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自然的鬼斧神工,探祕世界十大地質奇蹟

地球自形成以來,經歷了約46億年的演化過程,進行過錯綜複雜的物理、化學變化,同時還受天文變化的影響,所以各個層圈均在不斷演變。大自然的很多景物都是巧奪天工,令人拍案叫絕。請跟隨本組圖片探秘世界十大地質奇蹟,它們美輪美奐,它們氣勢磅礴,它們神秘莫測……

大自然的鬼斧神工,探秘世界十大地質奇蹟

一、美國猶他州和亞利桑那州交界處的神秘“石浪”

位於猶他州和亞利桑那州交界處的神秘“石浪”是由1.9億年前的沙丘演變而成。在不到200平方米的山間縫隙中,血紅的砂岩如海浪翻騰,剛和柔的奇妙結合令人歎為觀止。順著砂岩的紋路觸摸著精緻的波浪痕跡,彷彿還可以感受到億萬年前沙暴的精心設計和雕刻。

大自然的鬼斧神工,探秘世界十大地質奇蹟

二、美國亞利桑那州羚羊峽谷

羚羊峽谷位於美國亞利桑那州的最北部,距離小城佩奇大約三十公里,是北美印地安人最大部落納瓦霍人的屬地。這裡過去是野羚羊的棲息處,因峽谷裡常有野羚羊出沒而得名。峽谷總長約400多米,谷頂兩側的距離很窄,但由谷頂到谷底的垂直距離卻高達十數米。狹縫型峽谷分為兩個獨立的部分,也就是上,下羚羊峽谷。上羚羊峽谷亦稱“裂紋” 而下羚羊峽谷則稱作“螺旋” 。光線完全是自然光通過不同深度的紅色岩層縫隙的折射射入洞內的,因此光線時刻在變化,一年四季,甚至每天不同的時間,不同的角度看到的色彩都不同,置身其中,真似進入了一個五彩繽紛魔幻世界,令人終身難忘。

大自然的鬼斧神工,探秘世界十大地質奇蹟

三、洪都拉斯藍洞

距洪都拉斯伯利茲市60英里的海域有一處叫做“藍洞”的水下坑洞,這個大洞直徑為1000多英尺,洞內水深480英尺,是冰河時代末期形成的一個石灰石坑洞。藍洞近137米的深度及洞內的鐘乳石群顯然不適合於一般潛水者探訪,而且這裡的鯊魚品種繁多,雖說名聲友好,但身處神秘森幽的海下洞穴,又有神出鬼沒的鯊魚環伺在側,恐怕沒誰能感覺安全吧。但也正因如此,才猶如充滿魔力的磁場一般,強烈地吸引著全世界勇敢的潛水愛好者們前來親身體驗一探究竟,使其成為全球最負盛名的潛水聖地之一。

大自然的鬼斧神工,探秘世界十大地質奇蹟

四、墨西哥巨型水晶洞

該洞位於墨西哥奇瓦瓦沙漠地下深處,洞深達1000英尺,洞內到處都是壯觀的發光巨型石柱,有松樹那麼高,全部為半透明的金色和銀色。晶體的形狀令人驚歎叫絕。晶體形成於含有硫酸鈣的地下水。由於地下一英里處是岩漿,在岩漿的不斷加熱下,含有硫酸鈣的地下水從數百萬年前就開始滲透整個洞穴,從而形成水晶洞。

大自然的鬼斧神工,探秘世界十大地質奇蹟

五、毛里塔尼亞的撒哈拉眼

在撒哈拉大沙漠西南部毛里塔尼亞境內有個十分壯觀的圓形地貌,直徑為30英里,這就是有名的“撒哈拉眼”。最初人們以為是隕石落下地面形成的,但後來地質學家認為這是地面隆起並受到侵蝕的產物,至於圓形的成因仍然是個謎。

大自然的鬼斧神工,探秘世界十大地質奇蹟

六、巴西藍湖洞

巴西馬託格羅索地區擁有很多神奇的地下湖泊。世界著名的“藍湖洞”就是其中之一。其內部的鐘乳石、石筍數不勝數,更有美不勝收的遼闊無邊的藍湖令人讚歎不已。藍湖各種各樣的地質風貌令人叫絕,內湖深藍色的水更使遊客留戀忘返。

大自然的鬼斧神工,探秘世界十大地質奇蹟

七、愛爾蘭巨人之路

巨人之路位於北愛爾蘭東北海岸,看起來就象巨型石階,把它叫做“巨人之路”再恰當不過。它是一座古老火山噴發的產物。這些玄武岩柱乍看像四方形,其實大部分都是六角形,不過也有一些是四角形、五角形甚至六角形的。最高約為12米。懸崖上部分凝固熔岩達28米厚。2005年被列為英國第四大自然奇觀。

大自然的鬼斧神工,探秘世界十大地質奇蹟

八、烏茲別克斯坦地獄之門

地獄之門位於烏茲別克斯坦達瓦茲附近。35年前地質學家鑽探天然氣時,意外發現一個巨大的地下洞穴,當時所有的鑽井現場設備和營帳都落了下去。沒有人敢下去,因為那裡的洞穴中都充滿了氣體,他們只好把它點燃,阻止有毒氣體洩漏出來。從那以後,洞內的天然氣不間斷地燃燒。沒有人知道這些年來有多少寶貴的天然氣被白白燒掉。

大自然的鬼斧神工,探秘世界十大地質奇蹟

九、澳大利亞波浪巖

波浪巖聳立在西澳洲中部沙漠的波浪巖是澳洲知名的觀光景點,距離西澳首府柏斯350公里。波浪巖屬於海登巖(Hyden)北部最奇特的一部分,高達15米,長約110米,高低起伏的自然形態,就像一片席捲而來的大海中的波濤巨浪,相當壯觀,露出地面的部分佔地幾公頃。

大自然的鬼斧神工,探秘世界十大地質奇蹟

十、菲律賓巧克力山

巧克力山由1268個面積相同、幾近完美的圓錐形山丘組成,佔地達50平方公里。這些山丘像田野上的乾草堆一般緊挨在一起。有些有圓頂,其他的呈錐形。它們上面覆蓋著亂草,在雨季時色彩呈彩綠。在2~5月份的旱季裡,炎熱的太陽將這些草曬乾,變成巧克力般的褐色。山丘的名字便是這個得來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