濱海灣新區:打造東莞城市副中心

12月4日上午,東莞市城鄉規劃局、東莞市濱海灣新區管理委員會召開了《東莞市濱海灣新區城市總體規劃(2018—2035年)》(以下簡稱“《總體規劃》”)專家評審會,會議邀請了同濟大學教授孫施文,北京市城市規劃設計研究院副院長潘一玲,華南理工大學教授王世福,深圳市規劃和國土資源委員會副總規劃師陳一新,廣州市交通規劃研究院院長景國勝,深圳市城市規劃設計研究院副院長單樑,中國(深圳)綜合開發研究院可持續發展與海洋經濟研究所所長鬍振宇共7位規劃、產業、交通、市政等領域的知名專家組成的評審組。

專家組進行了現場踏勘,聽取了編制單位廣東省城鄉規劃設計研究院的彙報,認真審閱了規劃成果,進行了充分評議,認為《總體規劃》的編制工作堅持“政府組織、專家領銜、部門合作、公眾參與、科學決策”的原則,基礎工作紮實,規劃內容完整,技術路線合理,符合相關規範要求,具有較強的創新性和前瞻性,對濱海灣新區的開發建設具有重要的指導意義,一致同意通過成果審查。

為進一步完善規劃成果,專家組提出意見和建議,指出要完善現狀建設情況以及與周邊區域的規劃協調,對新區定位的描述以及與發展目標指標體系的關係,同時,強調要進一步優化完善灣、角、離島的空間結構關係,完善交通、市政等基礎設施,並深化近期建設規劃,科學指導新區有序開發。

下一步,濱海灣新區管理委員會將結合專家、部門及鎮街意見組織完善規劃成果,再進行成果批前公示以及上報市規劃委員會審議,最後報市政府審批。

濱海灣新區:打造東莞城市副中心

濱海灣新區:打造東莞城市副中心與新增長極,引領未來三十年發展的主引擎

東莞濱海灣新區是粵港澳大灣區協同發展先導區、廣深科技創新走廊核心平臺,是承載東莞高質量發展和引領未來30年經濟發展的戰略平臺和核心引擎。規劃範圍包括長安鎮交椅灣、虎門鎮沙角半島和威遠島三大板塊,總規劃面積 84.1 平方公里。

《總體規劃》提出圍繞建設粵港澳協同發展先導區和廣深科技創新走廊核心平臺,打造東莞新增長極和城市副中心的目標,要將濱海灣新區打造成一帶一路倡議的文化交往客廳,粵港澳大灣區的科技創新高地,珠江兩岸融合的協同發展樞紐和生態智慧宜居的濱海特色城市。並堅持基礎設施建設和生態環境建設優先的發展理念,分為三年打基礎、五年大發展、十年建新城的建設目標,規劃至2020年,高標準、高起點開展交椅灣、沙角半島和威遠島三大板塊起步區建設;規劃至2025 年,形成一批涵蓋產業發展、社會民生、基礎設施、生態環境的亮點項目;規劃至2035年,初步建成灣區一流現代化新城;規劃至2050年,全面建成國際一流現代化新城。

《總體規劃》強調構築科學合理的空間格局,協同區域發展要求,堅持綠色協調發展,統籌生產、生態、生活三大空間,重點謀劃起步區建設,構建藍綠交織、集約高效的國土空間格局,形成海陸連動、產城融合的空間佈局,全面打造東莞未來三十年發展的主引擎。

在空間結構上,結合新區區位條件、自然地理條件以及用地情況,新區採取組團開發、軸帶串聯的空間發展思路,形成“一帶、兩廊、三心、三軸”的空間發展格局。

一帶:城市集聚發展帶;串聯三大中心,形成新區城市發展主動力軸線,促進各板塊集聚發展。

兩廊:濱海景觀長廊、快速交通走廊;聚焦新區生態品質提升,整合水岸與公共服務體系,打造集安全、景觀、休閒、商業於一體的世界級濱海景觀長廊。依託沿江高速和沿海公路,在新區外圍形成快速交通走廊,滿足新區各板塊間高效聯繫需求,並疏導新區過境交通。

三心:交椅灣產業中心、沙角半島城市中心、威遠島國際合作交往中心。

三軸:高端電子信息產業發展軸、現代服務業發展軸、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軸。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