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後事”簡約辦 民政部推進農村公益性公墓建設

央廣網北京12月10日消息(記者孫冰潔)喪事大肆操辦在部分農村地區屢見不鮮,甚至形成攀比之風。如何移風易俗,改革農村盛行的“過度殯葬”風氣,讓“身後事”能夠簡約辦?12月6日至7日,全國喪葬禮俗改革暨公益性公墓建設管理座談會在陝西省大荔縣召開。據記者今日(10日)從民政部瞭解,此次會議重點推廣了陝西大荔等地推進喪葬禮俗改革、加強公益性公墓建設的經驗做法,以深化殯葬移風易俗,助力實施鄉村振興,讓群眾能夠“逝有所安”。

開展全國殯葬綜合改革試點工作,是民政部落實中央全面深化改革要求、破解殯葬改革難題、加快殯葬事業發展作出的重要部署。民政部社會事務司司長王金華指出,土葬,曾在不少農村地區盛行。隨著人地矛盾日益增大,繼續土葬,勢必佔用大量土地,對當前土地資源造成不必要的浪費;其次,部分地區農村大操大辦喪事,墓地越修越大,遂成奢華之風。在此背景下推進喪葬禮俗改革,不僅有助於破除傳統治喪陋習,而且有利於減輕群眾喪葬負擔。

去年11月,根據《全國殯葬綜合改革試點方案》的有關要求,民政部辦公廳印發《關於確定全國殯葬綜合改革試點地區(單位)的通知》(民辦函〔2017〕319號),確定北京市民政局等80個地區(單位)作為全國殯葬綜合改革試點地區(單位),農村喪葬習俗迎來重大變革,一場文明殯葬、綠色殯葬的改革由此展開。

“身后事”简约办 民政部推进农村公益性公墓建设

貴州荔波縣小七孔鎮黎明村寨英組和浪蘭組公共地段的板更山農村公益性公墓。(資料圖)

以雲南省文山市為例,在殯葬改革啟動之前,文山市僅有羅漢山公墓一處墓地。此墓地面積小,並已接近飽和;而在文山市的很多農村還保留土葬習俗。針對這一局面,文山市啟動了殯葬服務一體化建設項目,此項目包含公益性公墓、經營性公墓和1個殯儀館。針對農村群眾,為發展公益性公墓,文山市亦推出相應的惠民補助政策:凡有村民逝世後安葬在公益性公墓裡的,政府將給予4000元補助,困難群眾給予5000元補助,推行火化區的群眾給予4500元補助。這一政策的實行極大地減輕了喪屬的經濟負擔,也推進了殯葬改革。

“推動現代喪葬禮俗改革創新。要理清殯葬領域封建迷信與精神文明、陳規陋習與傳統禮俗、文明節儉與滿足需求之間的關係。”民政部相關負責人認為,殯葬改革要堅持破立結合,因地制宜探索符合改革方向的多種路徑方法,創新更多體現社會發展和文明進步的治喪新模式新禮儀。同時還要引導新時代喪葬禮儀順應時代發展,在保障基本需求的同時,滿足合理個性化需求。

在陝西大荔縣,舊時老人終年之前,兒孫就要作好喪葬準備,既要備好棺木,還要作好壽衣、砌好葬墓。葬後,還要過“七齋”,即對亡者每七天燒一次紙,連燒七次。除此之外,五十日、百日、週年都得燒紙祭祀。亡後過三週年,俗稱“脫服”。擺筵、設祭、“迎桌子”。更服時,女孝子多換上紅色豔麗的服裝,以示守孝已滿。

如今,大荔縣農村普遍成立了“民俗改革理事會”,在喪事上倡導“四改”,即:改穿孝衣為戴黑紗,改祭奠為開追悼會,改“迎桌子”為宣讀祭禮,改大操大辦為儉辦。王金華認為,大荔縣的經驗可供多地借鑑,來進一步推行城鄉公益性公墓建設管理、補齊殯葬公共服務短板。

他認為,在農村殯葬改革中,要充分發揮村(居)委會及紅白理事會、老年人協會等自治組織作用,將殯葬改革要求納入村規民約;優先建設公益性骨灰堂,統籌建設公益性公墓,解決供需失衡、結構失調、價格過高等問題,更好地滿足群眾安葬需求。

此外,面對“天價墓”問題,民政部還要求各地民政部門切實加強公益性公墓管理,實行政府定價,執行公墓行業服務標準;同時堅持城鄉統籌,加強原有農村公益性墓地和歷史埋葬點的撤併整合,堅決制止和糾正農村公益性墓地建設管理中存在的違法違規行為。

...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