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現中型黑洞 天文學家:或是一直沒有被發現的暗物質!

黑洞,用現代廣義相對論的說法就是,宇宙空間內存在的一種天體。

它的引力很大,只要是在它的視線內,不管什麼東西都會被吸進去,就連光也不放過。

發現中型黑洞 天文學家:或是一直沒有被發現的暗物質!

正如上圖所示,黑洞就是中心的一個密度無限大、時空曲率無限高、體積無限小,熱量無限大的奇點和周圍一部分空空如也的天區,這個天區範圍之內不可見。

那麼黑洞是如何誕生的?

當一顆恆星衰老時,它的熱核反應已經耗盡了中心的燃料,由中心產生的能量已經不多了,而在沒有足夠能量的支持下,核心開始坍縮,物質將不可阻擋地向著中心點進軍,直到最後形成體積接近無限小、密度幾乎無限大的星體。

當它的半徑一旦收縮到一定程度(一定小於史瓦西半徑),質量導致的時空扭曲就使得即使光也無法向外射出,那麼在這種情況下,所謂的黑洞,就誕生了。

那暗物質又是什麼呢?

最早提出“暗物質”可能存在的是天文學家卡普坦,它可能是宇宙物質的主要組成部分,但又不屬於構成可見天體的任何一種目前已知的物質。

儘管暗物質尚未被直接探測到,但已經有大量證據表明其大量存在於宇宙中。

因為到1980年代,出現了一大批支持暗物質存在的新觀測數據,比如觀測背景星系團時的引力透鏡效應,星系和星團中熾熱氣體的溫度分佈,以及宇宙微波背景輻射的各向異性等等

漸漸地,暗物質存在這一理論被天文學和宇宙學界所廣泛認可。

那麼黑洞和暗物質又有什麼關係呢?

牛津大學的宇宙學家和天體物理學家佩德羅•費雷拉(Pedro Ferreira,),在他最近的著作《完美理論》裡講述了廣義相對論和宇宙學的歷史。

而且這本書還入圍了皇家學會的“科學書籍”獎。

發現中型黑洞 天文學家:或是一直沒有被發現的暗物質!

上圖所示,可以看出兩個大型黑洞逐漸靠近,合併成一個,當它穩定下來時,便將引力波射向周圍的時空。

還不止於此,我們看到的黑洞其實不應該在那裡。

我們知道,有些黑洞的質量是太陽的百萬或萬億倍,也有質量類似太陽的較小黑洞。

然而,佩德羅•費雷拉看到的黑洞比太陽重30到60倍,並且他的一些同事還聲稱,佩德羅•費雷拉發現的這些中型黑洞可能就是我們近50年來一直未能發現的暗物質。

其實這不是科學家第一次暗示黑洞可能是暗物質了,但在那之前,這種可能性已經被果斷地排除。

現在科學家又重新撿起這個想法,其實只是在新發現之後又激發出豐富創造力的又一個例子。

就好像那些已經過時的觀點現在可以重新流行起來,以新的眼光看待,並充滿熱情地進行探索,在某些情況下還會取代已被接受的觀點。

這些經過修正的發現也將看似非常不同的研究領域——比如暗物質和黑洞結合在一起,其實是兩個完全不同的物質,但就是能給我們一種相似的錯覺,這是因為暗物質與黑洞有很多的相同點。

其中一個相同點就是,這兩者都是一種看不見的物質。

黑洞不是因為黑才被叫做黑洞,而是因為由恆星滅亡後形成的一種特殊天體,能將一切東西吸進去,包括光,以至於什麼都看不見了。

發現中型黑洞 天文學家:或是一直沒有被發現的暗物質!

那暗物質,其實是隱形的,是看不到的,但它的這種看不見和黑洞不一樣,因為暗物質本身就是不可見的,但看不見並不能代表是不存在,這要區分一下。

最近,來自普林斯頓大學高等研究院的蒂莫西·布蘭特(Timothy Brandt)研究了黑洞對密集恆星團 的可能作用。

他發現,要找到足夠的黑洞來彌補宇宙中的全部暗物質是非常困難的。

這種密集的恆星團被稱為球狀星團(globular cluster),存在於在銀河系周圍虛空中隱藏的矮星系中。

他還表示,如果黑洞數量太多,這些球狀星團就會加熱、膨脹並很快死亡。

之後他又證明了只有一小部分暗物質可能以黑洞的形式存在。

於是,“黑洞是暗物質”就成為科學家們喜歡提到的另一種奇特想法。

科學家們研究了質量為太陽幾十倍的黑洞是否為暗物質的可能性,其中整個銀河系就很可能有100億個這樣的黑洞,其中距離太陽系最近的可能就在幾光年之外。

在這些黑洞中,有些會靠近形成“雙黑洞”,少數這樣的雙黑洞可能會被探測到。

換句話說,如果這些黑洞是銀河系中的暗物質,那我們是不是可以認為黑洞即是暗物質了?

發現中型黑洞 天文學家:或是一直沒有被發現的暗物質!

暗物質是在早期宇宙一段短暫暴脹中產生的。

膨脹過程中的顛簸和顫抖會使能量集中在密集的團塊中,從而為黑洞的形成提供種子。

原始黑洞最多隻能構成40%的暗物質,宇宙中的暗物質也不能由黑洞或類似物體構成,我們還不能完全把黑洞排除在暗物質之外。

如果所有的黑洞都是暗物質,我們會看到8個明顯放大的超新星,如果所有的暗物質都以黑洞的形式存在,那麼大部分空間將是空的。

所以,最後我只能說,宇宙的奧妙還有待繼續探索,誠然現在的科技手段發達,但還不足以對黑洞以及暗物質這些東西進行更深入的瞭解,但我相信,在隨著科技的發展,可能在幾十年甚至幾百年後,宇宙的神秘面紗就會被揭開,那時候,我們才能真正瞭解它!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