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聯網的冬天?不存在,這不過才是進入互聯網下半場而已……

互聯網的冬天?不存在,這不過才是進入互聯網下半場而已……

最近媒體上都在說互聯網冬天來了,問題是這不是互聯網的冬天啊,互聯網應用仍在增長,業務持續擴大,那為什麼人人都在喊狼來了。

我們知道互聯網進入下半段以來,創業下沉到了民眾很基礎的一些需求,然後被創業者聲稱痛點,創業活動直接變成金融套利工具。也就是說,利用互聯網前期的發展紅利,創造的巨大財富及聲望,進行一場金融的操盤。

外賣,團拼,包括p2p、共享單車這些業務只是依賴互聯網做業績,但是說到技術創新,其實很單薄,創新需要更持續更耐心的投入,這是很多投資人不願意看到的,比較共享單車兩家企業,摩拜和ofo,可以看到,摩拜在科技上投入要強於ofo的,但是ofo在於車輛成本低,先期可以強佔市場,但是當兩家企業都有強大資源後盾的時候,用戶的選擇就很明顯了。再往後ofo由於運營問題,同時又和投資者的關係逐漸變冷,遇到了資金鍊緊張,後面把免壓廢止,就開始出爾反爾了,而摩拜卻開始免壓,並且推出自己新一代的車型。比較二者發展ofo缺乏技術創新基因。缺乏一以貫之的持續運營的理念。

拼多多就不想說了,拼多多和當年百團大戰時的各種團拼企業沒有本質上的區別。在互聯網的今天,拼多多解決的不是消費降級的痛點,而是小企業手工作坊如何能把產品展現在大眾面前,如何導流引導的問題,拼多多展現了一個合適的場景。這個場景缺乏持續擴大的基礎。很多人在討論消費降級,這就是在故意發出錯誤引導。

外賣也是,當引導上線上的時候,卻沒有科技創新,使用科技風控,對食品安全,外賣人員職業環境安全視而不見。

金融p2p這裡就不細說了,金融科技對絕大多數對於這類企業只不過是個噱頭,管理投資都是執業人自說自話,銀行缺位下的民間金融人的貪婪一覽無餘。

下半場的各個行業對整個互聯網的透支,一覽無餘,創新的難在不是沒有創新,而是總是拿所謂微創新說事,虛誇的微創新只要有噱頭就能去進行金融操盤,比如數字貨幣,區塊鏈。

傳統互聯網在創新的時候也無法在消費互聯網裡面有什麼找到什麼新東西了,鼓吹大數據、AI的各位老大,難道真的可以提升人群的購買力嗎?顯然是無法達到目的的,阿里這時候一頭轉向了B端,我們看阿里的智慧城市大腦,智慧工業大腦等一系列產品,這些東西就是把雲,大數據和AI這些在民用不太靠譜的東西打個包拿去政府和企業去販售,這就很有意思了,我們知道這些行業本來是傳統軟件公司的領地,也就是說以前互聯網企業做不來,甚至還鄙視的行業。通常是由IBM,Oracle,SAP,國內的用友金蝶,和其他專業軟件提供商的領地,可是現在這些互聯網大佬們看上了。互聯網企業真的能做好這些行業的軟件嗎?我是懷疑的,但我看到了中小傳統專業軟件公司的哀鳴。

互聯網的冬天?不存在,這不過才是進入互聯網下半場而已……

互聯網下半場是對對創新能力的重新考驗,是衝到頭部和擴充的疆域到某個地步的茫然無措和搏命突圍,裁撤的人員是為了新的佈局調整。是成熟行業無投資的一種保護性操盤。

最後我勸很多頭部互聯網公司還在搬磚的技術人員,此時應該下沉的二三四線城市,做相關行業的信息化和互聯網化,包括物聯網化。這可能才是下一個實實在在的風口。否則恐怕你面臨的是你的35/40歲危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