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學生創新大賽側記:負成本創業,恨不晚生二十年!

近日,我們有幸作為專家評委之一,參加了由團中央、全國學聯、中國電信和浙江大學共同舉辦的2018年“創青春-天翼雲杯”全國大學生創業大賽總決賽。

此次大賽在為期3個月的時間內,共收到優秀作品1000多項,覆蓋全國31省、295個地市、1220所高校。

對進入最終評獎的20個項目進行一句話介紹,與排名無關。

大學生創新大賽側記:負成本創業,恨不晚生二十年!

1.小小畫家:通過語言描述,由AI生成與描述相符的圖畫的軟件。它還能夠對圖片進行各類畫風渲染,根據簡筆線條快速生成畫像,對圖片進行輪廓提取等。

2.球形無人機:可在複雜環境下飛行的球型無人機,專注於管廊、軌道、橋樑巡檢飛行,機動靈活,解決傳統四旋翼無人機稜角分明,螺旋槳外露,難以在複雜環境下飛行的痛點。

3.基於空氣聲納的智能路燈系統:能夠準確識別聲音信號的種類,精確計算聲音源頭方位,結合監控攝像頭對異常事件實現同步監測,以及出現異常情況時,及時出發報警。

4.人工智能電話語音客服SaaS系統:提供多種接口,幫助企業快速接入和部署。並且能夠針對行業和企業知識庫快速訓練模型,針對性的提升識別準確率和意向轉化率。

5.智能殘疾人輔助輪椅:由電機驅動、用手機APP遠程操控、可利用雲臺設備進行實時監控,且帶有多種殘疾人輔助設備。

6.水利樞紐監測智能化解決方案:利用雲計算、物聯網、大數據、人工智能等先進技術整合現有信息資源的智能化系統。

7.智慧校園招聘平臺:基於大數據分析、數據可視化、人工智能等技術構建求職者畫像和崗位畫像,為招聘企業和高校畢業生求職者提供一個智能的求職招聘信息平臺。

8.伐木累智能家居:利現代物聯網技術形成一個家庭智能物聯網家居系統,讓用戶體驗到智能化、人性化的生活環境。

9.虛擬歌手:基於增強現實技術(AR)的娛樂型輕應用,將傳統三維動畫與 AR 技術相結合,將虛擬場景與周邊景緻完美結合,極大增強應用趣味性與互動性。

10.城市之眼:基於深度學習的人群突發事件檢測與預警。

11.基於深度學習的實時視頻煙霧檢測系統:可以快速,準確的發現視頻中的煙霧,同時降低煙霧的誤報率。

12.校園隱蔽工程探測成像防控系統:通過對隱蔽工程利用探測設備進行3D建模,發現破損點,從而提升運維效率。

13.三維模型搜索引擎:利用人工智能技術,可以三維模型搜索相類似的三維模型。

14.讀詩識物:利用AR技術的立體繪本,可用於詩經學習和古代器物認知。

15.零信任敏捷認證:弱化賬號概念,通過一次性密碼技術保障安全,結合一系列系統安全技術與措施保護身份認證的真實性。

16.基於人臉識別的教室智能化節電管理系統:利用人工智能技術,自動識別室內人員,並進行燈光管控,實現節能並提升物業管理效率。

17.實景三維建模雲平臺:利用混合雲進行3D建模,既確保了建模核心數據的安全性,也能充分利用雲平臺的GPU算力

18.基於體感相機的舞蹈動作識別與檢測系統:利用人工智能技術,輔助舞蹈學習。

19.智能導覽:基於AR/VR技術提供導航帶路、3D智能導覽和路線規劃等服務。

20.基於大數據智能判斷與校正的出行人群行為的識別模型:對粗定位大數據進行挖掘分析,獲取用戶特徵,並可應用於交通出行等其它領域

大學生創新大賽側記:負成本創業,恨不晚生二十年!

