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水電到光伏:漢能書寫中國清潔能源發展傳奇

改革開放40年,梳理中國能源領域的民營企業,沒有人能忽視一個人——漢能控股集團董事局主席李河君。從水電到光伏,這位一直致力於清潔能源發展的民營企業家,近日在接受記者採訪時表示:“我應該算是一名努力推動中國清潔能源事業發展的踐行者。”

據瞭解,經過二十多年努力,“踐行者”李河君已將漢能打造成為世界上最大的民營水電公司和全球領先的薄膜太陽能光伏企業。

從水電到光伏:漢能書寫中國清潔能源發展傳奇

“借米生炊”進軍能源行業

1989年,李河君白手起家,用從大學老師那借來的5萬元人民幣,自主創業,從兒童玩具、礦泉水、到鐵路運輸、開採業和房地產,“無所不做”。完成資本原始積累後,李河君開始進軍新能源行業。

上世紀90年代正逢中國小型水電站大發展的時代。不到10年間,數萬座的小水電站在中國各地的江河上建成,其中大部分是民營水電,而李河君也正是抓住了這個機遇,才讓自己的事業實現提檔升級。

2002年,當時的國家計委(現國家發改委)批准金安橋水電站為開發項目,華睿集團(漢能前身)與雲南省簽訂《雲南省金沙江金安橋水電站投資開金安橋水電站發協議書》,歷時10年,李河君耗資超過兩百億元人民幣,帶領近萬人的施工管理團隊,在海拔兩千多米的中國雲南金沙江,一鍬土一鍬土地建成了一個總裝機300萬千瓦的金安橋水力發電站。該電站是迄今為止世界上自行建設的最大的私營水電站,其裝機規模比中國葛洲壩水電站大10%,比當年象徵美國實力的美國胡佛大壩大30%。

到2010年,李河君把幾乎所有精力都花在了金安橋水電站上,累計投資超過200億元。2011年3月,金安橋水電站一期240萬千瓦機組併網發電,這意味著漢能未來將擁有源源不斷的資金支撐。

漢能提供的數據顯示,金安橋水電站每天的淨現金流超過1000萬元,如果按現在很多水電站2萬元/千瓦的裝機容量來算,金安橋水電站價值600億元。

通過技術併購和自主創新推動企業升級

在金安橋水電站項目完成並投入運營後,李河君開始思考漢能發展的下一個方向。隨著能源行業的發展與進步,新能源在整個能源行業所佔比重日益提升,各國開始在這方面加大資金、人力和技術的投入,希望在未來能源行業中贏得發展先機。

2010年,漢能開始實施大規模的產業轉型和戰略升級,歷時六年,通過四次海外技術併購整合,投資超過800億元人民幣,進軍當時普遍不被業內看好的薄膜太陽能行業,漢能也因此成為全球薄膜太陽能行業的先行者。

漢能正是在合作中創新才實現了向“高科技 + 能源”公司的轉型升級。得益於全球技術整合,在短短數年間,漢能通過跨國併購引入國外先進技術,在國內建立起一個新的薄膜太陽能產業,漢能也由此成為在規模上和技術上皆領先全球的薄膜太陽能企業。漢能通過全球技術併購後的整合、協同,突破了技術壁壘,在開放中創新、合作中發展,整合全球創新資源為其所用,為其轉型升級創造了條件。

大成企業研究院研報分析認為,在經濟增速放緩的背景下,企業需要提高資源配置效率,加快轉型升級,以適應經濟社會發展新形勢的需要。我國企業特別是民營企業的轉型升級戰略可以拓寬視野和創新做法,即由從過去注重整合國內資源推動企業轉型升級提升到現在注重整合國際資源推動企業轉型升級;由過去的注重引進國外先進技術資源、先進管理經驗到現在主動走出去併購國際先進技術企業集成再創新,推動企業轉型升級。

而漢能就是這樣的企業。

逆境中崛起成就漢能傳奇

企業發展不可能一帆風順,特別是中國的民營企業。對此,李河君曾有著深切的體驗。2015年5月20日,香港股市暴跌,漢能當日在短短 20分鐘裡股價下跌47%。股災之後,部分銀行、合作伙伴停止與漢能合作,漢能在資金上面臨巨大的壓力。

但是,香港股市停牌並沒有讓漢能倒下。正如李河君所說,“苦難是化了妝的祝福”。漢能重新梳理商業交易和以市場導向建立新的商業模式和盈利模式。對於李河君來說,一個優秀企業家應該具備堅強的意志,所謂“能受天磨真鐵漢”。

毫不動搖地堅持原則和底線,也是李河君成功的秘訣之一。李河君舉例說,當年在金安橋水電站大壩建設中,一些官員、親友等,都想參與到工程項目中,他深知項目負責重大,就此拒絕了許多人的說情,因此也得罪了不少人;同時,在與地方政府打交道時,又要牢牢守住底線,一門心思幹事業,做出業績,項目得到成功,地方經濟社會得到了發展,實現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的雙贏。

根植內心深處的家國情懷,是李河君對企業的擔當,也是對社會的奉獻,讓漢能享受到改革開放釋放出的巨大紅利。李河君所領導的漢能正在不斷踐行中國民營企業的“光伏夢”。正如李河君所說,抓住這個機遇,中國將有機會實現能源獨立和能源安全。(李新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