慶城,穿越在幽暗和斑駁的古洞中


慶城,周禮廣場,一個高聳的以“周”字型和鳳凰組合成雕塑,矗立在廣場中央。它在告訴著每一個來到這裡的人們,這裡有遙遠的故事要向您訴說。

慶城,穿越在幽暗和斑駁的古洞中

慶州,一座活著的千年古城。一條鮮亮的廣告語,立刻吸引了人們的眼球,讓我們產生了探尋的極大的衝動。

慶城,穿越在幽暗和斑駁的古洞中

怎麼能說一座城的死與活呢?為什麼說,慶州是一個活著的千年古城呢?我們帶著滿滿的好奇心,穿過慶城古城的南門嘉會門,走進古城的老街。說實話,這裡似乎沒有太多的古蹟,就連嘉會門都是2005年重修的。

慶城,穿越在幽暗和斑駁的古洞中

據朋友介紹,上個世紀七十年代以前,這裡以明清建築為主。隨著與時俱進,古建築幾乎已經很少了。在犄角旮旯處還可以看到明清建築的殘存。最典型的是建於明代的“周舊邦木枋”、鵝池洞、和普照寺了。

慶城,穿越在幽暗和斑駁的古洞中

鵝池洞位於慶城南街鵝池洞巷子口古城垣內。這是一個不起眼的地方,它沒有高大上。斑駁的小路把我們引導到一個幽暗的洞口。抬頭一看,洞口上一塊石刻匾額“鵝池洞”。

慶城,穿越在幽暗和斑駁的古洞中

仔細辨認隱約可以看清,此匾為清宣統元年重修時所建。據民間傳說,周祖不窋曾經在這裡養鵝,因此叫鵝池洞。不窋是“后稷”的兒子,大約生活在距今4000年時間。周人在此地建城,開挖窯洞,燒製陶器,開墾荒地,發展農業,為後來的周朝崛起奠定了基礎,慶陽也成為我國農耕文明的發祥地之一。鵝池洞是周人為防備敵人進攻而修建。當初,周祖不窋帶人沿山挖了一條取水密道,河水自然就流到了洞內,不用出城就能從洞中取水了。這就是鵝池洞的雛形。

慶城,穿越在幽暗和斑駁的古洞中

一個幽遠的傳說更能讓人們產生探奇的衝動。我們沿著一串長長的臺階走進陰暗的洞內,臺階被分成好多個平臺,平臺和平臺之間,又是臺階相連,洞內全部用卵石鋪就。走出洞口心中好有疑惑,這難道就是大名鼎鼎的鵝池洞?朋友告訴我們,這是鵝池洞的上洞。

慶城,穿越在幽暗和斑駁的古洞中

有一段民諺,流傳在慶城,“石頭壘牆牆不倒,鵝池擔水不用舀,龍王送柴燒不了。”站在洞口,回首相望,心中似乎恍然大悟。原來,這裡的城牆跟我們常說的城牆完全不一樣。我們進洞的時候,是在城中的地面上,出洞來到城牆腳下。原來古城是建設在一個高地上,古人削土成牆,然後從河裡挖來的石頭堆砌而成,所以說石頭壘牆牆不倒。這個地方還非常隱秘,據說從河裡根本看不到洞口。

慶城,穿越在幽暗和斑駁的古洞中

水是人們生存的命脈,尤其在缺水的黃土高原上,有了水源,就立於不敗之地了。也可以說鵝池洞才真正古城“活”著的象徵。儘管歷史久遠,幾經修葺,在農耕時代,這裡的功能從沒有喪失和改變。

慶城,穿越在幽暗和斑駁的古洞中

遙望古城,思緒萬千,穿越上洞,下洞是個什麼模樣呢?朋友帶領我們沿著陡峭的石階緩緩而下。

慶城,穿越在幽暗和斑駁的古洞中

下洞的洞口在一塊凹地裡,四周長滿了雜草和樹木。可以清晰的看出來,有一些地方是近年進行過大修的。一個不長的凹地裡有兩個天井。我想古人真聰明,它不僅使洞裡有了自然光,重要的在於它的防禦功能。站在上面攻擊下面的進犯著,簡直可以說是易如反掌。