以上項目大多隻是進行了產品原型的開發,尚缺乏充分的市場驗證,這應該也是在校大學生創新創業的共性問題。不過,這一現象,反而體現出在校大學生進行創新創業,相比社會的創新創業項目,在某些方面具有的天然優勢。

第一:更注重技術實現

許多項目都包含了雲計算、大數據、人工智能、物聯網等熱門技術,大學生們的求知慾,技術理解力和運用能力強,善於結合這些新技術,去尋找和挖掘創新機會,並基於自身的技術能力開發實現。相比社會上很多處於種子階段的創業項目,大學生們的這些初創項目,更多地會從技術實踐入手,而不會長期停留在PPT產品原型上,產品的技術完成度普遍較高。

第二:更純粹的創意創新

雖然缺乏商業模式的市場驗證是大學生創新項目的共性問題,但一方面,他們普遍已經有了較強的商業意識,只是因為缺乏足夠的市場經驗而尚未推進;另一方面,項目初期,在沒有過多商業壓力的情況下,有助於他們更單純地發現身邊和所關注領域的需求痛點,這樣反而有可能發現那些因表面商業價值有限,被人忽略掉的,但其實有極大潛力的創新機會。

第三:更強的團隊合力

現場展示的大學生團隊,充分體現了團隊成員的活力與彼此之間的默契。同學之間單純、平等、和諧及不過分計較個人得失的人際關係,非常有利於營造積極向上的團隊氣氛,大家在同一個校園內同住,吃、學、工作也在一起,很快能夠建立深厚的團隊感情。而那些社會創業項目,幾乎都面臨非常嚴峻的合夥人招募難題,相比之下,大學校園確實是創業天堂。

第四:更低的創業成本

在校大學生創業的過程,實際就是一種掌握知識和學以致用的過程,比起按照教材學知識、做習題要有用得多,所以進行校內創業,不僅不會耽誤學習,反而有助於他們提升自己的專業水平和實踐能力。可以說大學生創業是一種負成本創業,不僅不用花費時間成本和人力成本,還可以提前收穫寶貴的社會經驗,為真正進入社會打好堅實的基礎。相對於這些大學生目前所處的創新創業環境,我們真恨不能晚生二十年啊!

大學生創新大賽側記:負成本創業,恨不晚生二十年!

不過,針對如何培養和促進大學生創新創業,也還有許多地方需要提升:

第一:大學生創新創業本身的一些痛點有待解決

目前,創新創業的門檻越來越高,除了對技術、團隊等要求外,還包括商業化的門檻。大學生早期創業,也許並不需要儘快獨立公司化運作,但缺乏公司法人地位,難以打通很多產品和商業環節,包括接入支付等各種第三方接口、申請各種認證以及與其他公司合作,如參與一些招投標等。因此,是否可以考慮針對在校大學生創業,由學校或其持有的孵化器出面,構建統一公司平臺,讓大學生團隊專心開展創新創業,在驗證商業模式以前,無需過早考慮公司化運作,而能夠使用統一公司平臺的各項資質進行前期商業化運作。

第二:避免閉門造車需要有社會各方的積極參與

首先,我們並不反對大學生創新創業中可以有一些閉門造車或重複造輪子的行為,畢竟很多項目可以看做是對基礎技術和知識的掌握。但對於不少希望最終走向市場的創新創業項目,則還是應該按照社會上的標準來對創新創業價值的進行評價。但大學生確實缺乏足夠的市場經驗和傳統行業實踐經驗,大多隻能發現一些表面需求,而難以接觸到產業一線的強需求。所以,為了促進大學生創新創業,應該積極引入產業一線的社會導師,可以讓他們的創新創業項目更具產業價值。

第三:要區別在校大學生創業和有在校大學生參與的創業

最後,在校大學生創業,是具備我們前面提到的四點優勢的,並且應該採用針對性的鼓勵措施。而有一些已經具備相當規模的創新創業項目,顯然已經不再具備前述的那些優勢了,即便這樣的項目中,仍然會有一些在校大學生參與或者從事重要工作,但從整體來講,已經無需再過多依賴那些單純地鼓勵在校大學生創新創業的輔助政策了。過多的此類項目參與其中,可能會無形中拉高在校大學生創新創業的參與門檻。產學研結合是長期存在的形態,而對背景深厚的產學研結合項目,應該與大學生自主創新創業項目進行區別對待,並且可以按照不同的模式加以鼓勵和促進。

本文系“科技無憂網”原創,如轉載請附出處。認知互聯網,解讀新科技,助力創業創新及傳統企業轉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