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沒有中間商賺差價”的醫藥股大跌,2019年醫藥股曝光(名單)

大家應該還記得年初徐崢的那部電影《我不是藥神》,反應了藥價貴的問題。影片中程勇販賣格列寧,從印度的進價是500元,而賣給患者是5000元。十倍!這4500元就是中間商賺走的差價。

“沒有中間商賺差價”的醫藥股大跌,2019年醫藥股曝光(名單)

01

有錢的中間商

我們從上市A股的醫藥公司的鉅額銷售費用裡,也能從側面感受到中間商的暴利。

如假疫苗公司長生生物,2017年“疫苗銷售”的營業收入15.39億元,銷售費用高達為5.83億元,而銷售人員僅25人,其中4.42億元為“推廣服務費”(相當一部分是給中間商的回扣,你懂的)。

銷售費用較高是醫藥股普遍存在的現象,“醫藥第一股”恆瑞醫藥,2017年營業收入138億元,其中銷售費用高達51.88億元,佔比37%。

醫藥公司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財力進行研發生產,有些藥品定價較高還是可以理解的。但中間商層層加價,就比較可恥了,最終買單的還是廣大老百姓。

為了杜絕中間商無端提高藥價的情況,政府出面試點集中採購計劃,俗稱“藥品帶量採購”。從首次中標的藥品價格降幅60%這一結果來看,相信不久之後,大家就能用更低的價格買到藥品。這無疑是一項利好老百姓的政策。

補充說明一下,所謂的“藥品帶量採購”,就是由政府牽頭對藥品進行集中採購,從而達到以量換價的目的。此次帶量採購就佔到試點城市年度用藥總量的60%~70%。

太平洋醫藥對量採事件的分析。

1、單個藥品盈利降幅約80%~90%

以本次中標的某一藥品為例,降幅約60%,該品種之前毛利率90%,為便於計算,假設之前價格為元100,90%毛利率,對應生產成本10元,淨利潤35元(考慮研發投入5-10元,實際淨利潤40元)。

本次降幅60%後,價格變成40元,毛利潤還有30元以上(因為銷量擴大,單位成本不到10了),即毛利率還有75%以上,仍有降價空間。我們假設最終降幅在80%,價格變成20,毛利潤10以上,毛利率50%以上,扣除研發投入5元,再扣除一點管理+銷售費用,淨利潤3-5元,淨利率15%~25%。即單位產品淨利潤由當初的35元變成最終的3~5元。

2、總結:對中標藥企而言,是以量換價,在新政中受益。對某些成本低的龍頭企業而言,反而是大幅提高市場佔有率的戰略機遇。優秀的頭部公司將強者恆強。

對沒有中標的藥企,則意味著其產品性價比相對較低、市場競爭力不足,將面臨市場份額的銳減,並有被逐步淘汰的風險。

03

A股和醫藥股

集採對醫藥各個細分板塊的影響如下:

利空板塊:主要影響化學仿製藥、高值耗材、仿製藥CRO/CMO、原料藥等;

影響小:藥店、商業配送、品牌消費;

沒有影響:醫療服務、生物藥、器械耗材、中藥、維生素;

受益板塊:創新藥、創新藥CRO/CMO。

對醫藥股,筆者研究不多,但有些被錯殺的會有反彈。這裡有份太平洋研報的2019年醫藥股名單,供參考:

(1)生物藥:疫苗(智飛、康泰、華蘭)、血製品(博雅、華蘭、天壇)、生長激素(高新、安科);

(2)醫療服務(美年、愛爾);

(3)零售藥店(益豐、一心堂等);

(4)創新及創新CRO/CMO產業鏈(恆瑞醫藥、藥明康德、凱萊英等);

(5)醫療器械(邁瑞醫療、開立醫療、安圖生物、萬孚生物);

(6)特殊壟斷性行業(核藥的東誠、同輻;麻藥的人福);

(7)歷史拐點型&集採大殺器(海正等);

(8)低估值、有拐點、也有長邏輯的醫藥商業(瑞康、柳藥等)和品牌消費(白藥、羚銳、中新、仁和、亞寶等)。

本人每天分享早盤股和下午分享尾盤股,昨天早盤股:華誼嘉信漲停,尾盤股:南國置業漲停。恭喜認可我的朋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