詠春拳(百科)

詠春拳大家都應該熟悉因為葉問那部電影甄子丹主演的那票房可是大賣這個拳小編其實也不瞭解近下來就給大家詳細的百科

詠春拳

詠春拳是一門中國傳統武術,是一門制止侵襲的技術,是一個積極、精簡的正當防衛系統、合法使用武力的拳術。較其它中國傳統武術、更專注於盡快制服對手、以此將當事人的損害降至最低。

詠春拳是以“中線理論”等理論基礎為內容、而頗具特色的南拳拳術,強調使用正確的觀念、意識及思維方式,來導出肢體的靈活應用;其內容主要包括“小念頭”“尋橋”和“標指”等,主要練習方式為雙人對練的“黐手”“黐腳”等;輔助器材有貼牆沙包、三星樁等;訓練器械有木人樁、刀、棍等。

2014年11月11日,福建省福州市申報的“詠春拳”項目為第四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 [1] 。2017年6月8日,國家級“非遺”項目詠春拳正式進駐福建警察學院。

中文名

詠春拳

外文名

Wing Chun, Wing Tsun

別稱

詠春、永春拳、詠春拳、泳春拳

非遺級別

國家級

起源傳說

關於詠春拳的起源有許多傳說和歷史版本。而發展至今的詠春拳實質上是經過歷代詠春先師逐步發展完善而成。雖然有許多人認為詠春拳源自川滇邊區,流行於福建,而揚名於廣東佛山,但是由於文字資料的缺乏,有關詠春拳的歷史只在群眾中口頭流傳,再則就是野史小說的描述。隨著時間的推移,說法就互有出入,故有關詠春拳的起源,一直都是眾說紛紜,沒有一個統一的說法 。

詠春拳(百科)

嚴詠春影視形象(楊紫瓊飾)

說法一:詠春拳的創始者是福建福清南少林的少林庵五枚師太(原名硃紅梅),五枚師太將禪武結合,最終創出一種適合女性演練的的實用功夫——詠春拳。之所以用“詠春”二字命名,是其一生博學心得的結晶體現。如簡單的一個“詠”字的右半邊“永”字的點、橫、折、豎、勾、挑、撇、捺,就暗藏著詠春拳的拳理與招法。

說法二:與清廷“火燒少林寺”有關。當時福建莆田南少林因暗中“反清復明”遭到圍剿。少林古剎也被官兵一把火燒成廢墟,只有5個絕頂高手(“少林五老”)逃了出來,其中一個是五枚師太。她在南少林鶴拳的基礎上創立了一套更重技巧的拳術,並傳給嚴二、嚴詠春父女。嚴詠春進一步發展了這種拳術,後稱“詠春拳” 。

說法三:福建泉州嚴詠春觀蛇鶴相鬥有悟,融合永春一帶拳術和少林搏擊技法而自創 [4] 。

說法四:五枚創詠春拳後,並非直接傳給了嚴詠春,而是傳給了少林弟子苗順,苗順傳少林俗家弟子嚴二,嚴二再傳女詠春及婿梁傅儔 。

說法五:詠春拳的創編與五枚師太或嚴詠春均無關係,更沒有什麼蛇鶴相爭,而詠春拳的前身應為詠春拳,是清初反清組織“天地會”的一種鬥爭的武技,為河南嵩山少林弟子一塵庵主所創。他(或她)首先傳給汀昆戲班的武生張五(人稱“攤手五”,據說有“一隻攤手獨步武林”之譽),張五後來落難來粵,落腳於南海縣佛山鎮大基尾的“瓊花會館”,便將詠春拳傳於粵劇界諸弟子。後咸豐年間李文茂起義,諸弟子為避禍而將“詠春拳”的“詠”字改為“永”“泳”。紅船中人黃寶華、梁二娣、大花面錦等人學得此拳,又再傳給在佛山筷子路開中藥店兼行醫的梁贊,此後梁贊將詠春拳發揚光大 。

說法六:詠春拳應為永春拳,得名於福建泉州少林寺的永春殿,乃當年進殿者所習的南派內拳法,全稱是少林永春,總教習是少林弟子至善禪師。南少林被焚,至善逃避到佛山,曾一度藏匿於粵劇紅船中當伙伕。後因在東莞打抱不平露出行藏,戲班中人便紛紛拜他為師。弟子中有惠州人氏蘇三娘,為戲班中花旦,所學尤精,被人譽為“永春三娘”。後三娘將武功傳於紅船中人黃華寶、梁二娣等人,黃、梁又傳佛山樑贊,使永春拳得以在佛山發揚光大 。發展傳承

詠春拳(百科)

傳承圖

在黃華寶將詠春拳技傳授給戲班好友梁二娣後,梁二娣又將拳技傳給鶴山縣古勞鄉人士梁贊。在黃華寶五十壽辰之際,梁二娣攜徒梁贊前往祝壽,梁贊因此結識黃華寶。黃華寶對梁贊賞識之餘,更將梁贊作為關門弟子納於門下。

梁贊(贊先生)自隨華寶習詠春以後,他即感到詠春拳在法度用力、身型和手法上,無一不是上乘之法。梁贊約於1870~1890年在贊生堂內收徒授拳,將其畢生所學重新整理。然而,梁贊並不公開授徒,始終以行醫為業,因店務纏身,他只收了幾個關門弟子,未能廣授徒眾,所以並未令詠春拳盛極一時。能得其真傳者,除其二子梁春及梁璧外,僅陳華順一人而已。梁贊六十多歲後,兩個兒子梁璧、梁春皆有工作或已經離開佛山,不能接替父親的生意,唯有將贊生堂轉讓給他人並改名杏濟堂。梁贊退休後返回古勞鎮。