慶城,穿越在幽暗和斑駁的古洞中

下十幾級臺階,就可以看到天井了。所謂的天井其實就是一處豎井,斑駁陸離的青磚上長滿了苔蘚,將四周的黃土層包裹得嚴嚴實實,形成了一個四四方方便於防守和汲水的井口。豎井有七八米深,仰起頭,好似坐井觀天。水量充足時,人站在井口便能汲水,戰鬥緊急時這裡也能作為防範敵人偷襲的要隘。周人先祖修建鵝池洞時,必須要解決鵝池洞的防衛隱患,否則鵝池洞就是留給敵人的一個通道。古人的智慧遠遠超出我們的預想,人們想出了在取水洞中養鵝。這樣既能觀察水的變化,也能及早發現敵人偷襲。

慶城,穿越在幽暗和斑駁的古洞中

鵝的警覺性遠遠超過人類,尤其是聽覺很靈敏,遇到陌生人或其它動物時就會高聲鳴叫以示警告,有的鵝甚至用喙啄擊或用翅撲擊。養鵝報警自古就有。蘇東坡就曾寫道:“鵝能警盜……”。明末清初,還有個“朱阿堯養鵝守寨”,擊敗清軍的偷襲。古羅馬人也曾有用鵝報警的事情,還做出禁殺鵝的戒規。周人先祖用了一個簡單的辦法就解決了難題。

慶城,穿越在幽暗和斑駁的古洞中

洞口上方是一處品字形的痕跡,看得出來曾有石匾之類的東西。甚至還有人推測,懸掛在那裡的應該是范仲淹題字。洞用清一色的青磚砌就,溼漉漉的青磚,長著苔蘚,稜角早已被磨去了。走在洞裡似乎可以看到歷代修葺的印記,水滴的叮咚聲似乎在述說,訴說著這裡曾經的數千年曆史。

慶城,穿越在幽暗和斑駁的古洞中

過了天井,順臺階走下去,洞內越來越暗。忽然,一抬頭髮現前面有天窗似的光亮,那就是出口了。眼睛逐漸適應了洞內的光線,洞內兩壁上鑲嵌石碑,吸引了我們的目光。石碑高低錯落,高的在洞頂上,低的觸手可及。人們用碑刻來記錄歷史,歷史也在一塊塊碑刻中閃光。

慶城,穿越在幽暗和斑駁的古洞中

洞壁上鑲嵌的碑刻現存有7塊,有慶曆七年(1047年)的、熙寧元年(1068年)的,也有明正德、嘉靖年的。這些碑文都是圍繞著鵝池洞做文章,或記述修浚的情形。歷史上這曾是慶城的八景之一,令文人墨客流連忘返,取水洞牆壁上也因此留下了不少歷史華章。

慶城,穿越在幽暗和斑駁的古洞中

沿著臺階直下,到洞的最邊上,就是慶城人說的東河了。東河叫柔遠河又名馬蓮河東川,發源於華池縣喬河鄉墩兒山,流經華池縣、慶城縣,在慶城縣縣城匯入馬蓮河。

這條河兩岸也是黃土高原遠古文化的發源地之一,在馬蓮河下游,舉世聞名的黃河古象化石就出土在這裡。而距此地幾十公里的地方出土的化石,也證實在20萬年前,這裡就有古人類生存。周祖在慶城的傳說也是漫長歲月中一束耀眼的火花。

慶城,穿越在幽暗和斑駁的古洞中

光亮處就是取水口了,由於河水上漲,洞內積水,我們無法走出洞口看到柔遠河了。光亮處就是取水口了,由於河水上漲,洞內積水,我們無法走出洞口看到柔遠河了。

慶城,穿越在幽暗和斑駁的古洞中

走出鵝池洞,我們看今天的古城,看今天的鵝池洞風景區。這裡歷代均有修葺,尤其最近進行了大規模的整治,形成了較大規模,曾經亭榭廟宇交映成輝與周祖陵合藥王洞景區隔河遙望,讓這裡形成一個具有全域旅遊各項功能的成熟景區。

慶城,穿越在幽暗和斑駁的古洞中

慶城,穿越在幽暗和斑駁的古洞中

如果不來這個古洞,你就不會認識慶城為什麼叫“一座活著的千年古城”。在幽暗和斑駁中去穿越,你的思緒也會踏上千年的行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