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少波與《通道轉兵》:長征中一次鮮為人知的轉折點

杨少波与《通道转兵》:长征中一次鲜为人知的转折点

《通道轉兵》影像。

12月12日,通道轉兵紀念日。

遵義會議是眾所周知的中國革命歷史上重要的轉折點,而在遵義會議之前的“通道轉兵”,卻長期不被人們所知,甚至在通道都鮮為人知。楊少波,一位出生湘西通道大山深處的侗鄉之子,從產業工人到縣委常委、常務副縣長,再到懷化市文聯黨組書記、主席,在他勤政務實、躬耕為民的人生裡,因“通道轉兵”這一重大長征史實的文學表現, 從而實現了他人生價值的精彩轉變……

《通道轉兵》的創作之路

通道是一塊紅色的沃土。1930年12月至1934年12月4年間,先後有鄧小平率領的紅七軍和王震、肖克率領的紅六軍及毛澤東等中央領導人率領的紅一方面軍途經這裡,在侗鄉播撒下革命的火種,不斷壯大革命隊伍。而1934年12月12日中央紅軍領導人在通道老縣城縣溪鎮恭城書院舉行會議,確定了轉兵貴州的偉大決策,成為長征途中一次生死攸關的重大轉折點,史稱“通道轉兵”。

楊少波生於通道,長於通道,工作於通道,恭城書院的淡雅書香和紅色靈韻薰染、滋養了他,強烈的赤子情懷讓他走上了《通道轉兵》的創作之路。為還原這段歷史,宣傳它應有的歷史價值,楊少波在繁忙的工作之餘,開始了長達數十年的紅色文化研究與創作。作為一名基層幹部,一名業餘的黨史研究者,要還原一段重大的歷史事件,其難度可想而知。一路走來,不知遇到了多少難以克服的困難,面對了多少的委屈不解、冷嘲熱諷和輿論壓力,但長征精神讓他痴心不改。為研究和創作《通道轉兵》,他閱讀了幾千萬字的歷史和文獻資料,開始了“一個人的長征文化”苦旅,先後實地考察紅軍長征經過的重要之地——江西瑞金市,廣東仁化縣,廣西興安縣、全州縣、龍勝縣,湖南宜章縣、汝城縣、桂東縣、城步縣、綏寧縣、靖州縣,貴州黎平縣、鎮遠縣、錦屏縣、翁安縣、遵義市等,還考察了紅軍經過的通道所有鄉鎮的145個行政村,採擷彌足珍貴的歷史碎片;然後又到北京,請教於中央文獻研究室和中史黨史委專家領導,並專程拜訪在軍事科學院工作的毛澤東的兒媳邵華、嫡孫毛新宇等。同時,他積極撰寫文章,廣泛收集有關資料,籌集電影拍攝經費,真可謂“衣帶漸寬終不悔,為伊消得人憔悴”。

功夫不負有心人。在2007年建軍80週年之際,凝聚了楊少波數十年心血的30餘萬字的《通道轉兵》一書終於付梓出版,填補了黨史、軍史在這一領域的空白。左權將軍之女左太北在該書首發時發來賀電,稱讚他做了一件有意義的事。共和國開國元勳子女們重走長征路經過通道時,都對他的努力表示了感謝和尊重。

杨少波与《通道转兵》:长征中一次鲜为人知的转折点

12月12日,通道轉兵紀念日,《通道轉兵》的主創者楊少波和文藝家來到轉兵紀念館獻花。

杨少波与《通道转兵》:长征中一次鲜为人知的转折点

電影《通道轉兵》開機儀式。

破繭成蝶的電影夢

通道紅色文化綿長厚重、熠熠生輝,民族文化古樸濃郁、神秘撩人,生態文化五彩斑斕、旖旎秀麗。2009年,通道縣委、縣政府審時度勢提出了“生態立縣、旅遊興縣”的科學發展戰略,《通道轉兵》電影拍攝被列入紅色旅遊開發“五個一工程”。作為通道紅色文化的拓荒者,楊少波當然對通道的紅色旅遊寄予了更多的期望,他毅然挑起了《通道轉兵》電影創作拍攝這副沉甸甸的重擔。

“把通道轉兵拍成電影,不僅僅是打造一張宣傳推薦通道的名片,更是肯定通道人民對黨史、軍史做出的歷史貢獻。”楊少波對這部電影的誕生有著更高層次、更加深邃的詮釋。他挑燈夜戰進行劇本創作,並數次遠赴長沙向時任湖南省政協副主席、省文聯主席譚仲池求教劇本創作之道。譚仲池就劇本的創作提出了許多意見和建議,並親自參與撰寫工作。2009年11月,歷時一年,五易其稿,《通道轉兵》電影劇本終於順利出爐。

