耐水膩子的詳細解釋,很多人還不知道!

所有室內用建築膩子分為三類

1、最差——無法達到這個標準的“偽劣膩子”

這類膩子主要是礦石粉和膠水現場摻混製作的,極易起鼓、起皮、開裂,壽命極短,如北方地區所說“刮大白”、江浙地區所說“批老粉”等都屬於這一類。

2、中等——達到一般型膩子標準的產品

這類產品在全國大部分地區已經被明令限制使用,雖然結實程度稍有提高,但仍然容易起皮、開裂,使用壽命較短,821膩子粉及821膩子膏就其中的典型。

3、最好——耐水膩子

不但結實,沒有起鼓、起皮、開裂現象,而且使用壽命很長,二次裝修也不必剷掉。


耐水膩子的詳細解釋,很多人還不知道!

耐水膩子與普通膩子的對比

耐水膩子是建築膩子的一種,除了“耐水型(N型)”產品外,還有“一般型(Y型)”產品,兩者的最主要區別就是耐水性能及結實程度。耐水型產品要求在標準狀態粘結強度達到0.50Mpa以上,而一般型僅為0.30Mpa以上,此外,耐水型產品要求產品刮塗後浸泡在水中48小時仍然無起皮、開裂、起鼓現象發生,並且能達到0.30Mpa以上的粘結強度,而一般型產品浸水後便會脫落,強度為零。

一般來說,耐水膩子正常披刮上牆後,其使用壽命應在15年以上,而一般型非耐水膩子在外層有乳膠漆保護的情況下僅能達到5年左右。這些非耐水膩子的最大危害就是使用壽命較短,容易空鼓、起皮、開裂,為室內裝飾帶來了極大的隱患。

耐水膩子的詳細解釋,很多人還不知道!

耐水膩子除耐水性能好以外主要有以下幾方面特點

01手感好

耐水膩子施工後表面光滑細膩,收光處理後的膩子會給人滑膩的手感,具備裝飾效果可作為裝飾層。

02耐久性好

普通膩子因耐水性能差,以後再裝修時必須連同原來的塗料一併剷除清理乾淨,再重新刮膩子。不僅增加成本造成資源的浪費、裝修成本(材料費、人工費)的提高,剷除下來的廢棄物,難以再生利用,會對環境造成汙染。耐水膩子則一勞永逸,經過若干年後進行二次、三次或更多次裝修時,不用再剷下膩子層,打磨表層、局部修補後即可進行下一到工序等,省時省力且又保護牆體。通常良好的耐水膩子可確保與牆體同壽命。

03節省塗料

耐水膩子特有的白度和緻密度,使其單位面積塗料附著力、遮蓋率比使用普通膩子的牆體可節省25~30%的塗料用量。

04粘結度高

JG/T298-2010《建築室內用膩子》標準對膩子的強度有了明確規定,普通膩子的標準狀態粘結強度大於0.25MPa,對浸水後的強度沒有要求,而耐水膩子要求標準狀態粘結強度達到0.50MPa,浸水後的粘結強度大於0.30MPa。通過標準可以看出,耐水膩子的強度高於普通內牆膩子,因此使用耐水膩子不容易產生空鼓、脫落。

05性價比高

耐水膩子單價是普通膩子單價的1-2倍,這也是影響耐水膩子推廣的一個因素,但使用耐水膩子後的裝飾效果是普通膩子遠遠達不到的。而且從塗料用量以及二次裝修時膩子的成本和施工費用綜合計算,使用耐水膩子性價比更高。

耐水膩子的詳細解釋,很多人還不知道!

耐水膩子上牆批刮時應注意的問題

1、牆面基層吸水性強時,在刮膩子前用牆固進行封閉,以免膩子中的水分和膠料被基層過多地吸收,影響膩子的附著性。

2、掌握好刮塗工具的傾斜度,批刮膩子時注意用力均勻,以保證膩子飽滿。

3、為避免膩子收縮過大,出現開裂和脫落,單次批刮不要過厚,根據不同的膩子的特點,厚度以0.5-1.0mm為宜。

4、不要過多地往返刮塗,以免出現卷落或將膩子的膠料擠出封住表面使其不易乾燥。

耐水膩子打磨時應注意的問題

由於耐水膩子強度較高,產品膠性大,攪拌和批刮時要比非耐水膩子困難。耐水膩子的強度也要比非耐水膩子高,打磨時也會比較費力。

1、施工時儘可能不要留下刮痕,若有刮痕可用工具順手刮下即可消除。

2、膩子層九成干時安排打磨處理,這時既省力又不粘附砂紙。

3、打磨後要即時清除表面的灰層,防止二次室內粉塵汙染。

4、手工打磨應將砂紙(布)包在打磨墊上,往復用力推動墊快,不能只用一兩個手指壓著砂紙打磨,以免影響打磨的平整度。機械打磨常用電動打磨機,將砂紙夾於打磨機上,輕輕在基層上面推動,嚴禁用力按壓以免電機過載受損。

耐水膩子的詳細解釋,很多人還不知道!

耐水膩子層面塗刷乳膠漆應注意的問題

由於耐水膩子呈鹼性,PH值為12-13。耐水膩子要利用灰鈣(主要成分有CaO,生石灰)遇水及二氧化碳的一系列複雜反應使自身的強度提高,這其中會產生有一定鹼性的氫氧化鈣,而且這種鹼性一般要持續5-7天才會消失。這種鹼性如果控制不好,會令施工者有灼燒得感覺,同時還可能使面層乳膠漆的色漿分解,導致顏色不均。

鑑於色漆對鹼性基層敏感,為避免出現色漆發花現象,故在使用耐水膩子基層的牆面塗刷彩色牆面漆前需塗刷兩遍優質抗鹼封閉底漆。使用配套的抗鹼封閉底漆以後,不僅僅可以提高漆膜豐滿度,減少牆面漆的消耗量更重要的是可以最大程度的避免色漆發花浮色現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