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少山賣蟒袍

今日推送之《金少山賣蟒袍》錄自《京華感舊錄》,作者李克非(1924-1995)。《京華感舊錄》一書為李先生的隨筆集,書中回憶了很多關於老北京的

雜聞軼事,我們將此書中與梨園有關的內容分期連載推送。

金少山賣蟒袍

 金少山是清末民初著名花臉金秀山的第三子,原名仲義,生於一八八九年,滿族人。自幼從父學藝,後拜著名小生德珺如為師,兼學其師祖何九(桂山),能以銅錘和架子並重,在近代京劇淨角演員中是個全材,也是花臉行掛“頭牌”,唱大軸的第一人。

金少山賣蟒袍

金少山便裝照

 金早年敗嗓,在北京甚至不能糊日。初到山東煙臺等外埠演出,及至其嗓音逐漸好轉,遂赴上海搭班,歷充各班長期演員,當時亦不過充當配角而已。他在鬱郁不得志的時期,曾從一位滑稽花臉屈兆奎學了一些詼諧劇目,如:《雙沙河》中的人才駙馬張天龍、《貪歡報》中的張順、《八蜡廟》中的金大力等。他在滬曾與林樹森合演《孫龐鬥智》等戲,又學會一些新戲如:全部《潯陽樓》的李逵,《李七長亭》(又名《審李七》)的李七等。

 盧溝橋事變前,梅蘭芳南去上海,在滬演出《霸王別姬》,先由楊派武生周瑞安配演項羽一角。周瑞安唸白學楊小樓,幾能亂真,但氣派不足,其神態表情更難與楊小樓相比,有人向梅氏建議:項羽一角可考慮改由花臉來演。因此,梅、金合作的《霸王別姬》就與觀眾見面了。他和梅氏合演《別姬》一劇,聲譽僅遜色於楊小樓,被稱為“金霸王”。當時以其嗓音宏亮,扮相魁梧,臉譜精美,氣勢磅礴,而受到內外行人士的讚賞。

 金少山所常演的銅錘戲中,除《御果園》、《白良關·父子會》、《二進宮》、《草橋關》等劇目外,又因其擅演包公戲,與名淨郝壽臣並稱為“黑金白郝”(郝氏擅演曹操,故曰“白郝”)。

金少山賣蟒袍

梅蘭芳、金少山之《霸王別姬》

 一九三七年,金少山自滬載譽回京,在華樂戲園、長安戲院等劇場自挑頭牌演大軸戲。四十年代,又與著名老旦李多奎、老生貫盛習、旦角李硯秀、任志秋等組織“松竹社”,經常在京公演。他飾演包拯的劇目有:《鍘美案》、《探陰山》、《遇皇后·打龍袍》等。還排演了新戲《硭蕩山》(即《張飛做知縣》)。一九四八年,病故,年僅五十九歲。

 金少山以具有“黃鐘大呂”的天賦條件,在舞臺藝術上有相當的造詣。但是生活放蕩、散漫,如“誤場”就是他的不良習慣之一。常常是倒第二的壓軸戲演畢,大軸戲開鑼的時刻,他還沒有來到後臺。因此管事的只好讓前面“墊戲”(如:《花子拾金》、《雙背凳》、《瞎子逛燈》等一些丑角飾演的小戲)用以拖延時間,等侯主演的到來。

金少山賣蟒袍


金少山之《盜御馬》

 金少山病逝時,身後蕭條,家屬只得將其“行頭”以善價售與同行。裘盛戎當時已經唱紅,在京畿梨園中已有鵲起之勢,他為人仗義,用每件二百元高價將金少山的遺物——蟒袍收下,兼有撫卹前輩之意。

 梅蘭芳在上海聽到金氏逝世的噩耗,念及舊誼,為他唱了一場義務戲(內行名“搭桌戲”),集資為他料理了後事。

(《京華感舊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