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主席才是無與倫比的國學大師!

毛主席才是無與倫比的國學大師!

目前,“國學熱”一浪高過一浪,“國學班”、“國學院”遍地開,“國學大師”滿街走,“你方唱罷我登場”,各種祭祖活動此起彼伏,“孔子學院”開到了非洲大陸……短短數年間,國學由書櫥裡的“古董”,一躍為“顯學”。

在這場洶湧而至的“國學熱”浪潮中,人們似乎淡忘了一個人,淡忘了他終生不移的“國學情結”,淡忘了他對國學的傳承與發揚光大所做出的獨特貢獻。

他自幼飽讀“四書五經”。從《尚書》到《詩經》,從《論語》到《孟子》,他都熟讀成誦。寫作談話他能引經據典,妙語如珠。

他對上下五千年的國史瞭如指掌。一部《資治通鑑》,他讀了整整17遍;煌煌《二十四史》,被他翻破了。他的史論常常石破驚天,他的史識往往發人未發。有人填詞評價他“掌中千秋史,胸中百萬兵”,絕非虛言!!

他是詩國盟主。從屈原到李白,從古體到近體,從唐詩到宋詞,從豪放到婉約,名家名篇他諷詠成誦,渾灑自如。多少詩詞歌賦讓他如痴如醉,多少風流俊才讓他矚目縈懷!

他是文章妙手。從《昭明文選》到《古文觀止》,從賈誼策論到韓愈古文,他反覆讀誦,揣摩摹仿。興致所至,他又薦之於他人,“奇文共賞析”。

如何對待以國學為核心的中華傳統文化,毛澤東曾提出了明確主張:總結,整理,“取其精華,棄其糟粕”,推陳出新,古為今用。

毛主席有一句名言:“讀書是學習,使用也是學習,而且是更重要的學習。”

古為今用,活學活用,是毛主席閱讀國學經典,挖掘國學寶藏的一個最大的特徵。這也是他超過那些皓首窮經、數黃論黑,坐談立議,百不及一;起而行之,百無一能的書生、“書蠹”們的千萬倍的地方。

在毛主席的筆下和口中,古老的國學被賦予了全新的靈魂,它能為現實的革命鬥爭提供方針政策的指導,它能為開展思想教育工作貢獻力量,更奇妙的是,它能與來自西方的馬克思主義水乳交融,從而使馬克思主義原理呈現出大中華氣派,為中國老百姓所喜聞樂見。

毛主席一生筆走風雷,寫過許多氣勢雄宏足以傳頌千古的文章。《毛澤東選集》,“雄文四卷”,曾有人作過粗略統計,其中的成語典故,有40條左右來自《左傳》,有20至30條來自《論語》、《孟子》、《史記》、《漢書》等,有10條左右來自《詩經》、《尚書》、《易經》、《大學》、《中庸》、《戰略策》、《後漢書》、《三國志》、《孫子兵法》、《老子》、《莊子》、《國語》等。“毛選”中活用古典小說、詩詞曲賦的地方更是俯拾皆是。

在毛主席妙筆點化下,古老而早已失去生機的國學典籍中的成語、典故、詩詞,甚至神話傳說,立即變得熠熠生輝,煥發出新時代的勃勃生機,給人以雋永的啟迪,從而使他的文章光彩奪目,虎虎生威,讓人百讀不厭。

毛主席在演講、講話和與人交談時,常常上天下地,海闊天空,縱橫古今,對於國學典籍中的故事、成語,他能信手拈來,隨意驅馳。他能以古典小說中的一個情節來說明一個革命道理,令聽者拔雲見日;他能從初見者的姓名中尋找到楚辭唐詩,讓對方驚歎不已……聽毛澤東演講,和毛澤東交談,在享受他獨特的口才魅力的同時,使人深深受到思想的啟迪,情操的陶冶,國學知識的教益。

“江山如畫,一時多少豪傑!”

晚年毛主席曾對一位美國來訪者說:“我生著一張大中華的面孔”。毛主席年輕時在一首詩中說:“山川奇氣曾鍾此”。是的,毛主席是大中華山川奇氣所鐘的奇男子,偉丈夫,更是延綿五千年國學傳統之精華所哺育鑄就的“風流人物”!

人們都知道,毛澤東思想是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國實際相結合的智慧結晶。試問,如果沒有毛主席對國學典籍的飽覽,沒有他對中華民族的歷史延革以及民族性格的瞭如指掌,他能對中國的實際現狀洞若觀火嗎?這種結合能如此地完美無缺嗎?

集革命家、戰略家、軍事家、政治家、哲學家、書法家、詩人於一身的毛澤東,博覽古籍,精通經、史、子、集,更是一位空前絕後的、無與倫比的“國學大師”,他對國學的評說、批註和古為今用,是留給後代的一筆寶貴的精神財富。整理和挖掘這筆精神寶藏,對今日的“國學熱”有多方面的指導意義,對於國學的全面復興和走向世界,對於中華文化的大繁榮大發展,具有難以估量的價值和作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