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米苗期死苗、紅苗、紫苗原因

一、死苗原因

1、藥害

使用農藥或除草劑,超過一定濃度,能形成顏色不正常的葉斑,如白斑或褐斑。幼芽及根捲曲或變粗,植株生長受抑,苞葉縮短或穗粒外露。敵敵畏、敵百蟲、辛硫磷、功夫、2,4一D等施用過量均有可能造成藥害。施用或飄移過來的2,4-D,可使葉片捲曲成洋蔥葉,下部莖葉叢生在一起,氣生根上卷不與土壤接觸;施用辛硫磷過量可致葉片局部或大部分變白,最終導致葉片乾枯似凍害狀。

2、肥害

播種時過多的可溶性氮、鉀等化肥接近種子時,會抑制種子萌發或出土後死亡,殘存苗矮化使葉片變黃或枯死。

3、高溫乾旱

玉米苗期遇有較長時間缺雨,造成大氣和土壤乾旱,不能在土壤缺水時滿足玉米生長髮育的需要易造成死苗。玉米苗期乾旱幼株的上部葉片捲起,並呈暗色。嚴重時葉片邊緣或葉尖變黃,隨後下部葉片的葉尖端或葉緣乾枯。在疏鬆沙土上幼苗乾枯而死。

4、上茬殘留除草劑藥害

麥田除草劑施用過晚 早春由於氣溫低,部分農戶麥田化學除草時間推遲至4月10日後,因草齡較大,相應地加大了巨星、苯磺隆的使用量,比常規用量擴大0.5--1倍,增大了土壤農藥殘留。夏玉米播期大都在6月5~10日。巨星、苯磺隆的使用期限離下茬作物播種60天之後為安全期,這樣部分農戶的上茬施藥與下茬種植期距未達到安全期,導致玉米產生藥害。

5、苗枯病

夏玉米感染苗枯病葉鞘變褐色呈撕裂狀,葉片發黃,邊緣呈枯焦狀,心葉捲曲,易折,以後葉片自下而上逐漸乾枯;無次生根的產生死苗,有少量次生根的形成弱苗。

二、死苗防治措施

1、選用抗旱、抗病品種。

2、採用配方施肥技術,適時適量施用,不宜過量。

3、使用除草劑時嚴格選擇品種和掌握用量,避免濃度過高,不宜在喇叭口直接噴灑。4、在玉米田不要用敵百蟲、敵敵畏等敏感殺蟲劑,施用辛硫磷防治地下害蟲時嚴格掌握用量。

5、乾旱或發生藥害後,要及時澆水,加強管理。

6、用尿素、磷酸二氫鉀水溶液及過磷酸鈣、草木灰過濾浸出液噴霧,能夠降溫增溼,同時可給葉片提供必須的水分及養分。

7、發現苗枯病,可任選下述一種農藥對莖基部噴霧:50%多菌靈600倍,20%三唑酮1000倍,惡黴靈3000倍,連噴2次。

近些年,隨著我國農業經濟的發展,我國的三大主糧之一的玉米的種植面積,也在不斷的增加中,而在玉米生長時期,經常會出現這樣一種狀況,玉米在3~4葉期出現紫紅色的植株,有的到玉米7~8葉時仍不退色,這種現象我們稱為玉米紅苗。

短時間的"紅苗"問題還不大,"紅苗"時間過長,則嚴重降低產量。紅苗可造成植株矮小,葉片葉綠素含量變低,根系活力下降等為害。

三、紫苗病因分析

這種現象多從玉米3葉期~4葉期出現,有的長至7葉~8葉時仍不褪色。有的只是葉片的部分發紅或紫。嚴重時整個葉鞘和莖部均為紫紅色。

發生"紅苗"的原因很多,主要有以下幾個原因造成。

1、植株缺磷。

土壤中缺磷,滿足不了玉米苗期的生長需要,根系生長髮育受阻,幼苗生長緩慢。由於幼苗體內磷的含量逐漸降低,故葉片由暗綠變紅或紫色。

2、田間積水。

田間排水不良,土壤溼度大,影響了根系的呼吸、代謝作用,根系的生長受阻,導致植株營養不良而發紅、紫。

3、地下害蟲危害。

幼苗根系被地下害蟲咬傷(比如金針蟲),吸水、吸肥能力變弱,導致幼苗變弱,形成紅苗。

4、低溫也可引起玉米苗發紅。

在東北地區或黃淮海春播玉米,玉米種植較早,在早春因"倒春寒"產生冷害,會造成玉米苗全株發紅。此種情況,隨著溫度的升高,紅苗現象會逐漸緩解,後期消失。

5、藥害、蟲害也可引起玉米苗發紅。

藥害、蟲害等引起玉米苗體內糖代謝受阻、產生大量的花青素苷,形成紫紅色苗。若大面積發生,須及時向當地農業部門的專家諮詢,查明原因後,可有針對性地進行補救。

6、其他原因。

土壤過於粘重,播種過深或淺,以及施肥不當引起"燒苗",藥劑處理不當引進幼苗中毒等都會導致"紅苗"。

四、紫苗防治措施:

1、早施磷肥,要以速效磷肥為主,每畝可施過磷酸鈣10~15公斤,還可結合防蟲噴施1%的過磷酸鈣浸出液。

2、整平土地,開挖排水溝,做到雨停水乾,田不積水。

3、搞好地下害蟲的防治,使用包衣種子,必要時可以使用拜耳速拿妥二次包衣。

4、對於播種過淺或早苗,要適時澆水,中耕鬆土保墒,以促壯苗。

5、如果在田間已經出現了紅苗,可葉面噴施300-500倍液的磷酸二氫鉀加芸天力2~3次,每隔3天噴1次;,調節生長平衡營養。

作者:XXX;來源:農之道;農產品期貨網轉載本文僅為傳播更多信息為目的,並不表示本網認可文中作者觀點。若轉載文章作者有認為本網有不妥之處,請致電本網010-51289506聯繫,本網將立即與您磋商並解決相關事宜。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