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研3年vs工作3年的人,差距到底有多大?

Ada深吸一口氣,從望京SOHO走出來,這已經是她這個月面試的第13家公司。當第8回被問到你打算什麼時候結婚時,她的內心終於爆炸了,“當初為什麼要讀研啊?!”

今年,又有285w人加入考研大軍,而“為什麼要考研”這個問題卻從頭到尾都橫亙在大多數人的心裡。

在中國教育在線發佈的《2018年全國研究生招生數據調查報告》中,一項關於考研動機的調查顯示,“改變學校背景出身,提高就業競爭力”是考研的主要動機,這個比例足足佔了72%。

讀研3年vs工作3年的人,差距到底有多大?

這份數據折射出了高校求職鏈上的名校情結,而三年後,名校背景是否能給他們期待的結果?

考研黨:不為人知的落差感

每年,都有數萬應屆生為追上本科學歷的差距,湧入考研大軍,可三年後迎接他們的,卻似乎不是想象中皆大歡喜的場景。

連續補課2個月,每天從早上8點到晚上7點不停...這就是Kevin大三暑假的全部生活。

Kevin本科學校是普通一本,考上985後,原以為自己已經扭轉劣勢、不愁前途了,直到前幾天面試被問到本科學歷,面試官的態度竟急轉直下,他自嘲地想:“千辛萬苦從名牌大學研究生畢業了,到頭來還要因為自己的第一學歷被看輕。”

讀研3年vs工作3年的人,差距到底有多大?

像Kevin這樣想通過考研來打個翻身仗的人並不在少數。Nancy就對研究生學歷有著很深的執念,因為對專業冷門難以就業的她來說,考研是唯一的出路。

今年已經是她第二年備戰,雖然父母嘴裡說著“家裡不著急你掙錢”,可她一想到同齡人都在掙錢替家裡分擔,心裡就很不是滋味。

種種矛盾都指向考研黨現在面臨的尷尬處境:在不被“特殊對待”和需要消耗大量時間成本的既定事實下,考研到底還是不是一個更優選項?

考研vs就業,何去何從?

研究生這個群體從誕生那一刻起就自帶光環,精英標籤從入學到畢業都始終打在他們身上。

名企顯然會更加青睞這個群體,投行、諮詢、國內券商投行部的門檻基本都是研究生起跳,碧桂園等房企的碩士年薪跟本科拉開了近5w的差距。各類專業本碩平均薪資差基本都在2k左右。

讀研3年vs工作3年的人,差距到底有多大?

相較之下,研究生拿到更好的Offer、更高薪似乎是大概率事件,但這並非因為名校光環的加持,而是覺醒的意識、及早規劃的自律能力。

在《奇葩說》最新這期的辯題“是否支持全人類一秒共享知識”中,陳銘說:知識共享是每個人能得到的客觀資源,但更重要的、能引發我們差異性的,是如何理解運用它。

讀研就是這樣一件事,研究生所能獲得的資源、背景是固有優勢,但是否能夠利用和發揮好,才是拉開了每個人差距的關鍵。

讀研3年vs工作3年的人,差距到底有多大?

由於工作原因,我常與各大企業HR接觸,當我問他們:HR究竟最看重應屆生的哪些素質時,他們的答案均沒有強調學歷,而是紛紛指向了更為實在的實踐能力、學習能力、自我規劃和約束能力。

我的學姐當年想進入一家頂級外資投行,她說:我讀研的目的就是進入這家公司。從本科到讀研,提高績點、實習不斷,畢業時終於進了她心心念唸的投行圈,而那一年,整所學校只有她一人進入了那家頂級投行。

讀研3年vs工作3年的人,差距到底有多大?

學歷是敲門磚,卻不是保障你進名企的通行證。讀研不是一件一勞永逸的事,它並不意味著你能逃避就業,相反在選擇之前,更需要慎重考慮接下來的規劃。否則,再牛逼的名校光環、再多個3年的學習準備,都無法彌補你職業發展認知上的缺失。

希望你讀研不是被名校情結綁架,更加不是為了逃避工作和職場,而是在深思熟慮之後做出的選擇。

比起讀研,你更應該知道的是...

我見過普通本科生憑藉強大自制力彌補差距進大廠,也見過名校碩士渾渾噩噩連畢業證都拿不到。

在不同結局間的,從來不是學歷,而是自我認知和職業規劃的能力。

“讀研”跟“混得好”之間從來不能畫上等號。無論選擇哪條路,這些事都是你必須知道的:

1豐富的實習經歷是求職的關鍵

90%的HR首先要去了解的就是你的實習經驗,幾份含金量足夠高的實習經歷在校招中發揮著至關重要的作用,無論你的學歷背景如何,豐富且方向明確的實習經歷都是你的必需。

2瞭解目標行業,針對性提高能力

很多應屆生對行業認知不足,也沒有充足的面試經驗,很多平時優秀的學生都在面試中發揮失常。

3有清晰的職業規劃,目標倒逼成長

清晰地自我定位和規劃,是那些一畢業就手握3、4個名企Offer的大神最先做好的事情。對自己有足夠清晰的認識,明確發展方向和目標,是求職路上的第一步。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