滋養億萬國人,歷經百年不倒,這家企業靠印書,改變了中國歷史


滋養億萬國人,歷經百年不倒,這家企業靠印書,改變了中國歷史


◆一個國家和民族的進步,不僅需要創新求變的科技,更需要守正固本的文化。

正解局出品


今天說的這家企業有點特殊,它是一家出版社。

如今電子化閱讀盛行,紙質書離我們越來越遠,出版社日漸聲名不彰,儼然成了不為人熟知的存在。

而在百年前,這家出版社聞名全國,不僅影響了一代又一代中國人,更是改變了中國歷史。

它就是商務印書館。

1

既然名字叫印書館,商務印書館到底印了哪些書呢?

商務印書館傳承百年,出版的書籍可謂卷帙浩繁、不可計數,這裡且列舉三類。

第一類是學術類:

歷史課本上提及的嚴復的《天演論》,便是由商務印書館出版。其實,有過英國留學經歷的嚴復,還翻譯了亞當·斯密的《原富》(即《國富論》)、孟德斯鳩的《法意》、斯賓塞的《群學肄言》等名著。商務印書館擇其八種出版,稱之為“嚴復八大名著”。

滋養億萬國人,歷經百年不倒,這家企業靠印書,改變了中國歷史

(《天演論》)


商務印書館還有一套“社會科學名著選讀叢書”,收錄了亞里士多德的《政治學》、盧梭的《民約論》、馬基雅維利的《君主論》。看看這作者和書名,都是如雷貫耳的大家大作。

商務印書館最為現代人熟悉的,還是“漢譯世界名著叢書”。2017年,商務印書館為紀念120週年,曾出版一套“分科本”,總計多達700種,所收著作均為世界學術史上具有里程碑意義的經典。

滋養億萬國人,歷經百年不倒,這家企業靠印書,改變了中國歷史

(“漢譯世界名著叢書”)


這是中國現代出版史上規模最大、最為重要的學術叢書,而且仍在繼續出版。

第二類是教材類:

1902年,清政府廢除科舉,遍設學校。然而,當時的小學教材不過寥寥數本,皆模仿外國,無法滿足中國教學需要。

商務印書館見此情景,籌劃教材出版,編出了《最新初小國文教科書》,引起爭購,數月間風行全國,銷售十餘萬冊。緊跟著又編輯出版了一系列學生和教師配套的用書。

滋養億萬國人,歷經百年不倒,這家企業靠印書,改變了中國歷史

(《最新初小國文教科書》)


到1906年,清政府學部第一次審定初等小學教科書共計102種,由民營出版機構出版發行的有85種,其中商務版的就有54種,佔據半壁江山。

商務印書館的教材,規模之大,營業之盛,由此可見一斑。

第三類是工具類:

你肯定用過《新華字典》,沒錯,就是商務印書館出版的。

滋養億萬國人,歷經百年不倒,這家企業靠印書,改變了中國歷史

(《新華字典》)


早在1915年,商務印書館出版了中國第一本新式辭書《辭源》,開創了中國現代工具書出版的先河。

商務印書館創下了工具書出版發行史上的眾多第一:

世界上發行量第一的工具書——《新華字典》中國第一部現代漢語規範詞典——《現代漢語詞典》第一部語文-百科兼收的現代漢語詞典——《新華詞典》建國後第一部英語-現代漢語詞典——《英華大詞典》建國後第一部中外合作的工具書--《牛津高階英漢雙解詞典》建國後第一部德語-現代漢語詞典建國後第一部法語-現代漢語詞典……


從基礎性的工具書、到初階的教材,再到深奧嚴肅的學術名著,商務印書館皆佔有一席之地,堪稱全能。

2

誰說印書賺不了大錢?

1897年,商務印書館創立於上海之際,只有3750元資本,4年後,已達5萬元,增長了11.5倍;到1914年高達200萬元,增長了499倍。

滋養億萬國人,歷經百年不倒,這家企業靠印書,改變了中國歷史

(創立之初的商務印書館)


17年的時間,資本額平均每年增長29倍多。這樣的速度,不但在國內企業少有,國際上也不多見。

再看市場份額,據統計——

清末,中國書籍的營業額每年約500萬元,商務印書館獨佔30%。民初,中國書籍營業額每年約為1000萬元,商務印書館獨佔40%。
滋養億萬國人,歷經百年不倒,這家企業靠印書,改變了中國歷史

