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種常見的數據分析法(五):帕累托法則

什麼是帕累托法則?

帕累托法則其實就是我們常說的二八法則,經濟學定律中說80%的財富掌握在20%的人手中,而在運營中可以發現,80%的貢獻度來自於20%的用戶。

七種常見的數據分析法(五):帕累托法則

這張圖中體現了2個法則,也就是二八法則和長尾理論,在數據分析中,建議將這個兩個理論合起來用。

但實際上呢,二八法則和長尾理論是相對的,二八法則告訴我們說,你要重視頭部用戶,也就是能產生80%收益的那20%的用戶或商品,而長尾理論告訴我們說要重視長尾效應,也就是剩餘那20%的收益。

那麼在數據分析中,這兩個模型要怎麼用呢?

在精細化運營體系中,要挖掘頭部用戶的長尾價值,例如20%的用戶貢獻了80%的銷售額,那麼除了重視用戶的銷售額貢獻,也要挖掘用戶的轉介紹潛力,而頭部用戶分享就是挖掘其長尾價值;

那麼對於另外那80%的用戶來說呢,雖然貢獻的銷售額只有20%,但也可以挖掘他們其他的頭部價值,例如活動參與的積極性、傳播力、內容貢獻度、活躍貢獻度等數據,雖然銷售額是電商產品的北極星指標,但對於北極星指標的長尾用戶來說,可以挖掘他們其他方面的“頭部效應”。

在數據分析中,二八法則和長尾理論和應用於用戶分析和業務分析2個方面:

20%的頭部用戶:憑什麼那麼優秀?

在用戶分析上,通過二八法則建立用戶分群,將所有用戶切割成一個又一個的實驗組,對實驗組的用戶進行單體特徵分析,目的只有一個,同樣都是用戶,憑什麼你們那麼優秀?

在數據分析中,單體分析與群體特徵分析同樣重要,然而我們不可能對上萬的用戶進行個體分析,可能的是對頭部用戶進行個體行為分析,建立群體樣本。

二八法則告訴我們要找到那20%的用戶,但要找什麼樣的20%用戶卻沒有告訴我們,在運營數據分析中,可以針對核心指標分別找到20%的用戶:

購買數量前20%的用戶

購物金額前20%的用戶

日訪問次數前20%的用戶

訪問頁面數量前20%的用戶

轉發次數前20%的用戶

……

也就是說,你想提升什麼指標,就找到這個指標表現優秀的用戶。那麼20%的用戶也很多怎麼辦呢?可以主動設置數據區間。

例如想要提升用戶的訪問時長,我們可以對頭部用戶的訪問內容、路徑進行分析找到原因,20%的頭部用戶訪問時長從10分鐘到30分鐘不等,那麼我們可以將頭部用戶的訪問市場切分為10分鐘、15分鐘、20分鐘、25分鐘、30分鐘,獲得不同的用戶組,從這個用戶組中找到相應的20%的用戶進行特徵分析。

這裡需要注意的是,同組20%用戶的特徵提升只對同組剩餘80%的用戶有效,例如訪問時長10-15分鐘的用戶中,頭部20%的用戶的行為特徵可以對剩餘80%的用戶起效,但對日訪問5分鐘的用戶效果並不大。

20%的頭部業務:帶頭大哥的應有覺悟

針對業務分析的目的在於找到爆款內容的特徵,例如商品、文章、功能,都是業務範疇內的分析。

例如資訊類產品中對閱讀量頭部文章的分析,一方面是對文章的特徵進行分析,另一方面,是對閱讀用戶的分析。

爆款文章或商品背後,代表的是對大多數用戶興趣的滿足,充分喚起了用戶的行為動機,而在用戶分析中,我們需要進一步找到這部分用戶日常閱讀的頭部內容,進行特徵的延展分析。

有點複雜是不是?簡單來說呢,比如這篇文章被1000個人閱讀,除了分析這篇文章的特徵,也要分析閱讀文章的用戶的特徵,那麼用戶特徵表現在哪呢?表現在閱讀的其他文章,建立完整的用戶喜好畫像。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