降準不夠降息來湊?2019年撒錢模式大重啟?


降準不夠降息來湊?2019年撒錢模式大重啟?

2019年將是一個極度分化的結構年,資產沒有所謂的剛剛好,只有優勝和劣汰兩種區別。


2018年,中國加息停了,降準來了。


經濟在經歷2017年休克式療法後,2018年市場出清的節奏在明顯加快,債務違約也在上半年集中爆發。


隨著三季度GDP增速下滑至6.5%,“降準+降息”組合的呼聲越來越多。

經濟下行就要放水,已經成為大部分人的共識。

如果說2018年是貨幣政策急剎車的一年,那麼2019年的貨幣政策會怎麼樣?央行會降息嗎?


根據彭博社的統計,11月中國在岸債市的違約規模超過200億元,創歷史新高。

如果按年度計算,2016年違約金額是394億元,2017年是337億元,2018年則暴增2倍至1005億元。

降準不夠降息來湊?2019年撒錢模式大重啟?

很多人會很吃驚,因為沒有發覺下半年有雷潮發生,為什麼違約反而更嚴重了?

答案很簡單,下半年違約的主要是信用債。

信用債的投資者並不是普通老百姓,所以不會像上半年雷潮那樣波及成千上萬人,自然就感覺不到債市在違約。

如果用雷聲大雨點小形容上半年的互金雷潮,那麼下半年的債市雷潮就是雷聲小雨點大。

截至2017年末,中國債券市場主要債券存量規模達到74.14萬億元,而中國股市市值是56.62萬億元,網貸行業貸款餘額是1.22萬億元。

按照債市的體量,一旦發生違約潮,影響最恐怖。

然而今年債市表現同樣也是最讓人感到意外,幾乎所有資產都在跌,唯有債市的價格一直在反彈。

菜導在這裡普及一個知識點,債券價格和收益率是負相關關係。債券價格上漲,則收益率下跌,反之收益率上漲。

而債券的收益率和市場利率是正相關關係,市場利率走低,則債券收益率跟著走低。

說白了就是和錢的多少有關。當市場上的錢越多,錢就越便宜,市場利率越低,買債券的錢也就越多,債券價格被需求推高。

降準不夠降息來湊?2019年撒錢模式大重啟?

今年錢多嗎?多,銀行的錢特別多,同業拆借利率已經回到2017年的起點了,說明銀行根本就不缺錢。

為什麼銀行會錢多?因為今年央行降準撒了很多錢,都在銀行手上。而銀行是購買債券的主力,所以今年債市也跟著走牛。


最近有一組數據特別有意思,截至12月10日,央行連續32個交易日沒有展開逆回購操作。

這是自2015年5月以來,央行公開市場“休假”最長紀錄。

正回購,就是央行賣債券給銀行,讓銀行手裡只剩債券,沒啥現金,間接提高借款利率。

逆回購則是央行從銀行購買債券,確保銀行的流動資金充裕。銀行有錢了,提供給市場的貸款額度就充足了,沒準利率還能降一降。

以往,年底都是流動性最緊張的時候,基本上每年都有逆回購操作,就算是去槓桿最猛的2017年也是如此。

降準不夠降息來湊?2019年撒錢模式大重啟?

但是今年風格大變,連續32個交易日沒進行操作,也就是說在10月降準之後,央行就進入了難得一見的佛系狀態。

據央行數據統計,今年央行通過公開市場操作累計淨回籠資金約1.2萬億元。

從今年M2增速來看,實際上央行並沒有打開大家所期待的水龍頭,10月M2增速也下滑至歷史低點8%。

降準不夠降息來湊?2019年撒錢模式大重啟?

此前的降準,是為了拉長資金週期,緩和市場的償債壓力而已,但貨幣供應的總閘門並沒有沒鬆開。


眼下,中國經濟面臨兩個困難,一個是經濟下行壓力,另一個是宏觀槓桿率過高。

不管是中央政治局會議提到的“GDP增速6.5%”,還是機構預測的“明年GDP增速6.2%”,都符合監管描述的“經濟下行壓力有所加大”。

今年企業賺錢嗎?答案是大部分都不賺錢。

根據國家統計局公佈的數據,10月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實現利潤總額同比增長3.6%,增速比9月放緩0.5個百分點。

今年10月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增長8.6%,企業賺錢靠老百姓消費,現在消費熄火了,企業還怎麼賺錢?

降準不夠降息來湊?2019年撒錢模式大重啟?

另一方面中國宏觀槓桿率是255.9%,不管是居民、政府還是企業,繼續加槓桿的空間已經很小。

最近美國釋放明年加息減速的信號,有人說中國貨幣政策可以喘口氣了。

其實根本沒時間喘氣,如果美國經濟明年突然減速,貨幣政策轉向寬鬆,中國還有繼續寬鬆的空間嗎?