(1935年商務印書館市場佔有率)


鼎盛時期,商務印書館是中國最大出版機構:總人數達到4500人,擁有當時最先進的印刷設備和印刷技術,在上海、北京、香港設有印刷廠,在全國各省市和重要商埠設有85處分支館,在香港、新加坡、吉隆坡也設有分館。

商務印書館還是一家龐大的社會文化企業:旗下還有電影公司、機器製造廠、益智玩具廠、文具教具科學儀器廠,有幼兒園、小學、師範學校、商業學校、各種函授學校、夜校。

滋養億萬國人,歷經百年不倒,這家企業靠印書,改變了中國歷史

(鼎盛時期的商務印書館)


一家出版社有這樣的規模和產業格局,可謂是,前無古人後無來者。

3

印書以文濟世,名也;賣書財源滾滾,利也。

商務印書館何以名利雙收?

成功的原因在於“人”。

清末民初,出版行業乃完全競爭之市場,要想發展壯大,只能自力更生。這要求,經營者必須既有文化功底,又懂商賈之道。

商務印書館的歷任掌舵人皆是如此。以第二代總經理王雲五為例,他既是大學問家,又是大企業家。

1932年“一二八”事變,日帝進犯淞滬,將商務印書館作為重點攻擊目標。商務印書館印刷總廠、倉庫、編譯所及東方圖書館先後被炸,浩劫之後,生機幾失。

滋養億萬國人,歷經百年不倒,這家企業靠印書,改變了中國歷史

(1932年,轟炸後的上海商務印書館)


王雲五臨危不亂,以“壯士斷腕”的方法,先遣散員工,省錢下來重建商務,情況好轉後,再漸次召回職工。1937年,全國新出版書籍共9438種,其中商務一家即出4938種。

歷經戰亂而不倒,創下了商業史上的奇蹟。

商務印書館出版的書籍,大多領一時風潮,水平極高,這得益於集聚了當時最頂尖的學者。

嚴復的《天演論》,並非商務印書館首發。商務印書館看到後,力邀嚴復出書,形成一整套的“嚴復八大名著”,嚴復後來還成為了商務印書館的股東。

商務印書館還“培養”了一批中國近代史上著名的大學校長:

蔡元培:擔任過商務印書館編譯所所長,後來,成了北京大學校長竺可楨:擔任過商務印書館史地部部長,後來,成了浙江大學校長朱經農:擔任過商務印書館哲學教育部部長,後來,成了齊魯大學校長周鯁生:擔任過商務印書館法制經濟部部長,後來成了武漢大學校長任鴻雋:在商務印書館工作過,後來,成了國立四川大學校長


此外,著名的學者鄭振鐸、歷史學家顧頡剛、作家茅盾、社會學家陶孟和都在商務印書館工作過,梁啟超、魯迅、陳獨秀等都曾在商務印書館旗下的雜誌發表過文章。

滋養億萬國人,歷經百年不倒,這家企業靠印書,改變了中國歷史

(商務印書館名人牆)


正是集聚了這些文化巨擘,商務印書館得以成為文化高峰,進而立於出版業之巔。

4


回顧歷史的長河,商務印書館成功的另一個秘密,還在於與時代同行,將企業命運與民族國家的命運緊緊連接在了一起。

19世紀末到20世紀初,中國社會處於一個急劇變動的時代。社會思潮風起雲湧,國人急需開眼看世界,汲取世界先進知識的養分。商務印書館出版的書籍,恰恰迎合了市場需求。

當然,商務印書館絕非完全出於市場逐利,自創立之始,商務印書館便確立了“開啟民智、扶助教育”的理想和決心。

雖然商務印書館不曾標榜自己是啟蒙者,但是,無論是學術叢書,還是各類教材,都悄然扮演了近代思想啟蒙的角色。

《天演論》、《論法的精神》、《國富論》,一批批代表西方先進文化的經典之作,藉由商務印書館,走入國人的視野,成為推動社會變革的力量。

煌煌百年,商務印書館始終佔據著思想和文化的制高點,滋養社會精英與普通民眾,改變了中國的歷史。

更為難得是,無論時代如何變遷,商務印書館始終保持著嚴肅、正派、權威,猶如一位穩重的智者,引領著人們沿著知識的階梯前進。

一個國家的進步與發展,不僅需要創新求變的科技,更需要守正固本的文化。

商務印書館

大國基石

當之無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