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玉學步(133):多層鏤空巧色雕 渾然天成意境高

在宋代發展的多層鏤雕巨大藝術魅力的基礎上,遼金元時期玉器的鏤雕工藝又有了新的發展。

金代鏤雕玉器多為以多層鏤雕和立體鏤雕工藝製作的帶飾、爐頂(或帽頂);紋圖常為反映北方少數民族“捺缽制度”的 “春水”、“秋山”之類題材。深層立體鏤雕工藝,多在圓柱體的玉料上雕琢,鏤雕的紋飾不僅層次豐富,而且可多角度表現,視覺上的立體感很強。

吉林扶余風華鄉班德古城出土的一件《蓮鷺紋玉爐頂》(圖1),是目前所知出土品中,年代最早的深層立體鏤雕玉器。長5.6、高6釐米,乳白色,整器呈饅頭狀。

古玉學步(133):多層鏤空巧色雕 渾然天成意境高

圖1

作品主要採用鏤雕、浮雕、圓雕工藝雕刻鷺鷥、蓮花、蓮葉等圖案,鏤空圖案繁縟密集,層層遞進,紛繁錯落,立體感極強。荷葉、蓮花亭亭玉立、鷺鷥悠然自得。在工藝上,仍然採用拉絲配合管鑽、桯鑽去料的技法,飾件底部的拉絲工痕和飾件邊緣的鑽痕都隱約猶存(圖1-1)。

古玉學步(133):多層鏤空巧色雕 渾然天成意境高

圖1-1

國家博物館藏《人物山子》(圖2),寬12.5釐米,高9.6釐米。主題紋飾:正面雕一男子在山石樹林間騎馬前行,迎面有人拱手相迎,後跟隨從。黃褐色玉皮被巧作成柞樹金黃色的樹葉,表現秋山景象;背面雕刻雙鹿和靈芝紋等。山石、鹿、人物是遼金時期“秋山”題材常用的組合,表現了人與動物在山林間的和諧相處。

古玉學步(133):多層鏤空巧色雕 渾然天成意境高

圖2

作品主要採用雙面透雕、多層鏤雕技法,最妙的看點是管鑽取料的痕跡歷歷在目,這些管鑽去料增加了山體的空靈度、層次感,呼應了山林的金色內涵,使山林變得妙趣橫生又奧妙無窮,可以說將管鑽雕琢技法的妙處發揮到了極致(圖2-1)。

古玉學步(133):多層鏤空巧色雕 渾然天成意境高

圖2-1

國家博物館藏《景宗降虎插件》(圖3),寬5.4釐米,高3.4釐米。據說遼代曾虎患橫行,使百姓不得安生。景宗皇帝率人降服了老虎,使虎從此遇見景宗便服服帖帖得伏臥身傍。器取材於這一傳說。景宗戴冠,穿窄袖長袍,安坐於洞石旁,身旁伏臥一隻溫順的老虎。老虎因利用了原有的玉皮而呈現出斑斕的毛色。底有插孔。

古玉學步(133):多層鏤空巧色雕 渾然天成意境高

圖3

作品主要採用多面透雕、鏤雕技法,通過管鑽鏤雕將方寸之間的小山子變得深邃不測,已然將管鑽雕琢技法的妙處發揮到了佳境(圖3-1)。

古玉學步(133):多層鏤空巧色雕 渾然天成意境高

圖3-1

元代進行鏤雕製作,多以鐵質實心鑽與線具從不同角度進行鑽孔和拉切。由於此期多不整修和拋光玉器的內部細節,所以圓柱狀鑽凹痕與“M”形線鋸痕被完整地保留下來,鑽切痕跡稜角分明、頗見力度。

國家博物館藏《立鹿飾件》(圖4),高5.9釐米,為典型的“秋山”題材。作品著意表現鹿、柞樹、洞石、靈芝等自然景觀,膘肥體壯的大角鹿正悠然覓食,雙面雕柞樹葉緣形如鋸齒葉脈分明。鹿、柞樹葉、靈芝紋巧用金黃色玉皮表示,樹幹、山石紋用玉的白色部分映襯,呈現出美麗的秋山景色。

古玉學步(133):多層鏤空巧色雕 渾然天成意境高

圖4

作品主要採用多層鏤雕技法,通過管鑽、對面管鑽、側接管鑽和拉絲切割,將秋山景緻表現的淋漓盡致(圖4-1)。

古玉學步(133):多層鏤空巧色雕 渾然天成意境高

圖4-1

江蘇無錫元代錢裕墓出土的《海東青擊鵠》(圖5),長8.3、寬6.7、厚2.2釐米,青白玉質。表面圖案凹凸起伏有致。正面鏤雕荷蓮、水草為襯底,一隻天鵝穿行躲藏於枝葉交錯的水草中,上方一隻海東青落於荷葉之上,伺機欲啄食鵝腦。這件鏤雕玉帶飾為典型的“春水”題材,作品內容豐富、構圖飽滿,有強烈的浮雕感。

古玉學步(133):多層鏤空巧色雕 渾然天成意境高

圖5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