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懷柔村史」瓦匠之鄉——劉兩河村

「怀柔村史」瓦匠之乡——刘两河村

「怀柔村史」瓦匠之乡——刘两河村

劉兩河村

「怀柔村史」瓦匠之乡——刘两河村

劉兩河村位於廟城鎮域東部

東北距小杜兩河0.4公里

南連大杜兩河,東瀕懷河

「怀柔村史」瓦匠之乡——刘两河村
「怀柔村史」瓦匠之乡——刘两河村

村域面積0.73平方公里

耕地面積790畝,聚落略呈方形

面積9.1萬平方米,有縱橫兩條主街

各長250米,寬7米,稱“丁”字形相交

劉兩河由來

劉兩河村始建於元代。因懷河、雁棲河匯於村東,又以首居戶冠名,遂得名劉家兩河。民國時期,劉家兩河成為附近的商埠,故更名劉家埠。解放後,為規範村名,1950年改稱劉兩河。

「怀柔村史」瓦匠之乡——刘两河村

另有一種說法,明代大太監劉瑾死後葬於該村西南,村民多為劉姓看墳戶,享受皇糧,故稱劉兩河。這種說法並不可靠,因為劉瑾罪大惡極,是被皇上下令凌遲處死的,且一直未翻案;無人敢為其修墓,更不會有看墳戶享受皇糧。

「怀柔村史」瓦匠之乡——刘两河村

劉兩河村位於懷柔城區東南4公里處,2010年統計:有258戶、523人。劉兩河地勢低窪平坦,有公路通101國道,東與懷楊路相接,交通便捷。

好兒郎赤心報國

「怀柔村史」瓦匠之乡——刘两河村

·抗日戰爭、解放戰爭期間,劉兩河的父老鄉親積極支援八路軍解放軍。除籌糧籌物外,還為部隊做軍鞋,成立擁軍隊。湧現出父母送兒郎參軍、妻子送夫上戰場的動人場景。據現年(2016年)89歲的蔣印宗老人回憶,他於1947年報名加入了東北四野,當上了通信兵。入伍後,經過簡單訓練,就參加了打錦州的戰役。在戰鬥中,他雙腿中彈受傷,沒有治癒就又投入到訓練,行軍中。錦州戰役結束後,部隊略加休整,跨過山海關,直奔密雲、懷柔,準備參加平津戰役。

「怀柔村史」瓦匠之乡——刘两河村

··在開往平津戰場路經懷柔時,蔣印宗都未能回家看看父母。平津戰役結束後,義南下廣西、廣東。朝鮮戰爭爆發,他入朝參戰,1955年復員回鄉。與蔣印宗一起參加平津戰役的還有蔣印華(已故)。蔣印華生前回憶那段艱苦歲月時說:平津戰役時,因供給不足,我沒有鞋子穿,沒辦法找了5雙襪子一塊穿上,就那樣行軍衝鋒打仗。

「怀柔村史」瓦匠之乡——刘两河村

···據統計,劉兩河村參加過抗日戰爭、解放戰爭的軍人有7位,參加過抗美援朝的軍人有2位。1955年至2015年60年間,有22位兒郎參軍入伍。

瓦匠之鄉名不虛傳

「怀柔村史」瓦匠之乡——刘两河村

·新中國成立後,各地的基本建設如火如茶,建築工藝也有所變化,最主要的就是從傳統的帶刀灰砌築改為大鏟灰;這種砌築方法大大提高了牆體強度,加快了施工進度。但在當時,鄉村很多瓦工對此項工藝還不太瞭解, 其至有牴觸情緒,劉兩河的王顯章是全懷柔第一個拿起大鏟把的人。

「怀柔村史」瓦匠之乡——刘两河村

··上世紀50年代,王顯章先在北京建築公司當瓦工,幾年後,他全面掌握建築工藝後,回懷柔拉起了自己的一支人馬。因王顯章有技術講信譽會經營,幾年間隊伍迅速發展起來了。當時,農村很多人都想學門手藝。到上世紀60年代,瓦木工的日工資是兩三塊錢,比生產隊勞力高得多,這些瓦木工也是社員身份,需向生產隊每日交1.8元買12分(比生產隊的好勞力還高出2分),餘下的5角錢歸自己。有時有加班費也歸個人。當時這樣的手藝人是被人羨慕的,連對象都好搞。當時連村書記,村大隊長的子弟都託人找關係去學手藝。學手藝要拜師,要請客。拜師需拿10個禮盒,兩瓶原裝酒算一個盒,5斤肉算一個盒,10斤玉米算一個盒等等。學徒3年期間每天要拿出5角錢歸師父。當時想學徒的多,只能擇優錄取。