陳華順(華公)因找錢事業,常經過贊生堂,由於他知道佛山樑讚的比武事蹟,時常從門縫裡偷看自學。終於在39歲時追隨已經62歲的梁贊學習詠春拳。梁贊去世後,陳華順(於1901後)於蓮花地大街缸瓦店內教授詠春拳術。然而詠春授拳之法與一般少林拳術不同,因它需要通過長期過手之練習,而過手之最佳練法,需由個別教授,故未容多教,因此陳華順收費頗昂,遂未為一般人士所能負擔,而能學者,多為貴家公子,當時有“少爺拳”之稱號,故未能廣泛流傳。陳華順於1901~1907年間授拳,傳人共有16人。而能得陳華順之技者,有吳仲素、何漢侶、雷汝濟、其子陳汝棉及封門弟子葉問。

陳汝棉8歲時始隨父親陳華順習詠春拳,由於自幼耳濡目染,加上數載勤學苦練,陳汝棉很快便有相當根底。技成後,在佛山西便巷“陳氏宗祠”開設醫、武館授徒兼醫治跌打傷科。因拳法出自其父,故求技者眾多,除傳子陳家新、陳家廉外,詠春名師區康、招就等皆出其門下。1932年後陳汝棉到廣西梧州設館,掛匾日“佛鎮陳館”,後又在貴縣廣收門徒,其拳法拳技為人稱道,時人稱“兩廣陳汝棉”。

詠春拳(百科)

詠春三雄

吳仲素因為工作方面需要找換錢幣,故與陳華順成為好友,並經常在經濟上資助陳。隨後(1901年後)吳父將缸瓦店交付於陳華順,並將仲素與仲素兄小魯一同託於陳華順。為答謝吳父,陳華順在照料二人的同時將本門功夫悉心盡傳,此二人便成為陳華順兩名首弟子,故人稱吳仲素為二師兄。此後陳華順在鋪內正式開始授徒。吳仲素經數年苦練,技藝大成,成為陳華順衣缽真傳之人,並代師授拳於小師弟葉問。民國初年,吳仲素在古路頭街開設武館,投其門下多是富家子弟,如合記盲公餅東何兆初,跌打名醫李壽彭,“大益”五金店東張升若,李眾勝堂少東李賜豪,英聚茶樓司庫梁福初。當時佛山名重一時的“詠春三雄”阮奇山、姚才、葉問也常到其武館受其點撥以及切磋拳技。

阮奇山自小酷愛武術,其父不惜以重金,先後禮聘詠春武術名家郭寶全、馮少青為其兄長阮濟雲及阮奇山教授拳技。尤以被後人稱為“佛山阮老楂”的阮奇山成就為大,他在研習拳術中懂得科學地融會貫通,將詠春門的拳、樁、刀、棍等功技挾於一身,與葉問、姚才被門人譽稱為“詠春三雄”。生年僅傳技於摯友張保愛徒岑能及記名弟子黃精。

姚才自小好慕武術,拜阮濟雲門下學詠春拳,經十載苦練武技大成。及後,其師阮濟雲往安南(越南)傳授詠春拳,他賞識姚才是練武的好材料,故領姚到吳仲素武館深造,其時阮奇山、葉問也常往吳武館請教,三人常交流切磋,郭寶全曾二度到佛山,姚才除傳子姚祺外,徒弟有高滿、姚錫、霍超、林瑞波、吳日明等。

葉問幼

詠春拳(百科)

葉問與李小龍

時天資聰穎,然體弱多病,當年佛山詠春拳宗師梁贊的弟子陳華順租用葉問家宗祠設館授徒,葉問因年幼體弱,便有幸拜陳華順為師,學習詠春拳術。而陳華順以其聰穎過人,勤奮好學,故經常親自教授,而吳仲素則從旁協助,常與葉問過手,將詠春拳奧妙逐一指點,葉問因而武技大進。陳華順中風病逝後,葉問隨吳仲素苦練三年,比前更大有進步,時年不過15。翌年,葉問奉其父命來港就讀於聖士提反學校,在此期間,得同學介紹,認識梁贊先生之子梁璧,並隨梁璧修練詠春拳術。1949年,57歲的葉問離開佛山赴香港定居。此後二十多年裡,他先後在港九飯店職工總工會、九龍汝州街、李鄭屋村、通菜街等地設館授徒。葉問在社會上和武術界很有威望,跟其習武者遍及社會各階層,其中不乏外國留學生。1971年,葉問弟子成立了“詠春體育會”,集教授、研究、交流詠春拳術為一體,並以此為中心,將詠春傳播至世界。葉氏門下高徒輩出,特別是憑著非凡的中國功夫揚威世界的李小龍。

李小龍幼年因體弱而拜名師葉問習詠春拳術,18歲往美國留學,畢業後在美國西雅圖開設“振藩國術館”傳授中國武術。期間他悉心研究、吸收中外技擊精華,創截拳道。1971年返港從事影視業工作,拍攝了多部轟動世界影壇的中國功夫片,其本人被譽為“功夫之王”,他早年所習的佛山詠春拳也因此在世界各地大受歡迎 [6] 。

2017年6月8日,詠春拳福建警察學院傳承示範基地揭牌,這標誌著國家級“非遺”項目詠春拳正式進駐福建警察學院。

下一期簡單的做一些拳法介紹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