、新人新事等,這些都會在孩子心裡紮下根。

說到這裡,於魁智透露,他們正在創排“紅軍三部曲”:《半截棉被》《半條皮帶》和《豐碑》。

已經唱了156首京歌,為了探索一種新的藝術形式

於魁智唱了很多京歌,拍京劇連續劇,還給一些電視連續劇配唱主題,這一切還遭來許多戲迷的疑惑和不解,他是為更好地推廣京劇還是賺取優厚的報酬?

於魁智說,過去我是一個傳統、保守的京劇演員,上學的時候曾給自己制定了業務規劃和發展目標,就是35歲以前要努力地繼承,把優秀的傳統劇目,儘自己最大能力抓緊一切時間去學習。35歲以後,步入中青年,臺上要開始逐步走向成熟,這個時候開始嘗試創作,為京劇創新發展起到一點作用。

通過這麼多年舞臺實踐,讓我感覺到要想普及京劇,推廣京劇,單純以一個劇目的形式遠遠不夠,應該多條腿走路。既有傳統的正宗的嚴肅的京劇作品,也要有運用新的藝術形式表現的作品,如京歌。我從一個人單唱、男女聲對唱,到三個聯唱、四人聯唱,這些年大大小小一共有156首,這其中,有廣大觀眾非常喜歡的作品,也有當時為了某個活動像某個電視連續劇主題歌而唱的。全都不存在為了經濟收入的想法,為什麼一定要參與?就像每年上春晚,只給我們一分鐘甚至半分鐘的時間,就是要利用不同場合,不同平臺去宣傳去推廣。

像劉歡的《情願》它本身運用了很多京劇的音樂與元素,既不像歌也不像戲,這是一種新的藝術形式,為什麼《唱臉譜》、《前門情思大碗茶》、《故鄉是北京》深受廣大觀眾歡迎?就是其中有很多京劇元素,尤其是能讓年輕觀眾喜歡,所以,一定要多條腿走路。

46年唱了156首京歌的背後,於魁智在堅守著什麼?

普及、推廣、弘揚京劇要調動一切思維,一切力量。就像傳頌的《梨花頌》,這是我和勝素老師在2000年創排的交響京劇《大唐貴妃》的主題歌,現在都成了廣場舞,叔叔阿姨們都在傳唱,這裡面沒有京胡,也沒有板鼓,旋律是我們京劇的旋律,用京劇演唱的方式來演唱,又有現代交響樂的烘托,大家能喜歡這也是讓我們感到欣慰的。

小眾藝術走向大眾化 貨賣給識家 戲唱給知音

京劇為何昔日繞樑美,今朝蕭條無限秋,從大眾成為小眾,現在再次大眾化談何容易?於魁智說,讓每個人都能接受也不可能,貨賣給識家,戲唱給知音,像老一輩的戲迷,京劇已注入他的生活和血液,不用爭取他們,多年都是支持關愛呵護不離不棄。

新觀眾需要培育,演員要傳承,觀眾也需要傳承,對於京劇來說是有前景的,文化是中華民族的血脈,國家對傳統文化越來越重視,比如,每年新年晚會國家領導人都和戲曲演員歡聚一堂,已經連續20多年。

如何讓更多的人走進劇場?他認為,必須順應新時代新觀眾的審美需求,圍繞國家建設和發展,以對民族有益的角度進行創作,創作一批立得住、唱的響、傳得開的,內容積極向上、能夠凝聚人心凝聚中華民族力量的作品。

46年唱了156首京歌的背後,於魁智在堅守著什麼?

在後臺接受採訪

於魁智堅信,隨著舞臺實踐不斷打磨,國人教育水平提高,慢慢會有沉澱,過去在大學生中《黃土高坡》、《縴夫的愛》盛行一時,現在關注古詩詞和傳統藝術,這是很好的迴歸,要抓住機遇不斷擴大傳統戲曲的影響。

從酒店到演出現場的路上還在練功、對詞

於魁智清晰地記著他第一天走向舞臺的日子:1972年4月3日,至今已整整46年,氍毹人生,滄海桑田,無論經歷了多少社會的變遷和誘惑,他始終堅守著。

80年代,商潮滾滾,同學同事有的出了國,有的經商當了老闆,就連排練廳也被改造成歌舞廳,可於魁智一天也沒有停止練功,每天堅持到老師家裡學戲。他堅信,京劇一定會有前景,是寶貴的東西就不會被埋沒。

46年唱了156首京歌的背後,於魁智在堅守著什麼?

李勝素、於魁智《太真外傳》劇照

現在,於魁智每天要排戲、要演出、要創作、更要作為院裡的管理者有大量行政事務壓身,“現在還有時間每天堅持練功嗎?”我問。“當然,每天都要練功、說戲、吊嗓子,我是職業演員,對自己從事的職業高度認真。”

當天晚上在大劇院演《太真外傳》,下午在從酒店到劇院的路上,他還和李勝素在車上對臺詞,“我們合作了20年了,可以說不用思考都可以唱下來,但任何時候不能大意,因為很多觀眾是第一次走進劇場,如果沒有達到預期效果第二次就不來了,培養一個觀眾很難,需要花費很大心力,傷害觀眾卻非常容易,懈怠偷工減料就會被看出來。很多觀眾是帶著對京劇藝術的仰望和渴望來劇場的,怎麼才能對得起他們,就是全身心!”於魁智說。

現在和過去作為演員不一樣了,不但要自己唱好,更要帶動身邊的人的業務水平,團隊管理作風建設,有責任有義務有擔當,所以儘管很辛苦,屬於自己的時間很少,也樂此不疲。

深圳有很多京劇神童

於魁智告訴記者去年和今年,他們在深圳進校園,在孩子中看到很多京劇神童,他說,深圳的家長非常有遠見,很多傳統劇目都是給青少年很好的啟發,比如,“岳母刺字”精忠報國,“釣金龜”母親教導兒子孝道。

喜歡京劇研究京劇對於青少年成長會起到意想不到的積極作用。很多家長願意送來學習,報名非常踴躍,這樣,我們既發現了京劇人才,又進行了很好的思想啟發和教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