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道歉可以療愈孩子嗎?|心理諮詢


父母道歉可以療愈孩子嗎?|心理諮詢


我們似乎真正需要的是被父母“看見”

被父母“看見”我們失落的童年

受傷的靈魂

和那些徒勞的掙扎……

文 | 心之愛/新雨流泉

父母道歉可以療愈孩子嗎?|心理諮詢

在心理諮詢過程中,當來訪者在心理諮詢師協助下卸下防禦、領悟到,TA的自卑、迴避、易激惹等等困擾是父母曾經給自己造成重大傷害所帶來的,來訪者會感到巨大的憤怒和悲痛。TA便有了一種強烈的渴望:渴望得到父母一句真誠的“對不起”, 以安撫自己這顆碎裂的心,從而卸下包袱、輕裝前行。然而,事實是:“我們在等待父母道歉,父母卻在等我們道謝。”

當人陷入困境時,他們便有一種誇大幻想,幻想憑藉著一句話、一種儀式使自己釋然了悟、脫離苦海。在自我療愈的初期,人們經常會給“父母的道歉”賦予不可承載的功能,忘了沉下心來自問:“我到底想從道歉中獲得什麼呢?證明我對他錯?期待父母給予補償?‘受害者’ 向‘施害者’追討失去的尊嚴?……”


好像都不是,我們似乎真正需要的是被父母“看見”, 被父母“看見”我們失落的童年,受傷的靈魂,和那些徒勞的掙扎……


然而,“看見”需要一雙慧眼,需要一對傾聽的耳朵;“看見”需要千萬次的同理和共情,“看見”需要切入事物諸多面向,“看見”需要避免過度捲入……


父母道歉只能是錦上添花,而非雪中送炭。治癒不可能建立在一句道歉的話上,而是來源於我們內心的世界得到整理,我們的愛恨情仇得到了同理性理解,這就是心理諮詢師與父母的不同。心理諮詢師能嘗試著“穿著來訪者的鞋走路”,父母則很難“穿著孩子的鞋走路”,父母身份的侷限性和個人認知的侷限,多半會使我們再次體驗到,他們永遠只能以養育者的思維愛你,並對你同樣抱有的複雜情感:心疼、委屈、憤怒、困惑、後悔,這些情緒同樣需要得到安放。

父母道歉可以療愈孩子嗎?|心理諮詢

如果說,我們畢生只要父母道歉一次,就像孩子只需要父母深情一吻,那麼這個吻真像寶石般價值連城。然而,不執念於價值連城的那一吻或一次道歉,接納錯失帶來的終身遺憾,你才真正開始擺脫了父母的影響。

即使父(母)已能有所改變,也依然難抹去孩子心中的傷痕。換句話說,孩子真正面對的是內化了的父(母)形象,而不是現實生活中的父母。正如南希·麥克威廉斯說:“以哀傷和適應替代自我憎恨和異想天開。有意識地放棄徒勞掙扎,將使人們得到解脫,從而騰出更多心理能量去實踐現實滿意的目標。“


放棄讓父母道歉的企圖,並不意味著我們不需要釋放情緒,或者沒有向父母抱怨的權利,乃至“恨“父母。“恨”也並不可怕,當“恨”以語言象徵化地表達(傾訴、寫日記),情緒在適合的空間(諮詢室內、團體成長小組)裡釋放,劇情(角色扮演)在適合的空間裡呈現,便具有治癒效果。


“在這種過去與現在似乎同時存在的恍惚中,你清楚知道你是一個成年人,但你卻能像孩子一樣去感受,與此同時,你又清楚地明白你的對話對象是戲劇扮演者,他與你真正的父母完全不同,你還同時體驗到複雜的情緒,混合了孩子對父母的忠誠、溫柔、憤怒、渴望。……在亦真亦幻的結構體驗中,像年幼的孩子一樣獲得這種被珍惜和保護的感受,可以重塑人們的內在世界。”——巴塞爾·範德考克

(文章作者觀點不代表本機構觀點)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