「怀柔村史」瓦匠之乡——刘两河村

···王顯章的手下無慫人。大徒弟龔景海學徒5年就成了有名的“大攬作”,二徒弟蔣伶更是不凡,三徒弟蔣印田及他的兒子王學順、徒孫蔣玉都在懷柔建築業赫赫有名。到上世紀90年代,劉兩河成立了建築隊,能蓋十來層的大樓,隊長就是王顯章的兒子王學順。進入新世紀後,由於外地建築公司不斷湧入,建築隊生意受到影響,後被迫解散。劉兩河瓦工隊曾在懷柔建築業輝煌一時,過去懷柔的主要建築多是他們建的,如懷柔第一座大樓——第一旅館、第一醫院等都是劉兩河村建築隊的傑作。當時,劉兩河被譽為瓦工之鄉。

村劇團美名揚

早在民國時期,劉兩河的文化生活就很豐富。 除每年舉辦廟會外,村裡自發組織劇團,自編自演小戲,個人出資購買二胡、板胡、笛子、笙、鑼鼓、 快板等樂器,自費添置戲裝等。大家自排自演,自娛自樂,每到晚上,唱的、拉的、吹的、跳的,熱鬧非凡,引得圍觀的村民陣陣喝彩。

「怀柔村史」瓦匠之乡——刘两河村

解放前後,當時的村劇團有20多人,演員從十幾歲到六十多歲不等。 他們白天勞動,晚上排練。 主要節目有河北梆子 《小二黑結婚》,評劇 《小女婿》、《劉巧兒》 、《秦香蓮》 ,以及歌舞、快板書、單絃、“二人轉”等。據老人們回憶,當時劇團團長叫劉桂英,她特別用心組織,劇團搞得特別好。 解放後,劉兩河劇團還在過年過節時到周圍村演出,參加過縣裡的匯演,得過獎勵。劉兩河劇團一直延續到上世紀 60年代,“文革”時成為貧下中農宣傳隊,後來自行解散。

好書記龔仕元

1963年初冬,3年困難時期後,劉兩河村仍然窮得叮噹響,多數家庭吃不飽,穿不暖。剛剛上任的村黨支部書記龔仕元立志改變這一現狀。

「怀柔村史」瓦匠之乡——刘两河村

一個冬日的晩上,龔仕元對召集來的社員們說:“咱們村之所以窮,除連年天災外,還有一個主要原因是地少人多。”說到這兒,他手指著村西大坑塘說:“ 從今以後咱們要從那個地方討吃食!”龔仕元的話引得大家議論紛紛:西坑足有30畝,水深5米,坑底右很多泉眼,怎麼改造? 填坑的土從哪裡來?大冬天的連吃的都沒有哪有力氣幹活呀...

「怀柔村史」瓦匠之乡——刘两河村

聽到大家的議論,龔仕元笑著說:“大夥別急,填坑的土有那邊的大土丘,而且,一舉兩得,土丘剷平又可以造田啊。”接著,他又說:“咱們村槐樹下的大機器是幹啥的,它叫鍋頭機,是大躍進時留下的,專門排水用的,它比8寸水泵抽水還多。”接著他拍了拍胸口,提高嗓門說:“坑中有的是大魚,咱們邊填坑邊捉魚,就怕吃不完啊。”聽了龔仕元的話,大夥的心動了,勁頭也上來了。

「怀柔村史」瓦匠之乡——刘两河村

這年一冬天,龔仕元帶著鄉親們,肩挑、車推,連續奮戰。漸漸地,土丘沒了,西坑平了。到1964年初夏,人們望著整出來的60畝稻地,看著綠油油的稻秧,笑了、醉了。

「怀柔村史」瓦匠之乡——刘两河村

轉眼半個世紀過去了,老書記龔仕元早已離世。然而,每當人們看到村西這幾十畝良田時,總會想起當年的老書記。

「怀柔村史」瓦匠之乡——刘两河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