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長不是變老,而是學會“自己不欺負自己”

前段時間岳雲鵬吐槽機場面太貴的微博在網上流傳。起因是他在機場某餐廳看到一碗醬油麵竟然售價88元,驚愕之餘他也想到了原因:

“機場房租一定很貴吧!”


成長不是變老,而是學會“自己不欺負自己”


但他卻遭到網友的痛罵:“嫌貴別吃”,“吃飽了撐的”。甚至麵館老闆也直接回懟他:“和你們藝人這麼貴的出場費相比,我一碗麵賣88塊又怎麼了?”

我不知道他會不會感到委屈,但他在某節目中曾坦言自己未成名之前在一家餐廳當服務員,因為算錯賬而被客人侮辱,哪怕自己為對方免單、道歉、好話說盡也不能求得對方的原諒。情動之處他忍不住用紙巾捂住了眼睛。那個時候,他一定是委屈的吧?


成長不是變老,而是學會“自己不欺負自己”


委屈的具體感受是什麼?

朋友琳琳被一件事情所困撓:她有個同事小C總是跟她訴苦,她好心去安慰小C,到頭來卻變成了小C的“情緒垃圾桶”,這讓她感到很委屈。


成長不是變老,而是學會“自己不欺負自己”


但是小C的確不容易,最近一件讓人感到委屈的事情就是這樣發生的:單位領導在開完晨會後問了一句:“大家對於工作時間安排還有什麼要說的嗎?”

小C說:“我的工作後續需要別的部門協助,但別的部門同事都只顧著自己……”

領導大手一揮:“行了,別說了!”然後轉頭又問其他人:“還有什麼要說的嗎?”其他人表示無異議,於是散會。

事後小C又去找琳琳,說領導多麼多麼不近人情。琳琳聽得很煩躁,更多的卻是委屈,心想領導不近人情跟我有什麼關係,憑什麼我要承受這些?

生活中每個人都會有自己的委屈,但對有些人來說,委屈的感受可能更強烈一點,委屈的次數也會更多一點。

委屈的字面解釋為:受到不應有的不好的待遇,從而感到難過。它並不是一種基本情緒,而是諸如痛苦、悲傷、憤怒等的綜合。


成長不是變老,而是學會“自己不欺負自己”


當一個人受委屈的時候,TA會認為這個世界不公平,我本不應該這樣被對待;對我不公的那個人我好恨他,我特別希望有一個方式可以讓他認識到他的錯誤,或為此受到應有的懲罰,但我不想或不敢跟他正面衝突。

有一句話是這樣說的:存在即合理。某個存在自有它如此存在的理由,雖然這個存在不代表就是絕對正確的。


成長不是變老,而是學會“自己不欺負自己”


為什麼受委屈的總是你

不妨來討論一下,是什麼原因讓我們感到自己受了委屈。

1、委屈是一種主觀感受,對同一件事不同的人也許有不同的感受。

我有個來訪者,她說她老公非常“冷”,不苟言笑,還經常由一件事扯到不相干的另一件事。比如她說:“你發那麼大脾氣幹嘛?”他會說:“我這邊著急走呢,你那邊沒完沒了地問,我得掙錢去啊,房子該交貸款了,你去交嗎?”

成長不是變老,而是學會“自己不欺負自己”

每當這種時候,她就會感覺他是高高在上的樣子,而自己沒能耐、只能呆在家裡做些家務活,還被他看成是理所當然的。她覺得很委屈,同時心裡像堵了塊石頭。

這緣於她父母經常向她灌輸的一個觀念:你婆婆家裡條件好,咱們不如人家,你嫁過去是會受氣的!她也就認同了父母的說法,多年來她把自己放在卑微、受氣的位置上,對方一旦態度不好,她自然就聯想到對方是高高在上的,自己只配受委屈。

說白了,是她心裡有“傷”,即她討厭被瞧不起,當別人不小心碰到了她的“傷處”,她就感覺很疼。如果換一個在這方面沒有傷的女人,聽到她老公說那樣的話,她也許會這樣反應:“噢,是我拖你後腿了,你趕緊去吧回來咱們再聊!”要麼是這樣:“你再著急也不能跟我發脾氣,否則下次有你好看!”


成長不是變老,而是學會“自己不欺負自己”


你瞧,同樣的話會引出不同的反應,看你把注意力放在對方言行的哪個點上。有時你感受到的委屈,只是自己傷痛的外化。

2、有一個心理學術語叫做“投射性認同”,即:你誘導別人以不公的方式對待你。

上文提到的琳琳的同事小C,在晨會時被領導當眾奚落,她覺得委屈從而向琳琳訴苦稱“領導不近人情”。事後琳琳通過領導助理得知,領導“不近人情”是因為當他問大家對於時間安排有何異議時,小C並沒有“按要求答題”,而是說起了自己的難處——別的部門同事不配合自己。由於時間緊迫,領導只好打斷她,以致她認為自己受到了不公平待遇。


成長不是變老,而是學會“自己不欺負自己”


