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6年的瀋陽市區:人少車少,出行方式縱跨幾個時代


1986年的瀋陽街頭,一個烤紅薯攤前,兩位女士正在品嚐農家美味。作為遼寧省省會,在現如今的城市排行中,瀋陽已經躋身新一線。然而在上世紀八十年代,瀋陽還是另外一番景象。

那個時候,不算遠的日常出行,人們基本靠步行,共享單車之類壓根還沒影兒的事兒。路旁一位大媽拉過來一個小車,坐在凳子上售賣冰果。八十年代,冰箱還沒有普及。

一個住宅小區外圍,駐紮了幾個飲食小攤子。所售賣的也都是些關東煮、捲餅等頗具中國傳統風味的快速食品,圖中一個年輕人騎著自行車,正在挑選自己喜歡的口味。旁邊摞了幾個筐子,裡頭滿是啤酒和飲料。

八十年代,改革開放過去了幾年,各地都是紅紅火火,一派新氣象。圖中一個沿街小區外面,建築工人正在新建商鋪。圍牆上張貼了一張標語:積極開展質量月活動,創全優工程求實際效益,讓用戶滿意。

市區內一條道路上,人煙稀少。一位大哥騎著腳踏三輪車拉了幾條鋼筋,現在基本都是電動三輪車樂。不遠處是一輛市區公交車,造型古樸老舊。

身為清朝發祥地,瀋陽也是一座歷史文化名城。人稱“一朝發祥地,兩代帝王都”。建國後曾長期是國內第四大城市,圖中一個十字路口,交警正在執勤,駕駛的還是老式的邊三輪,現在可老值錢了。

圖為八十年代的瀋陽火車站,廣場上停了一整排小汽車。可見那時候瀋陽還是走在國內多數城市前列的。數十年過去,瀋陽站已經大變樣,另外一個火車站瀋陽北站也氣派得很。

瀋陽現有的商圈中,中街太原街三好街都很出名,北行也差不了多少。八十年代的時候,北行看上去也很氣派,寬闊的馬路上放置了欄杆,行人井然有序,洋氣的商鋪鱗次櫛比。

圖中一座大樓充滿西式風格,門樓上會賓樓三個大字格外醒目,門口附近停滿了自行車。歷史上,瀋陽是以裝備製造業為主的重工業基地,有著共和國長子的稱號,也是當值無愧的大城市。

受益於重工業優勢,瀋陽在八十年代雖然有了不少小汽車,可人們日常出行方式仍然五花八門。圖中一位老伯就駕著一輛馬車走上了街頭,從步行到騾馬,到自行車三輪車,一直到邊三輪摩托車和小汽車,這交通工具也真是縱跨了幾個時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