鑑於該劇本屬於重大歷史題材,在通過國家重大歷史題材審查領導小組的審查時,由於種種原因,一度未獲通過。但楊少波並沒有失去信心,“只要有1%的希望就要付出100%的努力”。他數次奔赴北京向相關部門和領導彙報,在對劇本重新創作後終獲審查通過。經過精心策劃和運作,作為建黨90週年的獻禮大片,由懷化市委、市政府和通道縣委、縣政府及瀟湘電影集團聯合拍攝的電影《通道轉兵》,於2010年12月26日在通道縣老縣城——縣溪鎮恭城書院舉行了隆重的開機儀式。

劇組在通道進行了長達近兩個月的實景拍攝。在這期間,楊少波白天忙於政務工作,晚上承擔影片拍攝總調度、總協調服務的角色,每天工作至次日凌晨。他還時常深入拍攝現場看望、慰問演職人員,幫助劇組解決各種困難,使拍攝工作順利推進,在2011年春節來臨前如期完成了在通道的實景拍攝任務。該片於2011年6月在北京人民大會堂舉行首映式,“七一”建黨90週年前夕在全國公映。

隨著“通道轉兵”歷史廣為人知,通道縣也完成了一次社會發展大“轉折”, 楊少波也從常務副縣長的位置上來到了市文聯主席的崗位上, 實現了人生的轉變。

2013年,廣鐵集團開通了一條“長沙——通道”的紅色旅遊專列。2014年,通道建立了3500平方米的通道轉兵紀念館,打造了一個4A紅色旅遊景區和全國愛國主義教育基地。據該縣旅遊部門統計,2012至2016年,來通道旅遊的人數超過了1000萬。

杨少波与《通道转兵》:长征中一次鲜为人知的转折点

懷化市文聯黨組書記、主席楊少波走進軍營宣傳紅色文化。

恭城書院的虔誠鼓手

恭城書院,一座始建於宋崇寧四年(公元1105年)的古老書院,因通道轉兵光芒四射、永載史冊。今天,這個中國革命的轉運福地,已成為“貴陽—凱里—鎮遠—黎平—通道—桂林”這條全國紅色旅遊黃金線上的一朵奇葩,諸多的遊客紛至沓來瞻仰、膜拜。

在恭城書院這座紅色大講堂裡,楊少波是一位虔誠的鼓手。近年來,一些重要領導和知名人士來通道參觀恭城書院,楊少波成為現場講解的首要人選,一些旅行團隊甚至點名要他這位首席講解員進行講解,而他只要時間上安排得過來,總是爽快答應。2008年,臺灣政治大學張駿逸教授一行參觀考察恭城書院,楊少波為來自臺灣的同胞做“通道轉兵”講解,並與他們結下了深厚的情誼,開創了通道侗鄉對臺民族文化交流的嶄新局面。2010年4月,時任第二炮兵政委張海陽上將來通道參觀恭城書院時,楊少波擔任講解。作為一名義務講解員,楊少波常說:“講解‘通道轉兵’是工作之餘的義務,而這項興趣和愛好已成為融入生命裡的一項重要工作,宣傳推介‘通道轉兵’是一件快樂而有意義的事。”2017年“七一”前夕,楊少波受中國人民解放軍火箭軍某基地邀請,再次走進軍營做“通道轉兵”專題和長征精神講座。多年來,他時常走進各級黨政機關、大專院校、鐵路單位和基層鄉村與企業等講解“通道轉兵”,弘揚紅色文化;積極策劃組織重走長征路、排練紅歌會、種植紅軍林等活動,讓紅色精神滋養、鼓舞、鞭策湘西侗鄉和武陵山區的青少年及幹部群眾。

杨少波与《通道转兵》:长征中一次鲜为人知的转折点

楊少波部分紅色文藝作品。

勿忘初心,延續紅色激情

2011年6月,楊少波調任懷化市文聯黨組書記、主席後,繼續用他的方式延續著紅色激情,按他的話說,到哪個山就要把哪個山的歌唱好。首先他將文聯活動做成品牌,“走進社區”“軍民共建”“赴臺交流”“鄉村藝術節”“文藝惠民”這些文聯品牌活動,每年都要舉辦,深得社會各界的好評。其次,先後創作了一批宣傳紅色文化的文藝作品。

2015年,楊少波擔任紀念抗戰勝利70週年獻禮片《受降前夕》的策劃、製片人和演員;創作了《一曲凱歌天下揚》《通道轉兵》等紅色歌曲,宣傳紅色文化,多次獲湖南省“五個一工程”獎和全省“中國夢”主題徵歌金獎及銀獎。隨後他又在紅軍長征勝利80週年之際,牽頭舉辦了“湘桂黔三省七州市文藝家重走長征路”活動,獲得了中國藝術報、人民網、湖南日報等媒體的大力支持,取得良好的社會反響,並創作出了一批紮根人民、深入生活的紅色文藝作品。

不忘初心,延續紅色激情。楊少波願做前行路上一枚鋪路之石,讓“通道轉兵”永放光芒,成為全國人民的共同記憶。(通訊員 趙志高 蔣莉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