這讓我想到另一個來訪者,她承認自己不分場合地“話多”,也常因此將身邊的人激怒。別人越是制止她“別說了”,她越是擔心別人沒有聽懂自己的意思而一遍遍重複,她也因此一次次遭受別人的厭惡和白眼。過後她常常委屈地掉眼淚。

她對自己的心理模式有多無意識,她的處境就多麼令人同情。究其原因,首先是因為她個性中的依賴,再就是父母從不給她確定感,比如她提一個要求或問一個問題,父母充耳不聞,她就很害怕,不知道父母答不答應以及他們有什麼意見。她為確保自己是安全的,就用重複的方式去求得他人的回應,大有一種“你不回應(其實是她自己的不確定)我就一直說”的架勢。


成長不是變老,而是學會“自己不欺負自己”


很多時候他人如何對待我們,是我們誘使的。即我們投射,他人認同。我們投射的是自己不接受的那個層面,他人在認同中會感到被利用和操縱,然後他人的情緒就發動了。受情緒的控制,他人自然不會公平友好地對待我們。

3、沒有邊界,不能保護自己。

每個人都是有心理邊界的,能清楚意識到自己邊界的人,會生活得很舒服。但有另一些人,在成長過程中沒有被很好地尊重過,他們就會認為,不被尊重才是常態。


成長不是變老,而是學會“自己不欺負自己”


什麼是尊重呢?就是你的東西我不動,你不想說的話我不問,你不想做的事我不干涉。它承認一個人是獨立存在的、任何人都沒有權力去侵入的這樣一個心理空間的存在。尊重也是後天習得的,沒有人教過你,你就不會尊重自己,也不會尊重他人,這就相當於說,你對自己的心理邊界沒有清晰的意識。

人的邊界不同,有的範圍大,有的範圍小;有的生硬,有的柔軟。無論它是什麼特質,只要你有意識就好。怕就怕,你對它很茫然,當別人手腳伸得太長、已經越過你的邊界了,你只是感覺不舒服,卻不能明確表達出來。這個時候你只能憤怒或委屈,一如我的朋友琳琳對小C無限制傾訴行為的反感。


成長不是變老,而是學會“自己不欺負自己”


假如你有清晰的邊界意識,就能很好地保護自己,你會對待你不公的人說“請你停止”,或“我不允許你這樣對我”。那麼對方就能意識到他自己的錯誤,及時在你的邊界前停下腳步。

想擁有清晰的邊界意識,首先需要觀察、瞭解自己內心的實際需求。青音姐的全新節目《青音夜談》就希望能在每晚陪伴你的同時,學會更好地與自己相處。點擊此處瞭解《青音夜談》是一檔什麼樣的節目


成長不是變老,而是學會“自己不欺負自己”


是時候讓自己從委屈中走出來了

1、正向看問題,走出“受害者”陷阱。

常話說,有什麼樣的深層信念,就會吸引什麼樣的事情。我們沒必要認為自己很可憐很痛苦,我們也沒有那麼重要,以致旁人故意跟我們過不去。


成長不是變老,而是學會“自己不欺負自己”


遇事多體會積極的一面,想想自己已經擁有了什麼,又從“不好”的事件中收穫了什麼。只要不把自己當成“受害者”,我們就有機會感受到不曾留意過的正能量。

2、帶著善意與人溝通。

善意並不是討好,不是你覺得對方喜歡聽什麼就順著他去說。“善意”是不帶攻擊性地把事情搞明白,重在“具體”。比如對方說:“你這件事做得不應該。”你可以問:“你覺得哪裡做得不好,能說具體一點嗎?”或者:“我應該怎麼做才好呢?”如果對方不能回答,那麼他可能也不清楚怎麼做才算好,你也就沒必要認定自己做錯了。


成長不是變老,而是學會“自己不欺負自己”


如果對方說得條理清楚,你便有了機會去思考並學習他的處事能力了,這對你來說未必不是成長。

3、及時內省。

這一點最重要。受了委屈要及時內省,搞明白是溝通不暢所致,還是因為自己太敏感、太脆弱,本來對方沒有那個意思,自己卻覺得對方是故意針對自己。也許對於意識化程度不那麼高的人來說,做到這點有些困難,那麼你可以求得專業人員的幫助。


成長不是變老,而是學會“自己不欺負自己”


綜上,對於經常遭受委屈的人來說,小部分是由外界環境或他人造成的,這點也比較好解決,良好溝通,然後努力去做就好。大部分的委屈都緣於對自己的不瞭解,緣於很多心理內容都存在於潛意識中,而沒有機會“浮出水面”;再者意識和潛意識往往是相反的,你越是注重什麼,內在越缺乏什麼,我們也就不能看清真正的自己是什麼模樣。

所以,成長是一輩子的事情,一如《絲綢之路》這本書裡講過的一句話:“這世上沒有大人,只有假裝已經長大的孩子;或者已經長大、但無法完全相信這一事實的孩子。”也正是因為沒有長大,才總是主觀體驗到不美好的感受。


成長不是變老,而是學會“自己不欺負自己”


如果我們知道,成長的終極是對現實生活的遊刃有餘感,我們一定會不負生命的期望,一直努力行走在變得更成熟的路上。願我們心想事成!


分享到:


相關文章: