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十大勁歌金曲30年|1985·林子祥·翻唱神品十分十二吋(四)

接上節

在香港流行音樂文化史上,幾乎任何書寫者都無法忽略這首幾近“神曲”的歌曲:《每一個晚上》。

《每一個晚上》是中西樂曲的混搭,主歌部分是安德魯·勞埃德·韋伯1981年首演的音樂劇《貓》中《Growltiger's Last Stand》的旋律,若說副歌部分,則要了解上世紀30年代的音樂教育家、作曲家黃自。

李壽全在1983年為潘越雲打造的專輯《無言的歌》,也就是收錄了羅大佑《愛的箴言》這張專輯,其中有一首《西風的話》,就是黃自的作品,30年代這首歌就入選中學音樂教材,據說今天它還是小學教材的保留作品——潘越雲就是黃自的粉絲,這歌是她小時候喜歡的。

黃自這位英年早逝的音樂家,曾經為很多古典詩詞譜曲,比如李白的七言絕句《峨眉山月歌》、蘇軾的《卜算子·黃州定慧院寓居作》、辛棄疾的《南鄉子·登京口北固亭懷古》等等。《每一個晚上》的副歌就是黃自1935年為白居易《花非花》創作的旋律,這一年黃自僅僅31歲。

另外必須提的是,黃自是一位愛國的藝術家,1931年,他在上海國立音樂專科學校(上海音樂學院前身)做教師,因九一八事變,27歲的他寫了中國第一首以抗日救亡為題材的合唱作品《抗敵歌》,此後,他還寫過《切記分明》《民謠》《九一八》《睡獅》《熱血》等抗日作品。田漢評價他說:“黃自是最有青年氣的音樂家,他學習音樂的動機是為民族國家。”

希望我們在聊娛樂往事的時候,永遠記住這位藝術家,雖然他去世很早,但可以稱得上音樂巨匠:94首包括交響樂、室內樂、鋼琴復調音樂、清唱劇、合唱、獨唱、教材歌曲等多種體裁形式的音樂作品;15篇涉及理論創作、欣賞、批評、作家、歷史等方面的音樂論著;56篇有關音樂常識的課文;3部未完成的音樂書稿。

香港十大勁歌金曲30年|1985·林子祥·翻唱神品十分十二吋(四)

黃自先生的長子黃德音是我國精細化工領域的學科帶頭人

香港十大勁歌金曲30年|1985·林子祥·翻唱神品十分十二吋(四)

黃自(左一)

《貓》加上《花非花》,竟然能天衣無縫地組成《每一個晚上》,在當時恐怕讓人目瞪口呆,這首歌也獲得了1985年度的“香港十大中文金曲”,順帶拿走了當年的“最佳編曲獎”,編曲人是鮑比達。

但1985年林子祥帶給香港流行樂壇最大的震撼,不是他突發奇想地改編了《每一個晚上》,而是他獲得第三屆“香港十大勁歌金曲”的《十分十二吋》,這支歌也獲得了當年“香港十大中文金曲”的“最有創意歌曲獎”。在頒獎禮上,小鬍子叔叔一會兒跑到觀眾席裡巡演,一會兒又到歌手席裡挑逗原唱者與他合唱,把整個現場唱了個爆棚,正像這歌的一句詞:這晚會爆炸。

香港十大勁歌金曲30年|1985·林子祥·翻唱神品十分十二吋(四)

十分十二吋唱片封面

《十分十二吋》將20首粵語歌編排在了一起。現在,這種被稱為“串燒歌”的東西幾乎都是爛大街的廣場舞曲,歌手若是演唱,也多半是在演唱會上搞一個Medley,很少有人把這當成音樂創作,更沒幾個人正經八板地當歌兒唱。

林子祥這種改編翻唱狂人,自然不是一般歌手,他不但把串燒當成創作,還要唱出經典。《十分十二吋》裡不但編排了林子祥自己的歌,還編進了關正傑、盧冠廷、林志美、杜麗莎、梅豔芳、羅文、許冠傑、譚詠麟、蘇芮、陳秀雯的歌,中間還開玩笑地把《Monica》改成了“Thanks,Thanks,Thanks,Thanks,張國榮,誰能代替你地位”,這一句已經成為每年緬懷張國榮時後輩歌手們獻唱致敬的標準唱法。

這首“串燒歌”中的大部分歌手,歌迷們都瞭解,但其中的陳秀雯……真是可惜了。這位十幾歲就考到英國皇家音樂學院鋼琴演奏第八級、曾代表香港參加國際比賽獲獎、被黎小田稱讚為“擁有金屬般嗓子”的藝人,後來竟然在電視劇行業風生水起。有看早期錄影帶經歷的歌迷應該會聽過她的歌,1979年“麗的”有部楚留香題材的電視劇叫《俠盜風流》,主題歌就是她唱的,那年她才17歲。22歲時,陳秀雯出版了《震盪》,它創造了香港流行音樂的歷史:這是香港第一張電子混音版單曲唱片,《十分十二吋》裡林子祥翻唱的就是這首歌。

圖片錯了,感謝磐石大帝的指正,刪去待補

香港十大勁歌金曲30年|1985·林子祥·翻唱神品十分十二吋(四)

陳秀雯有個妹妹,看看她是誰?

本來,這首《十分十二吋》就是林子祥的遊戲之作,連歌名都沒有,只是因為編排後的歌曲長度有10分鐘,當時又是以12吋的單曲EP細碟發行的,所以起了這麼個名字。在歌曲發行後,雖然廣播成天在放、聽眾也很喜歡,但批評的聲音也不少,說這種歌太商業化。

這種指責是有一定道理的。一方面,串燒歌會將正在流行的各種歌曲最好聽的幾句編曲在一起,相比一首陌生的新歌來說,聽眾接受的起點相當低,尤其有些串燒編曲成舞曲風格,一首歌十幾分鍾,根本就是為了迎合迪斯科準備的,商業氣味確實太濃;另一方面,在一些人看來,這種歌沒有技術含量,錄音室裡擺弄著玩玩兒就得了,哪裡需要創造?哪裡有藝術可言?竟然堂而皇之地發行出來賣錢?!

林子祥這樣特立獨行的歌手根本不在乎別人的評價,在《十分十二吋》之外,他還陸續唱過《街頭霸王榜》《好氣連祥》《祥情歌集》《Parathon medley》等一系列串燒歌。而在他的《十分十二吋》之後,許冠傑這樣的殿堂級人物也湊了熱鬧,唱過一個自己作品的串燒《斤兩十足》,周潤發惡搞了一個《十二分十吋》,後輩歌手中還有古巨基唱過《勁歌金曲》等串燒歌。

以現在的技術條件,玩串燒歌已經不是歌手的專利了,有臺電腦、找個軟件就可以做出來,企業年會、網絡惡搞,甚至傳統相聲《學歌曲》中,經常會聽到“神級”的串燒,一首歌唱著唱著竟然能天衣無縫地拐到另一首歌去。由此我們會面對一個問題:既然串燒這麼“簡單”,既然很多歌星唱過串燒歌,那麼,為什麼一提起這種音樂形式,會一邊倒地公認林子祥的最好?

先說一個例子,譚詠麟獲得2007年“CASH音樂成就大獎”的晚會上,林子祥將《夏日寒風》和《愛情陷阱》編成了一首歌。這兩首原本勁爆、活力四射的歌曲,在林子祥的改編下,從節奏拍子到歌詞內涵,全變了個樣,成了悲傷的慢板情歌。聽他唱完,人們不禁恍然大悟,原來這歌詞還可以這麼理解。

這首《夏日寒風》和《愛情陷阱》的小串燒,足以說明林子祥在串燒上的功力,其一在編排上,其二在唱功上,缺一不可。

嚴謹一點說,“歌曲聯唱”偏向於拼接,這就是串燒歌軟件的功能,它能做的事情是“剪輯”;而林子祥的串燒更偏向於整體,他要做的事情是重新創作,從結構主線到選曲編排都要費些思量。這其中更重要的是兩點:一是串燒歌要考慮編入歌曲的風格、節奏等音樂方面的問題,另一方面,要考慮高音區和低音區的分配,不能把20幾首歌的副歌高潮編一起去,否則歌手得唱吐血了。

歌曲編排的技巧還在其次,有些功底的音樂人都可以做到,林子祥的串燒歌能做到頂峰,至關重要的是他的唱功、音域和他那剛柔並濟的嗓子,這不是隨便哪個歌星都擁有的硬件實力。至於後來越來越多的“錄音棚歌手”,以現在的技術水準,在棚裡錄出一首半個小時長度的串燒歌都不奇怪,可有實力在現場不偷工減料地唱10分鐘的歌手,估計用不了一個巴掌就可以數出來。陳奕迅已經是目前香港流行樂壇的頂尖歌手,在2001年年底,54歲的林子祥和27歲的陳奕迅在“Lam & Eason拉闊壓軸音樂會”上現場唱了《十分十二吋》,2004年出版《Until We Meet Again》時,林子祥欽點陳奕迅翻唱《數字人生》,可陳奕迅唱得怎麼樣呢?

從1975年進入香港流行樂壇開始,到2012年65歲時還在開演唱會,林子祥唱了幾十年,有人說他是巨星,他無所謂,有人說他的唱片賣的不好,他更無所謂,好像根本不在娛樂圈中,成天悠閒地看書,打打高爾夫球,興致來了作個曲子。在這個人的口中,從來聽不到娛樂圈裡的是非和八卦,近些年偶爾出現在媒體上也都是儘可能地鼓勵和提攜晚輩歌手。這樣一個寬厚低調、極有教養的歌手,早就被香港視為雅皮風範和中產階級品位的象徵,大概在1992年,得了個“歌隱”的名號。

公道地說,在娛樂圈繁華的時代,做天王天后容易,做隱者難;在娛樂圈蕭瑟而浮躁的今天,做隱者也不僅僅是淡薄超然、格調優雅可以形容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