如果槓桿沒有降到安全線,繼續加槓桿只會讓自己在下一輪收緊時死得更快。

美國每一次貨幣轉向都是在經濟危機之後,先把債務槓桿出清,有空間之後再加槓桿,但是由於中國的特殊國情,每次都是沒出清槓桿就開始轉向。

很多人都以為今年是貨幣政策的轉折點,雷潮倒逼政策轉向。

但是今年1月央行第一次降準,計劃是在2017年的9月底宣佈,當時經濟沒有大幅下滑,也沒發生雷潮。

央行制定貨幣政策是以預期管理為主,2018年降準也是早有準備。

明年會不會降息?

今年降準已經說明了問題,繼續寬鬆意義並不大。

很多人說寬貨幣,但是沒有寬信用,所以就算是降準,債務還是一樣出現違約。

但是為什麼沒有寬信用?最大的原因之一是2017年的金融整治,提高了金融監管的標準。

現在銀行缺錢嗎?不缺。為什麼企業還是貸款難?因為監管標準沒有降低,誰也不敢隨便放貸。

就像今年中央政治局會議提到“要加大基建投資力度”,但是基建增速卻在下滑,為什麼?

因為監管標準沒放開,所以今年很多地方的基建項目反而被叫停了,理由是地方收入不符合修建的標準。

雖然降息可以降低負債壓力,但是如果企業不賺錢,借再多的錢也一樣還不起,再低的利息一樣壓垮人。

為什麼今年會喊話小微企業,喊話提減稅降費?因為明年是小微企業最難熬的一年,這才是政策的重點。

小微企業大多是依附型產業,圍著中下游企業形成產業鏈,但是這些企業在今年集體發生違約。

而且消費持續萎靡和經濟下行壓力,小微企業利潤空間也被擠兌了。

或許只有在裡面工作的人,才能感受到臨近年底,寒意刺骨的感覺。


最後,菜導也簡單說一下對明年經濟政策的5大預判:

1、減稅降費保就業

小微企業一直以來都是融資難融資貴的群體,以前活得下來是因為有消費,它們多數不靠融資存活。

降息對他們來說並沒有太大利好,刺激消費和降低成本才是活下去的關鍵。

減稅降費是2019年的重點,但是減稅降費會增加財政赤字,會在其他地方補回來,也就是嚴徵收寬稅基。

明年也會有不少的補貼政策,比如說穩定就業的企業給予政策補貼或者社保返還等等。

對於習慣避稅的企業來說,明年生存壓力會特別大,而老老實實交稅的企業,明年的交稅壓力會得到減輕。

為了創造就業崗位,明年政策也會在創業上面進行鼓勵和傾斜,但是消費萎靡的風險不小,創業仍需要謹慎。

2、或有結構性降息

央行今年縮短放長的政策,說明去槓桿政策還是主線,降息會增加企業冒險精神,負面影響更大。

所以全面降息可能性很小,就算降息也是結構性降息,比如說針對小微企業進行降息。

明年客戶備付金賬戶會被取消,也就是監管又嚴格了,客戶備付金提供的流動性以後就沒有了。

明年將會是一個調整經濟結構的年份,貨幣政策緊和松同時出現。

主要靠借新還舊支撐債務的企業,會更加難生存,面臨被淘汰的風險。

擇業週期會拉長,就業壓力也會變大。儘量少動多看,先就業再擇業。

3、樓市調控仍將繼續

消費熄火一個重要的原因是房價,大部分人的錢都拿去還房貸了,誰還有能力消費?

雖然房地產產業鏈最長,重啟樓市對經濟會有支撐效果,但是因為中國宏觀槓桿率過高,房價工資比不平衡,重啟樓市只會進一步抑制消費。

明年樓市不會進一步收緊,但是也不會就此放開。這輪房價暴漲到頭了,不用看了,等下一輪吧。

4、債券牛市或將結束

明年債券的配置上應該更加保守,信用債會跟著市場出清繼續發生違約。

不管是銀行理財還是債基,都有可能會配置企業的信用債,明年最好的選擇方案就是不懂不買,儘量避開信用債。

如果貨幣政策沒有進一步放鬆的話,這輪債市反彈的動力會減弱,債市反彈將告一段落。

由於利率債自身違約風險較小,可以選擇繼續配置。

5、股市仍需觀望

股市出現牛市的希望基本沒有,下行壓力猶在,減稅降費和刺激消費會利好部分企業,市場出清又會利空部分企業。

所以明年股市出現結構性機會的概率較大,股票分化明顯。

基建機會較小,如果地方債限額不開放,明年還是不用看基建。

雖然刺激消費是重點,但是消費下行的風險也很大。受到政策扶持的小微相關企業,或者重稅企業明年會有相關利好。

不管外部環境怎麼變,緩一時也改變不了國內已經存在的問題,改革勢在必行,特別是槓桿率已經頂格的情況下。

更何況,現在全球經濟已經有點像個“擺爛大賽”,就是賭主要經濟體裡面誰會扛不住了,先崩為敬。

如果有人先崩,勢必會引發新一輪的經濟危機和又一次的全球貨幣寬鬆。

而中國要做的,就是別成為先崩的那一個,並且在可能的範圍內,儘量維持自己日後加槓桿的空間和能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